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可以实行“自助式”教法,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来学习语文,并为学生提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助式”教法;展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028-02
语文教师常因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而苦恼。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的内容,学生毫无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眼中的语文只是一门高考必考科目,学习语文只为了拿高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呢?《课程标准》的出台提供了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1]。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演的舞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自助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资料,多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如《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六国论》等。为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不了解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影响兴趣,从图书馆、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特别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如秦晋联姻等,把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不仅使学生扫除了阅读上的障碍,还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充满兴趣,恨不得一览为快,而不再是以往的畏难不愿读了。另一种是作品资料,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把其前后几章印制成小册子,让学生能有整体印象,充分利用好读本,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篇章,如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关的《重耳之亡》。但仅靠教师去搜集阅读资料力量毕竟有限,并且学生会形成依赖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因此我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搜集的意识,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去研究。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找了九篇关于胡同的文章:《为什么成为胡同》、《母亲的胡同》、《忘不了的胡同》、《记忆中的北京胡同》、《记前纱胡同》、《北京胡同概述》、《北京胡同知多少》、《胡同之最》、《故都残梦-胡同》。基本上涵盖了胡同的起源、发展变化、建筑特点以及胡同所体现出来的风土人情。有的同学还对家乡的居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了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则主动找来古典名著阅读,例如《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养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二、采用多种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3]。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有:
分块包干法:即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学习内容,然后把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分成几块分配给几个小组,由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最后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来完成讲解的任务。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又能使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发地展开了竞赛。
朗读分析法:即让学生齐声自读一段后,再选一名学生分析段中的重点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在这段中有疑问的地方或对本段的独到见解。方法可以一人一段,“开火车”下去。这种方式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较透彻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下都积极认真准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记者问法:这种方式和“分块包干”稍有不同,即在各组代表完成对本组学习内容的讲解后,还要负责解释同学们的疑问。这样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另一方面也给负责讲解的同学更大的压力。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形,争论中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当老师法:从学生中挑选几个口齿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较高自觉性的学生上讲台代老师讲课,老师在旁辅助、提示。而学生也因换成自己的同学作老师而格外集中注意力,有几位还在下面跃跃欲试。这种方式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地,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辩论交流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4]。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项链》时,交给学生几个问题:路瓦栽夫人形象的意义,应该如何评价她?从哪里看出项链是假的?学生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位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后提出:“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全班同学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不仅如此,同学们对辩论产生了兴趣,在课下自己找了几个辩题进行辩论,如“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中学生能不能追星”等。在一次次的课堂交流中,增强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并自主解决问题的素质。
演示操作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来表演操作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转化成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演课本剧。果然,几个小组的表演非常出色,观众们会心的笑声、惊叹声响成一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在笑声中解决了。为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几个小组同时表演并设立奖项: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配角奖等。
上述几种方式,学生站到舞台上,自主地学习,充分展示才能。学习观念改变了,学习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乔治波利亚,欧阳锋.数学的发现[M].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薛春科】
关键词:中学语文;“自助式”教法;展示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028-02
语文教师常因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而苦恼。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的内容,学生毫无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眼中的语文只是一门高考必考科目,学习语文只为了拿高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呢?《课程标准》的出台提供了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1]。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演的舞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自助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资料,多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如《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六国论》等。为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不了解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影响兴趣,从图书馆、网上查找有关资料,特别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如秦晋联姻等,把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不仅使学生扫除了阅读上的障碍,还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充满兴趣,恨不得一览为快,而不再是以往的畏难不愿读了。另一种是作品资料,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把其前后几章印制成小册子,让学生能有整体印象,充分利用好读本,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篇章,如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关的《重耳之亡》。但仅靠教师去搜集阅读资料力量毕竟有限,并且学生会形成依赖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因此我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搜集的意识,了解搜集资料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去研究。如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找了九篇关于胡同的文章:《为什么成为胡同》、《母亲的胡同》、《忘不了的胡同》、《记忆中的北京胡同》、《记前纱胡同》、《北京胡同概述》、《北京胡同知多少》、《胡同之最》、《故都残梦-胡同》。基本上涵盖了胡同的起源、发展变化、建筑特点以及胡同所体现出来的风土人情。有的同学还对家乡的居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了调查报告。有的同学则主动找来古典名著阅读,例如《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养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二、采用多种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3]。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采用的方式有:
分块包干法:即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学习内容,然后把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分成几块分配给几个小组,由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最后在课堂上由小组代表来完成讲解的任务。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又能使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发地展开了竞赛。
朗读分析法:即让学生齐声自读一段后,再选一名学生分析段中的重点字词、概括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在这段中有疑问的地方或对本段的独到见解。方法可以一人一段,“开火车”下去。这种方式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较透彻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下都积极认真准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记者问法:这种方式和“分块包干”稍有不同,即在各组代表完成对本组学习内容的讲解后,还要负责解释同学们的疑问。这样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另一方面也给负责讲解的同学更大的压力。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形,争论中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当老师法:从学生中挑选几个口齿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较高自觉性的学生上讲台代老师讲课,老师在旁辅助、提示。而学生也因换成自己的同学作老师而格外集中注意力,有几位还在下面跃跃欲试。这种方式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地,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辩论交流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4]。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让其在课堂动态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项链》时,交给学生几个问题:路瓦栽夫人形象的意义,应该如何评价她?从哪里看出项链是假的?学生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位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后提出:“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全班同学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加深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不仅如此,同学们对辩论产生了兴趣,在课下自己找了几个辩题进行辩论,如“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中学生能不能追星”等。在一次次的课堂交流中,增强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并自主解决问题的素质。
演示操作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来表演操作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转化成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演课本剧。果然,几个小组的表演非常出色,观众们会心的笑声、惊叹声响成一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在笑声中解决了。为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几个小组同时表演并设立奖项: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配角奖等。
上述几种方式,学生站到舞台上,自主地学习,充分展示才能。学习观念改变了,学习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乔治波利亚,欧阳锋.数学的发现[M].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