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 我的心分两瓣 一半在马来西亚一半在中国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汤 琳 吴 丹)
  
  最近的一场金融风暴,吞噬了马来西亚亿万富翁们的财富,他们的账面损失高达750亿令吉。这些亿万富豪中以郭鹤年是最大的输家,今年来共损失总值高达277亿令吉,其中旗下上市公司市值蒸发209亿令吉。郭鹤年这位平时极为低调的华裔马来西亚首富,最近几年,人们还是时常在报章上看到郭鹤年这位85岁的隐秘富豪穿梭于中国各地的身影。仅仅2007年年底,参与会见郭鹤年共同商讨投资事宜的中国各省市领导人就不下几十个。他说:“企业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当获得大量金钱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因为没有使命感,一个人很快便想到退休,每天在高尔夫球场出现。”“我现在一定要到祖国大陆投资,一方面是表示商人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的也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是希望真正对中国有些贡献,把她尽快推进到现代世界;第三,是想帮助祖国使之经济繁荣,一天天变得更好、更进步。”
  
  郭鹤年一直自称自己只是个“卖米的”。这位有着庞大资产的华裔马来西亚首富低调而朴实,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了解他的真实面目。有一次,郭鹤年去法庭作证,被一位不认识他的记者误认为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卖米商人”。而郭鹤年在为他的长子郭孔丞举行婚礼时,也只是在普通的酒楼摆了20桌酒席,没有一点作为世界著名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老板的排场。
  在郭鹤年20岁之前,他确实经常在他父亲郭钦鉴的东升公司里帮忙经营大米和大豆生意。作为一个从中国福建福州侨居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的华侨家族,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凭借华人的吃苦耐劳与精明睿智进入了当地的富裕阶层,这些都为郭鹤年之后的商业成功打下了基础。
  从郭鹤年少时帮忙父亲“卖米”,到20岁创立经营航运业务,25岁创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直到85岁时他的公司产业涵盖糖业、粮食、工业、种植、航运、矿产、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传媒等领域,中国与马来西亚,成为了郭鹤年一生所关注与热爱的地方。他在1993年接受香港《大公报》的访谈中表示:“我的心分成两瓣,一半是爱我生长的国家(马来西亚),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中国)。” 他不仅是影响马来西亚政、商两界的重量级人物,同时,他也是第一位投资中国内地的马来西亚企业家,他就是那位在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谈话中与邓小平一起对话的华人企业家。
  
  从“卖米小子”到马来西亚“糖王”
  
  郭鹤年祖籍中国福建福州。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下南洋”到马来西亚谋生,他从店员做起,后来自己开了家咖啡馆。经过数年努力,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蔗糖为主的东升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他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学成毕业后,便给父亲郭钦鉴做帮手。1948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主营轮船航运的船务公司,这成为他的创业之始。创立公司翌年,父亲郭钦鉴逝世。之后,25岁的郭鹤年受全家委托接过重担,正式执掌家族事业。
  


  当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马来西亚宣布脱离宗主国英国的统治,和平与独立使马来西亚得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随着马来西亚国内英国势力的消退,国内消费品市场出现真空,马来西亚政府急需走上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郭鹤年便立志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投身发展实业经济,他把眼光投向了马来西亚广袤的甘蔗园与蔗糖出口产业。
  郭鹤年首先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学习商务知识。在伦敦,他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回到马来西亚后,1959年与马来联邦土地发展局合资在槟城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炼糖厂。他向政府租借了大片土地,开垦为甘蔗种植园,又建立了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体制,生产销售白糖。他同时投资白糖的期货贸易,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粗糖,在自己的糖厂加工后运销到各地,并通过设在香港的贸易公司销往中国内地。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郭鹤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糖王”。
  
  颠覆传统将华商推向国际化经营
  
  郭鹤年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于20世纪60年代在白糖业取得辉煌成就之后,一鼓作气地向其他众多领域进军,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他总是能够以高度敏锐的商业嗅觉找到新兴市场的缺口之后大举投资。有人称其为“快半拍商法”。
  1962年,郭鹤年在吉隆坡创建了联邦面粉厂,其面粉产量占到了马来西亚面粉市场的45%。在马来西亚巴生地区投资食油厂和饲料厂。马来西亚森林面积宽广,优越的资源和劳动力条件为郭鹤年发展木材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960年,郭鹤年创建了马来西亚木板厂,95%的产品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1971年,郭鹤年出面联合马来西亚政府组建了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为马来西亚本国航运业的发展及打破欧美远东货运船队专利权的垄断做出了贡献。在1970年代,郭鹤年设立马来西亚的彩虹集团,涉足房地产业。在他名下的玻璃市种植、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彩虹产业等公司的股票陆续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郭鹤年注意到东南亚的旅游业将大有可为,而酒店业与旅游业息息相关。于是,郭鹤年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资建成了新加坡第一家豪华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英文世外桃源的意思)。之后,在郭鹤年的悉心培植下,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成为一个跨国性的酒店网络。这个极富浪漫色彩的悦耳的名字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的客人,也使得香格里拉酒店一鸣惊人,成为了高贵、豪华、与众不同和优质服务的最佳保证。
  郭鹤年的经历,成为了当时华商经营国际化的一个范例。观察家认为,郭氏家族秉承华商善于经商的传统,在获得最初的成功后,便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方式进行投资,只要有钱可赚,便决不放弃,因而越滚越大。郭鹤年由于在多个产业领域连续取得成功,被人称为国际商场上的“多面人”。在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及马来西亚银行公会共同举办的马来西亚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中,郭鹤年名列榜首,被评为“最杰出企业家”,并被授予象征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
  
