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高中是在一所农村学校读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开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几乎没有,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渴望上实验课。记得上高一的二节生物课时,老师安排我们用显微镜观看洋葱表皮组织,我经过认真的调试,看到了小小的洋葱皮里有很多细胞,就如课本上的彩图一样,我成功了,我是班级第一个看到实验现象的人,我高兴极了,一下子就跳起来,手舞足蹈的,并大声喊周围的同学来欣赏我的实验成果。这时老师板着一副冷面孔,很冷漠的对我说:“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不要大惊小怪的,真是个疯丫头。”我扫兴极了,当时就好像全身被一瓢冷水一浇,从头凉到脚后跟。我愣住了,呆呆的坐在哪儿,再也没有说话,也没有兴趣听老师讲课。打那以后我特别恨那位老师,他上的生物课我很少听讲,上课常做其他事,记得后来参加高考,我生物只得了32分。正由于那位教师粗暴地制止了我上课的“一惊一咋”,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影响着我人生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知物理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自然学科。为了揭示一些物理规律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常常要借助于一些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实验现象特别明显,会出乎学生的想象和承受力,免不了学生也会发出“一惊一咋”的怪声。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提醒自己“别让自己过去的遭遇在我的学生身上重演”。对学生课堂上的“惊咋”现象从不“当头棒喝”,而是正确引导,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年教学实践还证明: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中学生的“一惊一咋”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一惊一咋”有助于提醒学生的走神
因为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一些授课内容、授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堂课有极少数学生不认真听讲,走神也属正常。上课时,如果突然有同学对物理现象和课本内容发出“一惊一咋”的叫喊声,也许能帮助提醒哪些上课走神的学生。记得一次下午第一课,我在讲《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用惯性演示器做实验,当我用弹片将木板弹出后,小球还落回原处,看到实验现象的同学都大声惊叫起来,我班正在走神的一名邵某某的同学听到惊叫后立即从瞌睡中回个神来,并问同桌发生了什么事?为了帮助他搞懂,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下实验,他看到后也惊叫起来了。接着我先请其他同学解释刚才实验的现象,然后我再叫邵某某站起来解释,他也清楚地表达对了。我想这个问题邵某某同学将来不管到什么时候,他都能记住并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因此,课堂中有时的“一惊一咋”能打破沉闷的气氛,帮助提醒哪些走神的学生走回正在授课的课堂。
2 “一惊一咋”有助于反馈教学的效果
物理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当我用线圈切割磁感应线时,我会先来回切割好多次,学生也会看到感应电表的指针来回摆动;接下来,等指针停稳了,我会有意的快速切割一次,并让线圈停在一边不动,这时肯定会有学生要“一惊一咋”,“呀,怎么不动了,会不会是哪儿坏了?”我再向相反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这时同学又会看到感应电表动起来,学生就又一次惊叫起来,“咦,怎么会这样的呢?”。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少数同学再一次高声回答起来“噢,我知道了,只有在切的时候才会有感应电流。”在星星点点的惊叫声后,我再一次演示,这时你将会听到一片的惊叫声,“咦,还就真的呢”这时我们老师可根据惊叫声的大小,来判定看清楚实验现象学生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说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切割磁感应线时,电路中会有感应电流的产生。”在他们的“一惊一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只有在切割时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课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在引导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通常可根据学生惊咋声的大小来判断有多少学生掌握了所传授的知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可以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法。
3 “一惊一咋”有助于培养创新的人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一惊一咋”,我们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记得我在演示“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小华惊叫起来“不对啊,现在小车也受平衡力,它怎么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呢?”对此,我及时表扬他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鼓励所有的同学一起思考,受平衡力的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而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呢?经过他的认真观察和思考,他又一次惊叫起来“哦,我知道了,因为小车与木板之间有摩擦”。在他的“一惊一咋”中其他同学也注意到了这个实验现象,明白了小车不能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小华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在多次实验中,我的“伪”实验从来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在课堂中,我从不粗暴制止他的“一惊一咋”,而是及时表示肯定和表扬,使得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市小发明比赛中,他曾获得过银奖。因此,正确引导课堂中学生的“一惊一咋”,有助于激活一些学生发明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堂好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几次一惊一咋,就如一次演唱会上没有“忘我”的互动和呐喊,那将是一潭死水。