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陷入持续性大衰退之中,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步入漫长的减速换档的新常态,尤其是当前面临经济结构性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内外冲击明显复杂的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我们当前财政政策的选择、对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选择由扩张转向趋紧又重新大规模扩张至今更加稳健慎重的变化过程,对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调节机理、政策组合和效应评析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宏观调控;财政政策;金融危机
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频率为历史罕见,也为我们研究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走势中的目标与效应分析提供了素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深陷衰退漩涡,为避免经济过快下滑,政府重新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出震惊全球的4万亿救市计划,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后期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和内外冲击明显加大的背景,对财政政策的选择提出了更高也更为可观的要求。
一、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调节机理
综观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论述,政府所能依赖的两个经济政策工具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套路主要有二: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这两方面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产量、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
一般而言,当市场疲软,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有增无减时,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需求提高,而政府支出扩大,又将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产量和就业,从而使衰退和失业得到减轻或消除。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降低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间接地扩大社会总需求,從而也能促使经济扩张、失业减少。扩大政府支出与减税可以单独施行,也可以同时运用。由于它们旨在对付经济衰退和失业,因此,这一手就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二、三年来看,我国政府为了扭转市场疲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压力增大的趋势,多次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多方面启动内需,就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应该说,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当前我们面对金融危机采取同样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的缺口时,被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它有一套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的做法:削减政府支出和增税。由于政府支出的减少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减少也有成倍影响的乘数作用,因此,削减政府支出便可以直接减少部分社会总需求,收到平抑物价和阻止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人们可支配收入,以减少消费和投资,减少过度社会需求,使物价趋于稳定。如前所述,削减政府开支与增税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我国1993年以后治理通货膨胀,压缩经济过热,实行的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样收到了明显成效,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结果如何。一般,来说如果财政政策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就可以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反之则无效。而刺激经济增长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实际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存在诸多不足,只有结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同时与其他经济政策相配套,并注意“时滞”效应,才能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2007年,为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增长,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继续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
应该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抵御经济衰退的风险,关键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尤其是启动农村内需是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一环。但就短期甚至中期而言,农民的收入不会很快有飞跃式的激增。因此,当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减税和降息不可避免。
减税首先是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这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减税还包括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以及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红利税等,以提高个人收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当前政府财政性收入紧张的情况下,尤其要克服部门利益倾向,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推进结构性减税取得进展,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促成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扩张性财政政策更直接的效果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直接投资不是说把资金投向政府,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也不是要政府直接去办企业,而是投向那些能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要提到的是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通、生活设施。这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提升消费信心。
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多少,显著影响一国消费率的高低,所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构建一个良好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与支撑体系,是双赢的举措。这不仅能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促进与维护。
参考文献:
[1]促增长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报刊文摘. 2008年11月7日总第25911期.
[2]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上海. 文汇报. 2008年11月10日.
[3] 王天义.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学习时报. 2013年11月18 日.
关键词:宏观调控;财政政策;金融危机
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频率为历史罕见,也为我们研究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走势中的目标与效应分析提供了素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深陷衰退漩涡,为避免经济过快下滑,政府重新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出震惊全球的4万亿救市计划,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后期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性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当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和内外冲击明显加大的背景,对财政政策的选择提出了更高也更为可观的要求。
一、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调节机理
综观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论述,政府所能依赖的两个经济政策工具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套路主要有二: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这两方面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产量、价格和国民收入水平。
一般而言,当市场疲软,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有增无减时,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需求提高,而政府支出扩大,又将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产量和就业,从而使衰退和失业得到减轻或消除。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降低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间接地扩大社会总需求,從而也能促使经济扩张、失业减少。扩大政府支出与减税可以单独施行,也可以同时运用。由于它们旨在对付经济衰退和失业,因此,这一手就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二、三年来看,我国政府为了扭转市场疲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压力增大的趋势,多次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多方面启动内需,就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应该说,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当前我们面对金融危机采取同样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当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的缺口时,被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它有一套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的做法:削减政府支出和增税。由于政府支出的减少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减少也有成倍影响的乘数作用,因此,削减政府支出便可以直接减少部分社会总需求,收到平抑物价和阻止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人们可支配收入,以减少消费和投资,减少过度社会需求,使物价趋于稳定。如前所述,削减政府开支与增税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我国1993年以后治理通货膨胀,压缩经济过热,实行的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样收到了明显成效,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结果如何。一般,来说如果财政政策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就可以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反之则无效。而刺激经济增长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实际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存在诸多不足,只有结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同时与其他经济政策相配套,并注意“时滞”效应,才能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2007年,为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增长,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继续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
应该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实现两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目标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政策选择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抵御经济衰退的风险,关键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尤其是启动农村内需是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一环。但就短期甚至中期而言,农民的收入不会很快有飞跃式的激增。因此,当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减税和降息不可避免。
减税首先是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向消费型增值税,这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减税还包括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以及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红利税等,以提高个人收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当前政府财政性收入紧张的情况下,尤其要克服部门利益倾向,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推进结构性减税取得进展,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能,促成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扩张性财政政策更直接的效果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直接投资不是说把资金投向政府,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费,也不是要政府直接去办企业,而是投向那些能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要提到的是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通、生活设施。这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不仅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提升消费信心。
政府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多少,显著影响一国消费率的高低,所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构建一个良好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与支撑体系,是双赢的举措。这不仅能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促进与维护。
参考文献:
[1]促增长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报刊文摘. 2008年11月7日总第25911期.
[2]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上海. 文汇报. 2008年11月10日.
[3] 王天义.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学习时报. 2013年11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