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主要途径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zha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回顾了环渤海区域20多年来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环渤海区域的竞争力,更有效地开展区域合作,文章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 环渤海区域合作合作机制 协调发展
  
  一、引言
  
  环渤海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早在80年代初期,就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顺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天津市于1986年,联合环渤海地区15个沿海城市,成立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首届会议上,推举天津为主任城市,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天津;同时还确定了“联合起来,振兴渤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针。但是,随后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成效并不显著,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实质性的合作并不多。
  在环渤海经济圈提出18年之后,即2004年,环渤海区域合作终于迈出了实厨性步伐,2004年2月12日至13日,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达成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决定从容易突破的交通设施建设领域着手,逐步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强调区域产业布局的整体协调,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区域一体化步伐。《廊坊共识》无疑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意义重大。2004年5月21日,环渤海地区七省市区参加“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达成《北京共识》,决定召开五省二市副省级会议,正式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2004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有关负责人、环渤海地区七省市领导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齐聚廊坊,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环渤海合作机制的三层组织架构,第一层架构是确立由各省省长、直辖市市长担任环渤海合作机制轮值主席,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的制度。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宜;第二、三层架构分別是建立政府副秘书长协调制度和部门协调制度。2007年3月,在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参照有关区域合作的做法,结合环渤海地区的特点,借鉴各方面意见,签署了《天津倡议》,《天津倡议》提出,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区域,同时还提出,环渤海地区的城市要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的作用,推动建立区域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制度,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
  最近几年,环渤海地区为了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先后成立了“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环渤海医院管理协会”、“环渤海报业媒体合作组织”、“环渤海地区金融担保网络”等区域合作行业组织,并且试图在交通、公路、港口、环保、规划等区域谋求更深层次的合作,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编制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则体现了环渤海区域借助中央部门、寻找突破口、向更深层次合作的实质行动。
  
  二、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取得的成效
  
  环渤海地区开展区域合作二十多年来,共召开了十二次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参加会议的成员已经由成立时的15个城市发展到目前的32个,充分显示出了良好的合作前景。2001年10月,由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将会大大增强环渤海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自市长联席会议以来,累计达成合作项目4900多个,合作金额830亿元。经济的互动发展,使环渤海地区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逐渐被打破。通过区域内的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具有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拥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经成长为环渤海沿海地区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经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山东半岛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地区形成的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我国近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做出了贡献。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了环渤海区域的地理优势,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2002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地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绿色通道。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铁路大动脉,为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环渤海区域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在看到环渤海区域合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绝不应该回避目前存在的不足,因为,相对于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剔除客观条件的不同之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速度显得十分缓慢,80年代初期,环渤海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当接近,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明显落后,GDP总量和人均GDP只相当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三分之二,如果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差距势必将会进一步扩大。从环渤海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发展脉络,对环渤海地区加以界定,则更像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非经济上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经济圈的形成应该具备一定的标准:一是基础设施实现共享;二是区域内产业实行分工与合作;三是具有一个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对照这些标准,环渤海地区无疑还存在着不足。
  
  1、基础设施共享水平低
  基础设施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同样如此;综合性的网络交通体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较为成功的经济圈,都是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基础。环渤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圈发展所需要的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在环渤海地区5800米的海岸线上,几乎有市必有港,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密集的港口群。各个地方政府对港口建设倾注了高度的热情。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必然加剧港 口之间的竞争,具体表现在对资源的竞争、对停靠港船舶的竞争、对出入港通道的竞争等,最终影响港口本身的经济效益。虽然,日益增长的需求会弱化这一影响,但是,如果遭遇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将会对港口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根据交通部的规划,由青岛、天津、大连三个港口组成的集合体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和港口下放地方政府的形势下,三个港口的定位基本一致,都是力争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一千万标准箱,成为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为此,三大港口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规模、争效益、争集装箱量、争吨位,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区域合作的开展。
  