  在逆境中投资中国大陆
  
  郭鹤年的成功之道是能捕捉到各个时代的经济增长热点,几乎每一个10年,郭鹤年都进军一个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充他的商业帝国。郭鹤年过人的胆识、才能以及超强的判断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都使他成为了华商的杰出代表。然而,与其他商人不同的是,郭鹤年既能够在顺境中把握机会投资获益,又能够在逆境中审时度势、抽身而出、迎难而上,迅速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将“少亏为赚”的商界古语运用于现实。他的看法是:“危机就是机会。一名生意人必须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郭鹤年对中国的投资计划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开始的。
  20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眼光独到地挥师香江,建立了面向中国内地的桥头堡,携资进军香港。他在回忆当年“猛龙过江”的心路历程时说,1974年的一天,他召集公司会议,讨论是否去香港发展,结果有一半的人举手同意,于是便在香港成立了嘉里集团有限公司。
  此后,他参与合作永安中心、南洋中心等地产项目;同香港航运界巨头曹文锦连手航运业;参与传媒业,与香江闻人邵逸夫合作,进军香港无线电视,入主英文报纸《南华早报》……
  郭鹤年之所以如此偏爱香港市场,除了香港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的中心的地位,对郭氏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与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关系密切。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酒店业与航运业因外部环境陷入发展低潮。仅航运业一项,郭鹤年就损失1亿至2亿马币。此时,郭鹤年表现出壮士断臂的决心,通过各种途径套现,包括出售一部分玻璃市种植、联邦面粉及香格里拉酒店的股份等筹资。而后先发制人,依靠香港为基点,投资中国内地。1983年,郭鹤年与北京四季青公社、外经贸部五矿进出口总公司签约,兴建他在大陆的第一家酒店——北京香格里拉酒店。1985年,郭鹤年在北京建造世界贸易中心。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当国际企业投资中国举步不前的时候,郭鹤年更是反其道而行,大举投资中国,投下数以十亿计的巨资,成为东南亚华商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
  对于他所起到的示范效应和影响,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邓小平文选》中,就有邓小平同郭鹤年的谈话录。在这篇题为《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的谈话中,邓小平同郭鹤年就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小平同志对郭鹤年说:“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85岁高龄仍旧穿梭于中国各地
  
