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王侯为何痴迷玉器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具剑出土现场


  有专家表示,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特殊的仪式或场面更是不可缺少。而玉具剑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豪华、高贵的装饰剑,帝王官员平时或上朝佩带以显示尊贵,所以可见墓主人的身份之尊贵特殊。
  创造统一盛世的汉王朝,也让玉器使用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
  当然,先秦和汉代的玉器不仅可以彰显尊贵身份,甚至还是国家公器的象征。比如,象征着国运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被视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后来,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而常常为世人所轻蔑。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在今西安灞上率臣下向汉王刘邦献出玉玺,伏地称臣。至此,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宣告灭亡。接下来,打赢了5年的楚汉战争后,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
  秦帝国虽首次统一天下,但很快就土崩瓦解。汲取前朝教训的西汉王朝不仅完成了统一大业,还实现了长治久安。纵向方面,它继承了自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诸多成果;横向方面,它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形成了文化融会的社会气象局面。
  自此,中国的文化体制和面貌基本上固定下来。浓厚的用玉文化氛围和一整套的用玉制度,就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丝绸之路”不仅输送了丝绸,更促进了和田玉的大规模东输。西汉通西域之后,畅通无阻的官方驿道与民间商道同时打开,西域地区的玉料得以大量进入中原,为玉器制作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继良渚、殷商、春秋之后,西汉王朝不仅重新迎来了用玉的黄金时代,还将玉器的制作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峰。

西汉王侯墓的出土玉器最能代表汉代玉器的总体风貌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勘查和发掘的汉墓达3万余座,既有规模宏大的王侯陵墓,亦有官宦财主的墓地,也有庶民百姓的荒冢坟墓。首先,王陵制度本身有着森严的等级规定。汉时,诸侯王和列侯是朝廷官员中有食邑的两大等级,且汉时又实行外任诸侯“同制京师”,这就使得诸侯王墓不仅有国葬特征,而且具备一定的数量。其二,真正的汉代帝陵至今并未发掘,而诸侯王墓已经大量被盗掘或发掘出来。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发掘公布的诸侯王墓有40余座,分布在河北、山东、湖南、江西、江苏、北京、广东、陕西、河南等省市。如此大片国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符合当时的国家礼制,能够全面反映当时全国范围的用玉习俗。王侯汉墓出土之玉器类别齐全、技艺精湛、分布面广,而且规格极高,所以是汉玉风貌的最好实证。
  除了海昏侯墓,此前曾出土玉器较多的汉墓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广东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山东长青双乳山西汉济北王刘宽墓、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广阳王刘建夫妇墓、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河南淮阳东汉封列侯墓等。

汉代人相信玉能让灵肉不朽,所以当时大为流行“葬玉风”