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是一味的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创造。我们必须摈弃不适应新时代学生要求的那种看起来“平平静静”的课堂,应积极抓取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不和谐”音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张扬。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知物理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自然学科。为了揭示一些物理规律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常常要借助于一些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实验现象特别明显,会出乎学生的想象和承受力,免不了学生也会发出“一惊一咋”的怪声。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提醒自己“别让自己过去的遭遇在我的学生身上重演”。对学生课堂上的“惊咋”现象从不“当头棒喝”,而是正确引导,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年教学实践还证明: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中学生的“一惊一咋”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一惊一咋”有助于提醒学生的走神
因为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一些授课内容、授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堂课有极少数学生不认真听讲,走神也属正常。上课时,如果突然有同学对物理现象和课本内容发出“一惊一咋”的叫喊声,也许能帮助提醒哪些上课走神的学生。记得一次下午第一课,我在讲《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用惯性演示器做实验,当我用弹片将木板弹出后,小球还落回原处,看到实验现象的同学都大声惊叫起来,我班正在走神的一名邵某某的同学听到惊叫后立即从瞌睡中回个神来,并问同桌发生了什么事?为了帮助他搞懂,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下实验,他看到后也惊叫起来了。接着我先请其他同学解释刚才实验的现象,然后我再叫邵某某站起来解释,他也清楚地表达对了。我想这个问题邵某某同学将来不管到什么时候,他都能记住并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因此,课堂中有时的“一惊一咋”能打破沉闷的气氛,帮助提醒哪些走神的学生走回正在授课的课堂。
2 “一惊一咋”有助于反馈教学的效果
物理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当我用线圈切割磁感应线时,我会先来回切割好多次,学生也会看到感应电表的指针来回摆动;接下来,等指针停稳了,我会有意的快速切割一次,并让线圈停在一边不动,这时肯定会有学生要“一惊一咋”,“呀,怎么不动了,会不会是哪儿坏了?”我再向相反的方向切割磁感应线,这时同学又会看到感应电表动起来,学生就又一次惊叫起来,“咦,怎么会这样的呢?”。这时我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少数同学再一次高声回答起来“噢,我知道了,只有在切的时候才会有感应电流。”在星星点点的惊叫声后,我再一次演示,这时你将会听到一片的惊叫声,“咦,还就真的呢”这时我们老师可根据惊叫声的大小,来判定看清楚实验现象学生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说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切割磁感应线时,电路中会有感应电流的产生。”在他们的“一惊一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只有在切割时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课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在引导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通常可根据学生惊咋声的大小来判断有多少学生掌握了所传授的知识,这种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可以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法。
3 “一惊一咋”有助于培养创新的人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一惊一咋”,我们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记得我在演示“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小华惊叫起来“不对啊,现在小车也受平衡力,它怎么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呢?”对此,我及时表扬他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鼓励所有的同学一起思考,受平衡力的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而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呢?经过他的认真观察和思考,他又一次惊叫起来“哦,我知道了,因为小车与木板之间有摩擦”。在他的“一惊一咋”中其他同学也注意到了这个实验现象,明白了小车不能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小华是一个爱动脑的学生,在多次实验中,我的“伪”实验从来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在课堂中,我从不粗暴制止他的“一惊一咋”,而是及时表示肯定和表扬,使得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市小发明比赛中,他曾获得过银奖。因此,正确引导课堂中学生的“一惊一咋”,有助于激活一些学生发明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堂好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几次一惊一咋,就如一次演唱会上没有“忘我”的互动和呐喊,那将是一潭死水。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是一味的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是创造。我们必须摈弃不适应新时代学生要求的那种看起来“平平静静”的课堂,应积极抓取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不和谐”音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张扬。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