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有一些现象让人担忧,比如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课堂被主干课程占据,学生对于自己所生长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知之甚少。这种乡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与教育中的缺失,使民族文化在后代传承中出现了“断层现象”。正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言,“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的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是对于处于深厚文化底蕴环境中的当代青年的真实写照。”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在对家乡的浓厚情感上,才能产生对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以培养青年一代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该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的。
一、乡土文化视觉资源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1.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据调查,学生了解乡土文化主要是由于自己感兴趣,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而获得的比例较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也逐渐降低。可见,乡土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单一化,是导致乡土文化传播效果低、速度慢、范围窄的主要原因。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高素质学生成为21世纪教育的重点,其中文化素养培养也成为政府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由父母和长辈的口头告知转向学校的专项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丰富的和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基础上的。
读图时代的来临,使视觉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其应用使人类接受信息的通道多样化,同样,在教育教学中,采用视觉性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也成为教育首选。乡土文化视觉资源弥补了学生了解乡土风情、风俗习惯、乡土风景等文化方式的不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书本、口耳相传,而且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了解乡土人文和乡土历史。
2.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视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视觉文化资源的引入,不仅使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在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中,图片、图像占较大比例,而“图像符号的直观效果使人们更加容易把握和接触”。这就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视觉教育资源带给学习者美妙的文化视觉感受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重任下消除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学生感知自己家乡的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以单纯的文本为主的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设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该课程以课时量少为主要特点,要在短时间里让更多学生能真正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必须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作为视觉化的乡土文化资料由于其具备图形和图像的特点,在读图时代,势必成为提高乡土文化教育质量的教育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J·戴伯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词,主要指与视觉相关的文化知识、素养和能力,可以分成四个层面:知识层、技术层、能力层和情感层。它又可以分解为五种能力,即意向掌握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在信息时代,在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视觉信息无处不在,获取高质量的视觉信息成为人们获得高生活水平的条件。乡土文化视觉资源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能将现实生活中学生看不到的东西即一些隐性文化外显,学生通过图形、图像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娱乐资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欣赏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中的图片来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观看反映自己家乡文化的视频,来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深层次理解家乡的浓郁文化,并为其表达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提供更形象的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保护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发扬自己家乡优秀文化的道德情操,使乡土文化教育真正起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文化情景
对乡土文化教学来说,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即要求教师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有效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这也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乡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却是为应付检查而“安排”;有的学校则不愿意安排该课程,恐怕耽搁正常教学。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课程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改善课程的设置和丰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即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形象的关于家乡文化信息的表现形式。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乡土人文用镜头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出来,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文化学习情景,达到节省教育时间和提高乡土文化教育质量的目的。
5.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弘扬
在乡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了解其他地方的乡土文化也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的途径。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想要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就必须对本土以外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往的区域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文字性的材料,其特点是:文字描述冗长、枯燥、流通速度慢、传播范围窄等。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这一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接受速度和要求。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基础上,文化视觉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所有方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通过一张VCD,就可以全面了解某地的文化历史,也可以将自己家乡的文化全貌展现给其他区域的人们。这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视觉资源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二、视觉文化视野下,乡土文化视觉资源的二次开发
开发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本地的民俗活动、民间的衣食住行和民间遗留的古迹等文化用动态视频拍摄下来,并与研究乡土人文历史的专家合作,编辑制作,形成客观的、直观的反映本地人文的视频资料。对于民间的歌曲、戏曲、音乐等,采集民间风情的视频画面,采用视音频技术合成、处理,形成视音俱全的教学资源。
第二,利用数码电子技术,拍摄一些静态的乡土文化载体,形成系列的文化展览,丰富乡土文化的视觉资源。比如,对于一些民间的建筑、古树、雕刻、绘画、书法等资源,用照相机拍摄,再配文字解释,从形式和内容上共同反映本地文化。
总之,乡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效地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本资源相结合,特别是乡土视觉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读图时代,不仅对青少年的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教师,应立足本地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要通过教师引导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内涵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二次开发,使其真正成为乡土文化教育中的核心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学文、旷锦锋. 英语课程中乡土文化学习状况的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07(10).
[2]俞宁.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中技术层面的理性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9).
[3]齐立森.视觉文化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10).