  西汉时期,无论那些琳琅满目的玉璧等大型礼器,还是那些成组的玉佩等装饰用玉,不仅出现在人们生前的起居生活中,而且要伴随其长眠于墓室。那么,从生到死,这些人为何如此热衷玉器呢?
  许多专家认为,这一切都源自汉代人强烈的“玉迷信”观念,他们认为玉可以护尸、防朽。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据说,用玉塞住死人的九窍即可使尸体不朽。其实这种观念在汉代就有。
  汉初,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更加促使人们相信:人死后存在另一个无极世界。于是,保护尸体不朽、让死者之魄有所归依,就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行为。传说中具有神奇功能的玉,成了他们热衷的陪葬品。
  汉代制玉与用玉的辉煌,从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的随葬品种可窥一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袁胜文曾撰文指出:“从未遭盗扰的墓葬看,两汉诸侯王墓一般随葬玉器数量较大,但随葬玉器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差异。相比之下,西汉诸侯王墓数量多,早、中、晚三期墓葬皆有,随葬玉器资料比东汉诸侯王墓丰富。东汉诸侯王墓皆遭盗毁,出土玉器数量一般不大,以葬玉为主。”
  汉代所有随葬玉器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玉璧和玉衣。未被盗掘的王侯墓葬,必然会有玉璧出土。先秦时期,璧就是最重要的礼器。正所谓“苍璧礼天”。玉璧是礼天之公器,玉衣是护体之灵物。
  玉衣之作,初兴于东周,鼎盛于两汉,终结于曹魏初年。据资料统计,我国考古工作者已发现玉衣20余套。西汉玉衣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全部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就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据《后汉书》记载,皇帝死后穿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上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截至目前,我国各大墓葬中发现的玉衣超过40件,现在已经全部复原的完整品为5件。
其他文献
公元1772年,在中国为乾隆三十七年,论干支为壬辰年。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此时这位皇帝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位37年的时间里,他励精图治,平定准回之胜,拓疆两万里,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府库充盈,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在1772年的正月十五日谕告军机大臣时指出:“谕防此时部库所积,多至八十余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褶皱臂尾轮虫;酵母;温度调控;种群增长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幼苗生长发育期间不可或缺的饵料生物,“育好苗先培好虫”这句行话说明轮虫培育是育苗产业上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褶皱臂尾轮虫食性广泛,生产上主要以投喂单胞藻为主,但土池生产中单胞藻的接种和培育受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工厂化生产中单胞藻的接种和培育则受场
关键词:农村外出人口回流;特征;动因;西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相继出台了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此促进地区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在外农民工选择回流,这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的新现象和热点。  对于人口回流的研究,国外始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
摘要:基于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分析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绿地表层土壤的pH值、电导率、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并基于ArcGIS 10.4运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京市各类型城市绿地的pH值为中性偏弱碱性,差异性较小。除个别采样点出现极值外,绝大部分样点电导率在100~200 μS/cm之间,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从养分含量分析来看,公园绿地
《百鸟朝凤》的主要故事脉络是一代唢呐匠人的兴衰。故事并不复杂,还带有情怀。在表述这份民俗逐渐暗淡乃至最终消失在陕北大地上的时候,我看到其背后的另一种表达:乡村生活在被迫城市化的过程中的破碎。    电影从小孩子天明拜师学艺开始,向我们展现了秦川乡村对唢呐的依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中,吹唢呐这门技艺在民俗与外来文明相互冲突的过程中,虽想保持却难以为继。随着世界的变化、人心的浮动,这
美国洁蕊堂藏有一款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纹棒槌瓶,瓶高47厘米。直颈上接洗口,下连坡肩,洗口上小下大,中部微收,侧影不呆板。颈部自上而下先装饰一圈钴蓝小连珠纹,下接一圈钴蓝方形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这两种辅纹的组合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形制大小几乎相同的康熙青花松鼠葡萄纹棒槌瓶。回纹环带下面画两条钴蓝单线,再装饰一圈垛口纹环带。垛口纹环带也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渔家乐图纹棒槌瓶和康熙青花铜雀台
摘要:为明确秸秆还田对盐碱地土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粳稻垦粳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12 000 kg/hm2产量最高,达到了6 986.87 kg/hm2,增产3.5%;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高15.21%;施用秸秆12 000 kg/hm2碾磨品质最好,极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较对照高7.86%;不同处理的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
岭南画派之所以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受到进步人士的支持和肯定,主要原因是它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代表了先进的艺术思潮。它树立起的艺术革命旗帜,主要以新的科学观念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进行一番改造。它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大胆吸收外来的养料,使具有千百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重获新生;它反对尊古卑今的保守观念,强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它强调新中国画不是为了
摘要:微生物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之一。人们对常温菌发酵生产乙醇的代谢途径和机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天然高效发酵产乙醇菌不能利用五碳糖,因为能利用五碳糖的常温菌乙醇产率低。随着产乙醇嗜热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嗜热菌发酵产乙醇的发展为研究带来了契机。文中综述了发酵产乙醇嗜热菌的种类、代谢途径及其关键酶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木质纤维素;乙醇;嗜热菌;代谢途径;五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