  2、区域内缺少应有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较高,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整体水平较高,不意味着内部结构合理。一个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区域内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只有这样,各地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理的分工关系才可能出现,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才会提高。目前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高耗能产业齐头并进。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环渤海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目前又在争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一些主要城市之间不仅缺少经济合作,而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近年,逐渐上马汽车、钢铁等重大工业项目,受北京的影响,比邻的天津无法得到更多的资源。90年代京津两地为了争夺30万吨的乙烯生产基地项目,各不相让,最终双方分别建成一个15万吨的项目,都没有实现规模效益。由于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的存在,必然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整体福利的改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产业配套条件较弱,限制了科技优势的发挥。由于在环渤海区域内各地制定的都是自身的发展规划,京津两地缺乏协调,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进行跨地区的合作,造成环渤海区域产业整体配套环境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几年前IBM公司的芯片投资项目,虽然对天津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非常满意,但最终还是落地上海,原因是上海的综合市场环境和芯片行业聚集度优于天津。BHP公司舍弃天津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选择苏州工业园,原因在于苏州周边的市场规模比天津高一个数量级。尽管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本地区的知名大企业、科研机构都舍近求远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寻求合作伙伴。北大方正100万台电脑生产线和数码产业基地设在东莞;清华同方的生产基地设在苏州;摩托罗拉公司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天津,除了在京津冀少量的厂家为其生产少量配件外,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环渤海区域共同关注的科研领域,例如:环境保护、风沙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缺乏科技合作和分工,往往是各自为政,分別进行投入,难以形成合力,以至于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即使是现有的科技合作,基本上是政府推动,跨地区主动寻求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3、区域內没有出现经济中心
  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中心,能够承担起组织、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重任,合理配置区域内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使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达到最优。经济中心所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杠杆。当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影响时,就能够有力地促进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各地区的互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经济中心——上海,尤其是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它通过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不断进行产业、技术、信息等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一直没有定论。多年来,北京和天津都在争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但是都缺乏经济中心应该具备的核心作用,缺乏向心力和发展引擎,因此,环渤海区域的高层次产业链到目前还没有形成。
  
  四、对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主要设想
  
  虽然环渤海地区已经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成绩,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区域合作机制可以界定为:区域内各参与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国外代表性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可以看出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在西方具有权威性的彼得,尼茨坎普和米尔斯认为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空间经济分析,还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美国经济学家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合体,有助于区域的发展。区域合作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打破要素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增强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二是有利于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十多年以来,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合作,环渤海区域合作之所以艰难前行,或者说还没有展开实质性的区域合作,除去客观条件的不同以外,与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有一定的关联。到目前为止签订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至于协议的执行和约束等问题,更是无法最终落实,因此,协议也只能成为设想。为了加强环渤海地区今后的区域合作,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作为环渤海区域开展合作的行动指南。
  国际上的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制,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具有某种行政权威,由中央政府授权而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协调;另一种是非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制,是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通过倡导的方式成立,形式上比较松散,不具有行政权威。目前环渤海区域的合作机制属于第二种形式,而且运行成效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尤其是在环渤海区域行政力量过强的状况下,现行合作机制难以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借助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威才能推进合作组织的工作,这样区域合作机制就无法承担起真正的协调职能。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更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紧密合作与发展,因此建立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是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26日在河北廊坊召开的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已经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确定环渤海合作机制的名称为环渤海经济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将环渤海合作机制的性质确定为:为环渤海地区的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层次、有组织的定期磋商机制。第三,环渤海合作机制的目标是:推动区 域内信息交流,整合经济社会资源,实现和谐发展与互利共赢;推动环渤海地区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第四,环渤海合作机制的具体职能是:交流区域内政策制定实施方面的信息,改善市场环境,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投资和贸易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自然环境资源、科技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实现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第五,确定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各省市行政领导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各省市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各省市有关部门衔接落实制度。
  从内容上讲,环渤海地区的各种高层会议和协议已经构成合作机制的一部分,但是大多仅仅停留在磋商阶段,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或者只是在工作机制方面做出了规定,对于合作机制的运行模式以及关键性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鉴于目前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现状,为了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成为规范环渤海区域合作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现状出发,建立完善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目标
  环渤海合作机制的主要目标,除了2004年6月26日在河北廊坊召开的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确定的内容之外,还应该补充以下的內容,即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目标应该包括环渤海区域整体效益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部分地区利益的增长不是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首要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开展合作的前提,只有具备这一前提,合作过程中才能形成合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获得互惠互利的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区域中的各个地区是从整个区域的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中获取本地区应得的利益。
  