[4]张舒予.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作者单位:陕西商洛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陕西丹凤中学 宁夏师范学院计算机中心)
一、乡土文化视觉资源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1.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据调查,学生了解乡土文化主要是由于自己感兴趣,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而获得的比例较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也逐渐降低。可见,乡土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单一化,是导致乡土文化传播效果低、速度慢、范围窄的主要原因。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高素质学生成为21世纪教育的重点,其中文化素养培养也成为政府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由父母和长辈的口头告知转向学校的专项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丰富的和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基础上的。
读图时代的来临,使视觉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其应用使人类接受信息的通道多样化,同样,在教育教学中,采用视觉性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也成为教育首选。乡土文化视觉资源弥补了学生了解乡土风情、风俗习惯、乡土风景等文化方式的不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书本、口耳相传,而且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了解乡土人文和乡土历史。
2.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视觉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视觉文化资源的引入,不仅使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在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中,图片、图像占较大比例,而“图像符号的直观效果使人们更加容易把握和接触”。这就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视觉教育资源带给学习者美妙的文化视觉感受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在其他学科课程学习重任下消除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学生感知自己家乡的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以单纯的文本为主的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设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该课程以课时量少为主要特点,要在短时间里让更多学生能真正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必须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作为视觉化的乡土文化资料由于其具备图形和图像的特点,在读图时代,势必成为提高乡土文化教育质量的教育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J·戴伯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词,主要指与视觉相关的文化知识、素养和能力,可以分成四个层面:知识层、技术层、能力层和情感层。它又可以分解为五种能力,即意向掌握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在信息时代,在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视觉信息无处不在,获取高质量的视觉信息成为人们获得高生活水平的条件。乡土文化视觉资源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能将现实生活中学生看不到的东西即一些隐性文化外显,学生通过图形、图像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娱乐资源,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欣赏乡土文化视觉资源中的图片来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观看反映自己家乡文化的视频,来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深层次理解家乡的浓郁文化,并为其表达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提供更形象的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保护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发扬自己家乡优秀文化的道德情操,使乡土文化教育真正起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文化情景
对乡土文化教学来说,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即要求教师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有效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这也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乡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却是为应付检查而“安排”;有的学校则不愿意安排该课程,恐怕耽搁正常教学。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课程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必须改善课程的设置和丰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即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形象的关于家乡文化信息的表现形式。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乡土人文用镜头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出来,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文化学习情景,达到节省教育时间和提高乡土文化教育质量的目的。
5.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弘扬
在乡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了解其他地方的乡土文化也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的途径。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想要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就必须对本土以外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往的区域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文字性的材料,其特点是:文字描述冗长、枯燥、流通速度慢、传播范围窄等。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这一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接受速度和要求。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基础上,文化视觉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所有方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通过一张VCD,就可以全面了解某地的文化历史,也可以将自己家乡的文化全貌展现给其他区域的人们。这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视觉资源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二、视觉文化视野下,乡土文化视觉资源的二次开发
开发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本地的民俗活动、民间的衣食住行和民间遗留的古迹等文化用动态视频拍摄下来,并与研究乡土人文历史的专家合作,编辑制作,形成客观的、直观的反映本地人文的视频资料。对于民间的歌曲、戏曲、音乐等,采集民间风情的视频画面,采用视音频技术合成、处理,形成视音俱全的教学资源。
第二,利用数码电子技术,拍摄一些静态的乡土文化载体,形成系列的文化展览,丰富乡土文化的视觉资源。比如,对于一些民间的建筑、古树、雕刻、绘画、书法等资源,用照相机拍摄,再配文字解释,从形式和内容上共同反映本地文化。
总之,乡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效地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与校本资源相结合,特别是乡土视觉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读图时代,不仅对青少年的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教师,应立足本地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要通过教师引导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内涵的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二次开发,使其真正成为乡土文化教育中的核心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学文、旷锦锋. 英语课程中乡土文化学习状况的调查[J].基础英语教育,2007(10).
[2]俞宁.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中技术层面的理性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9).
[3]齐立森.视觉文化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启示[J].教育信息化,2006(10).
[4]张舒予.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作者单位:陕西商洛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陕西丹凤中学 宁夏师范学院计算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