在草原那侧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台实景演出的剧目。
  虽是舞台剧,但考虑到主角均系未曾驯化的野畜之缘故,是即兴表演,因而这也是一台只能在旷野上演的大型剧目——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剧种,叫田野剧。舞台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背景是地平线之上的巴颜喀拉和天空,惟一的舞台道具是两道望不到尽头的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根根一人高的水泥柱上。为本剧担纲主角的野畜分别是两头藏野驴、两只藏原羚(也叫黄羊)、一匹狼和三只狐狸。参与本场演出的其他演员包括一群人和十数群动物。依剧情发展的需要,他们会依次登场。
  演出时间是2016年10月13日早晨。演出地点定在黄河源区玛多草原,这个地方现在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国家公园,准确地说,是正在体制试点中的中国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整台演出与故事进展同步进行,没有预设的情节,也没有事先准备的剧本,所以,除了嘈杂的人声之外,整台演出没有任何对白——当然,这也是考虑到了对白翻译的难度——除非造物主自己也愿意加入演出,否则,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故事开始的时候也是演出拉开序幕的时候,故事结束的时候也是剧终。还需要提醒并请你谅解的是,因为所有演员只有一次上场的机会,一经下场,毋须候场,便会径自离去,故而也没有谢幕。等最后一位演员走出舞台之后,假如你也在场,也请自行离去——说实话,我们并不确定你是否会在场,所以我们的整台演出并没有设观众席,或者说,我们只有一位观众,那就是上帝,或者说造物主,它有自己的席位。
  如果感兴趣,你可以留意我们的宣传海报,除了剧照,上面还印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拒绝一切的虚构和虚构的一切。剧照的主体部分是一头惊恐万状的狼,背景虚化后凸显出两头野驴和两只藏原羚的剪影。
  现在,请安静。尔后,等待。故事(或者演出)即将开始——
  这天,我和沙日才先生在黄河源区玛多草原的田野调查仍将继续。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莫格德洼、冬格措那。之后,拐到花石峡,再从那里去果洛州府大武镇。莫格德洼在托素河源区,有人说那里是唐代古墓葬遗址,也有人说是古白兰国遗址。而冬日措那是一片湖泊,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一千座山峰簇拥着的黑色湖泊。所以,还没踏上旅途,对这段旅程已经满怀期待。在我,心早就去过,而脚步还不曾抵达的地方就是远方,莫格德洼和冬日措那就是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唐代吐蕃古墓群还是古白兰国遗址都令人神往,而随后我所看到的冬日措那应该是我所见过的世上最美的湖泊。这是这台田野剧目得以如期上演的由头。
  和前一天一样,这一天,我们在玛多行走的向导依然是周保,县文化旅游局的一名干部,一个熟悉玛多并怀有幻想和探险精神的藏族小伙子,有他随行的旅途总有惊喜在不远处等你。前一天,他曾带我们找到过卓陵湖,那是黄河源区除扎陵、鄂陵之外的第三大湖泊,传说中它们是格萨尔王妃珠姆的父亲和他的兄弟。这不,这天早晨,我们刚一出玛多县城,他就把车开下了柏油公路,拐上了一条沙土路,把我们带进了莫格滩。这是一片苍茫无际的大草原,而那条沙土路就从那草原穿越而过。沙土路两边还留有一片足够宽阔的空地,至少比那沙土路还要宽阔,应该是特意空出来给路作缓冲和陪衬的,它使这条粗糙简易的路面顿时显出些奢华来。而在那空地的一侧沿着沙土路面一路浩浩荡荡的就是两道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人高的水泥柱上,大约每隔十米左右立着一根水泥柱。一开始,并没随意,走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条路不仅很长,而且笔直,这使那两道铁丝网显得无比壮观。
  也许人类自以为是的一些善举,在野驴和藏原羚们的眼里可能完全不是这样,因为看它们的样子好像是越发惊慌了。或者,我们曾经太过残暴,即使从今而后我们不再残暴,我们在它们心里的形象也很难回到当初的模样。
  它们先是沿着沙土路两侧的空地来回奔突,后又在两道铁丝网之间穿梭跳跃。有好几次,我看到一只藏原羚狠狠地装在铁丝网上了。一头野驴有几次在铁丝网跟前突然收住脚步,向着铁丝网里面惊慌地望了一眼。我想,它试图想从那铁丝网上腾跃而过,可是,发现那铁丝网太高了,于是又回过头来,前后左右不停地飞奔。如果那两道铁丝网之间的空间足够开阔,给野驴以足够的助跑余地,从这样一道铁丝网腾空而过对一头野驴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相对于它们的奔跑需要,这两道铁丝网离得太近了,根本跑步起来,它们正要奋蹄,腿脚还没有伸展开来,身子就已经贴到铁丝网上了……