  2、建立环渤海区域合作机构
  目前已经建立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只是规定了三层工作机制的框架,缺乏实施工作机制的工作机构;通过一定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才能正常有效运行。因此,为了使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应该建立相应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机构。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国家的指导下,编制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区域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第二,成为工作机制的运行机构。即组织环渤海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开展经验交流、领导互访和沟通信息,坚持定期召开高层领导人联席会议;建立联络处和相应的组织制度,负责环渤海区域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合作机构应该具备一定的决策权利,对违反合作的行为要有所约束,而不是仅仅依靠磋商。第三,加强信息交流。环渤海区域经济联合联席会注重发挥理论界和新闻界在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中的导向作用,曾经多次举办区域经济研讨会,收到了积极的成效,今后应该继续展开这类信息交流,相信对扩大和提升环渤海区域的影响力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确立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运行方式是竞争与合作的运行方式
  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实现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地域分工已经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必然导致各地区单纯依靠竞争不可能获得本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因此必须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运行方式,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繁荣。一般认为,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状态下,一个地区的最高利益并不必然是另一个地区的最高利益,地区之间的合作能够产生价值,但价值的总量与合作的性质息息相关,合作得越好,产生的价值就越大;反之亦然。总价值量相关,这是区域内不同地区利益的共同之处。但是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则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关系。如果利益分配达不到各地区的预期,就会影响到各地区对未来合作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合作产生的价值总量。事先参与合作的地方政府对合作的前景是不明确的,合作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取决于合作各方采取的行动。合作各方争取利益分配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如果博弈过程进展得顺利,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就会进一步走向合作,反之,不同地区之间就会退化到竞争关系。过去,环渤海区域存在的同质、同构和恶性竞争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区域合作过程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区域经济利益,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环渤海区域的发展,这才是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灵魂所在。
  
  4、为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寻求制度保障
  需求制度保障的原因如下:第一,环渤海区域深入合作的需要。共同的利益趋向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现有条件下,地方政府还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环渤海区域长期发展的利益所在,或者即使认识到了长期的共同利益,但是在产值、就业等经济指标的诱惑下,地方政府难以摆脱政绩考核等自身利益的羁绊,于是,阻碍地区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恶性竞争和相互内耗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造成了区域内部争夺资源、分割市场等严重问题。环渤海区域合作总体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无法越过行政区划的界限进入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地方政府的利益趋向成为决定环渤海区域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经济融合的内在利益驱动,最终还是会影响到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内容和方式的拓展,而经济融合的前提则是必须在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削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目前,这一愿望的实现只有依靠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二,利益补偿机制的需要。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建立在地域空间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合作也是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而区域经济合作的结果并不必然使得合作的各方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公布了第一份省级研究报告《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根据调查发现,在环渤海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这种落差的造成,除去历史原因外,更多的是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有发展落差的问题,水资源的生态补偿以及其他行业的补偿措施,都应该纳入环渤海区域合作机制的构想之中。如果这类问题不能解决,将会影响环渤海区域城市群和腹地生态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实现不了环渤海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相反还会起到阻碍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必然包括利益补偿机制的内容。利益补偿的原则、标准以及补偿期限等内容不是能够自发形成的,只有必要的制度创新才能够保证利益补偿机制的形成。第三,国际经验借鉴。从国际经验来看,完备的制度保障能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发展。最为典型的欧盟,就是制度一体化的代表,在欧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制度措施,各个成员国根据这些制度实行协调一致的内外政策。主权国家的合作尚且如此,主权国家内部的区域合作也应该能够做到。
其他文献
传统的蜂毒疗法是利用蜜蜂的螫针,进行身体局部螫刺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蜂毒中含活性肽、酶和生物胺类物质,具育很强的药理作用,蜂毒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蜂毒对治疗关节炎有独
应急物资管理是当下各国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东京都为个案,在界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一手文献和数据,从法律基础、目标原则、组织架构、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考察了东
文章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对2011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税改对减轻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结果也表明.此次税改使得新个
我23岁,由于月经量少,前段时间到医院作相关检查,检查报告说促卵泡生成激素有点高,右侧卵巢偏小,还有点盆腔炎。请问这严重吗?是否影响生育?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结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财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由靖远煤业集团、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完成的“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荣获2004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摘要:个性化学习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方式及策略,以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的多种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支持,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够更好地实现。本文从智慧课堂概念入手,逐渐过渡至智慧课堂环境下的课前、课堂、课后个性化学习分析,进而打造智慧课堂、高效课堂。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智慧课堂小学英语现代智能  在教育领域,现代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