  它们终于发现这是一次无望的突围,根本没有去路。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我甚至感觉那两头野驴已经垂头丧气了。但是很快,它们重又振作起来。而那两只藏原羚一直在飞奔,有几次它们跑到我们眼前时,我看到它们喘气的样子像是垂死挣扎,鼻孔都已经红了。再这样持续下去,非倒地毙命不可。这过程大约持续了一刻钟,它太过漫长了。仿佛我们不是在忍受时间的煎熬,而是在感受生命先被碾压成时间的碎屑粉末,而后变成灾难的狰狞。而生命的挣扎还在持续。无望。无助。无奈。直至绝望。这时,一头野驴终于在那道漆着血红色油漆的铁门前停住了。接下来是片刻的停顿。它正在犹豫。是否要从这道铁门里进去,它拿不定主意。时间凝固了。最终,它一仰头,从那里进去了。感觉它不像是在逃命,而像是英勇就义,那是赴死的决绝。随后,另一头野驴可能接到了它同伴的呼唤,很快也穿过那道铁门向草原深处飞奔而去。
  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我很想对它们说,离开这道铁丝网之后,最好就待在某个地方,只要那里还有水草可以活命,就待在那里,再也不要靠近这道铁丝网。更不要继续往前奔跑,因为前方不远处一定还有一道铁丝网拦在那里——人类惯常的思維就是这样,他们架设一道道铁丝网就是要围住一片片草原。你要是不进入铁丝网里面很危险,但要是进去之后,四面都会是铁丝网。可是,这不是野驴们的思维方式,从一次灾难中逃生之后,它们一定会沿着逃生的方向一路向前飞奔而去,以为前方再也没有了铁丝网,也没有了灾难。
  我们继续停在那里。因为那两只藏原羚还在挣扎着来回拼命奔跑。所有的挣扎和拼命,都是一种重复。一而再的重复。像所有的死亡,没有新意。在这样拼命挣扎的间隙,它们可能进行过短暂的交流,因为,突然,它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两只藏原羚从那狭长地带的中间分开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奔跑。这次它们没有回头,一直向前飞奔。一只藏原羚从我们车旁飞越而过。它与我们擦肩而过之后,依然没有放慢速度,不一会儿,就已消失在视野之外了。可是,我们的视野之外还是视野,还有路,还有铁丝网,你又能去哪儿呢?
  车又启动了,缓慢行驶。会车时,两辆车上的人都在相互注视。我们相互注视的目光里一定写满了理解之类的空洞之物。车速依然缓慢,因为两辆车的前方还有生灵。很快,顺着我们行进的方向奔跑的那只藏原羚又在前面出现了,我们只能慢慢跟在它的身后,直到它安全脱离危险。可是,前方再也看不到铁门。一道铁丝网上不可能有很多的门,要不,铁丝网就没必要存在了。可是,这道铁丝网太长了,总也走不到头。而那只藏原羚一直在我们的前方,我们必须非常缓慢才不至于让它太过害怕。
  这时,左前方沿着铁丝网跑来一匹狼。也许狼也看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羚羊,可是一只羚羊的诱惑远远抵不上对死亡的恐惧。也许羚羊也看到了从斜对面飞奔而来的狼,但是它还在坚定地向前奔跑,因为对面只是一匹也在逃命的狼,而身后却是人,比狼更加可怕。也许在它心里,此刻,它们同病相怜,或者同仇敌忾。那时,我想过,如果没有人,而只有它们,在这铁丝网围堵着的有限空间狭路相逢,那么,后果又会怎样呢?左前方终于远远看到了一道山梁,心想,至少在那个地方会有个缺口。果然,铁丝网在山脚下断开,藏原羚爬向山坡。狼也已经跑远,朝着相反的方向,即使它还记得刚才的那只羚羊,它也端不敢回头。
  可是,那铁丝网的一头还在不断伸向远方,不知何处才是尽头。那天早晨,我们几乎一直在两道铁丝网的夹击中不断向前挺进,不断深入草原腹地,好像我们不是行进在一条道路上,而是由两道铁丝网不断驱赶着我们。因为,一旦走进去,我们也没有别的去路,只能受制于那两道铁丝网,前途渺茫。突然我感觉,我们仿佛也是几头野兽,被那铁丝网所围困。那野驴、那藏原羚、那狼与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像是殊途同归,更像是同归于尽的样子。
  夜幕降临。星光点亮。万物远去。
  旷野回到寂静。造物主独坐一隅。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前几天看儿子的头发有点长了,正准备带他去理发,却被母亲阻止了,母亲说:“正月不理发,待到二月二龙抬头时再去理吧。”这两天回到家看母亲忙着挑拣豆子,我问道“又不生豆芽,熬稀饭也用不了这么多豆子,挑拣这干嘛?”母亲笑着说:“二月二快到了,给你们炒豆豆吃。”也是,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走过了正月,将迎来二月,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二月二的习俗理发、炒豆豆、逛交流会,又一次勾起了我对童年二月二的记忆。  理发 
期刊
“文山,开始吧!曾做过村书记的小爹语气平和地说。  “各位长辈、各位兄弟姐妹,我代表丁撰、丁旭风给大家拜年了!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恭喜发财!这个,这个……大哥啊,还是你来吧?”只念过几年小学的丁文山,虽在市场上谈业务做生意,说得一套一套的,但到正场上讲话确是没多少理论,所以只好把“球”踢给曾在部队当过营长、后在县里做过局长的堂兄。  他边让堂兄接过话茬,继续春节拜年的喜气俚语,边安排给所
期刊
金沙江与澜沧江、怒江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它们像三个亲兄弟,手挽手、肩并肩,沿横断山脉一路向南奔流,在滇西北形成“三江并流”的壮观景象。  然而,走到这儿,金沙江就不肯与另外两个兄弟玩儿了,它把头一扭,来了个一百多度的急转弯,朝东北方向扬长而去。转弯处形成的V字形,被称作“长江第一湾”。  V字形尖角的下边,有一个小镇,名叫石鼓,属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距离丽江古城不到六十公里。从地图上看,石鼓镇如
期刊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无定河畔。千百年来,这条横亘毛乌素沙地与陕北黄土高原间的河流千转百回,奔流不息,清澈的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无定河发源于陕北三边交界处的白于山,她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乌审旗大沟湾后因萨拉乌苏文化的发掘发现又被称为萨拉乌苏河。在这里,雄奇的世界级沙漠大峡谷将河水阻隔成大沟湾、滴稍沟湾、米浪沟湾、清水沟湾、杨四沟湾、范家沟湾、三岔沟湾、巴图湾等八大沟湾。萨拉乌苏河因地貌奇特,也
期刊
生活是艰难的,生活也是曲折的,但生活带给我们的回忆却是美好的。这本书,就是三十位师生对当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无论如何,高家堡中学初中六七级都是一个奇迹。五十多位生长在饥饿贫困中的乡村孩子,在来自陕北本土和关中平原的几位老师带领下,愉快地追求理想的人生之梦。然而,时间仅仅两年,正当他们怀揣梦想艰难前行之时,一场变故击碎了他们的美梦,学业中断了,他们分别通过各种途径融入社会。应该说,奔向社会的是一群
期刊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赵可《好事近》  历来读到的诗词,要么羁旅情愁、山水田园,要么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要么咏物怀古、悼亡讽喻等等,连大大方方无遮掩说自己小儿女情怀的,所见都不多。这或许是导向问题,但毕竟在情感世界里,还是觉得颇有遗憾不够完整,总觉缺点什么。  近来偶然读到金人赵可的词《好事近·密雪听窗知》
期刊
一、照相机咏叹调  才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横空而出。看这文章,我只好作几年一叹  ——济白水记  那时,相机是侈奢品。  因而,那时会想,有个相机必定是很称心的事。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张三李四,举手之劳就能留住青春、定格欢乐、固定真情。  呵呵,因而啊,临毕业前就果断出手,买下个135虎丘。更伟大的是,这相机是熟人帮着以出厂价购得。  同学都以我的这个“伟大”而欢呼、而幸福、而沾光。翻看那些有的已
期刊
小时,农村家家户户酿酒。每到冬天,糯米收成之后,走在乡间,总不时会闻到那糯米蒸熟飘起来的香味,红曲里飘出的酒的气息。这个季节,就是酿酒的季节。  这才是真正的粮食酒——米酒。糯米、红曲、水,放在一个酒瓶里,用泥封口。就在那黑暗的空间里,就在时间的沉淀里,不可思议地转换融合之间,浓成了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我们这里的酒,没有茅台酒的奢华,没有绍兴加饭酒的历史。永康的黄酒,犹如永
期刊
鄂尔多斯人是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热情好客、豪爽耿直”而闻名遐迩。这一点都不假。  说到喝酒,我就想起这么一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我们四川也有同样的说法:有种敢(象)种,无种不生。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和父亲一样沾酒脸就通红。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心好。我不是夸奖自己,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但缺点就是怕喝酒。所以,我平素是很难饮洒的。除非家里来客或在外应酬。父亲又告诉
期刊
始于天涯,起于微末。未出寒淖,已怀沧海之志;甫近贵德,乃萌济世之心。襟抱关山,回护桑梓,造化万物,哺育生灵。蒙泽则山青,流韻则川媚。升腾而为云霓,潜伏而为草露。沁浥春蕾,唤醒梨英万树;呢喃垄亩,赢来麦秀千顷。且也,载舟楫,抱商埠,净天宇,洁城廓,赉能源,利百业。泽被苍生,恩同再造。  至若禾稻半枯之秋,一瓢难得;旷原龟裂之时,万斛不拒。焦土苟得痛饮,珠玉何啻粪土。甚者,冰川退,雪峰融,江河痩,湖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