  继北京香格里拉一炮而红,郭鹤年又在深圳、上海、福州、长春、沈阳、昆明、武汉、杭州、青岛、包头、呼和浩特、满洲里和大连等地兴建了约50家酒店。有数据显示,目前郭氏集团在内地的在建酒店便超过20家。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郭鹤年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已达20余项,分布在闽、粤、桂、浙、辽、皖6省和京、沪两市,郭鹤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华裔投资者之一。他在中国的私人投资总额已达50亿美元,其项目遍布大际南北,除酒店项目外,郭鹤年还参与北京火车站东街,上海虹口区、闸北不夜城等旧区改造重建工程。参与兴建了广西北海市大型化工企业。而为大家熟知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便出自郭氏集团之手,金龙鱼品牌覆盖全国市场,构成庞大的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嘉里粮油在中国生产“金龙鱼”、“香满园”、“元宝”、“胡姬花”、“鲤鱼”、“巧厨”、“花旗”和“手标”等16个品牌的食用油。
  而郭鹤年回顾中国投资经验时说:“海外华裔也好,港澳居民也好,投资中国大陆,我觉得将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国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要跑得快的话,海外华人的推动力是相当有效的,能够促成国内高级领导人的愿望。”
  2008年,85岁的郭鹤年早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仍然不减。香港报章曾问过郭鹤年:“早几年你曾说过退休,为何又重出江湖?” 郭鹤年回答:“我前几年曾讲过退休,但退休不是不做事情。”他还这样剖白心迹:“就我的个性而言,是很难闲下来的。”
  最近几年,人们还是时常在报章上看到这位隐秘富豪穿梭于中国各地的身影。仅仅2007年年底,参与会见郭鹤年共同商讨投资事宜的中国各省市领导人就不下几十个。他说:“企业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当获得大量金钱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因为没有使命感,一个人很快便想到退休,每天在高尔夫球场出现。”“我现在一定要到祖国大陆投资,一方面是表示商人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有的也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是希望真正对中国有些贡献,把她尽快推进到现代世界;第三,是想帮助祖国使之经济繁荣,一天天变得更好、更进步。”
  郭鹤年把自己一生的努力,都倾注在商业活动中,而近年来,郭鹤年更是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他曾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今年春天,中国南方发生冰冻灾害与四川汶川8级地震,郭鹤年和他旗下的公司也慷慨捐输,为灾区人民施以援手。
  他在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好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正如他所说:“我的心分两瓣,一半在马来西亚,一半在中国。”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18日早9时,全球第二大网上搜寻器雅虎公司宣布,其CEO杨致远同意在公司董事会找到继任者后辞职。    雅虎董事长罗伊·博斯托克(Roy Bostock)宣布了该项决定声明。杨致远在其离职声明中称:“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在不同的时代需要有不同的视角,这样才能推动公司发展。但为了打造一个全新、开放的雅虎,现在是我辞去CEO职位的最佳时机。将来,我会继续关注雅虎的全球战略,继续为雅虎贡献
期刊
1978年,中国一穷二白  1978年前的中国,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人民币,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  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国
期刊
1984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  1984年是一个充满暗示和悬念的年份。全民经商热正在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期刊
从1978年12月18日到2008年12月18日,中国历史的时钟缓缓地走过了30年。  1978年的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在北京召开。中国向世界宣告,从此刻开始,一个经历了百年激荡的东方大国将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方式寻求重新回归世界的主流。  中国的这个30年走得异常的艰辛漫长,异常的精彩纷呈。1978年时的中国经济,封闭自守而与世界“绝缘”——在武汉的一家钢铁工厂内,一台1865年的蒸
期刊
价格大战民族品牌狂飙起  每一个跨国公司都对中国这块土地带着玫瑰色的东方梦想。用人口乘以某一商品的基数,从而计算出中国市场的规模,这是几乎所有跨国公司进入这个东方国家时最常用的一个算式。对于中国本土公司而言,真正面临这场压力的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保健品企业,而是外资重兵压境的传统家电行业。一场民族产业的保卫战迅速打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1日,飘扬在港岛上空整整一个世纪的
期刊
赏鉴宣德宝石蓝白花石榴花果折枝纹盘    在苏富比香港2007年春拍中,一件珍稀精美的明宣德宝石蓝白花石榴花果折枝纹盘(下简称:图1)惹得国内外众藏家引颈翘首,欲罢不能。笔者得以近水细赏,遂窥其渊源,以慰幸识!  元至明永宣蓝釉类瓷器,色泽沉穆湛蓝,媲美蓝宝石。是中国官窑瓷器家族中,一丛独翘风枝的瑰丽奇葩。经科学测试,其所用钴料与当代官窑青花瓷器同为进口的苏勃尼青钴料。(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
期刊
赵小兰,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她的经历是一个成功美国移民的样板。对于自己的成功,赵小兰一直强调是中国文化给予了她力量、勇气和毅力。她说:“在我的一生中,每当我向前发展的时候,我都会试着保持和记住我的文化本源。这也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她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常说,中国的文化中强调温和,强调人的内在的和谐,对她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让她受益的。同时,在美国长大的赵小兰,也吸收了美
期刊
《集结号》、《投名状》、《蓝莓之夜》的城市特质    要是对北京、香港、上海三地的城市文化做一个既直观又不失深刻的比较,也许很难找到比当下更为恰当的时机: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12月,有这样三部国产电影大片接连上映,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各自取得空前的不俗战绩。三部大片分别对应着三个城市:《集结号》是一部很“北京”的电影;《投名状》的创作核心来自香港;而《蓝莓之夜》,虽然不是直接出自上海(上影集团
期刊
整理/李淑敏    近年来的全美地方选举中,华裔候选人收获不小。从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到美国联邦商业发展总署副署长董继玲,再到加州主审计长江俊辉,一个个华人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美国政坛的高层。    董继玲:美国联邦商业发展总署副署长    董继玲的父母是浙江宁波人,祖辈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她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下成长的。从台湾省的中国文化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董继玲于1984年赴美国深造,获加州
期刊
英国首相布朗提出的希望大家能够共同为IMF注资的呼吁,其实带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出了钱,而且现在,能够拿钱出来的,只能是中国、日本这些国家,那么他们在这个机构里面的话语权到底是否会相应提高?    一到华盛顿机场,就感受到了奥巴马热潮,机场内售卖纪念品的商店,全部都是有关奥巴马的商品,特别是商店门口和奥巴马、拜登等真人一样高的纸板人,差点以为撞到了真人。等候行李的时候,听到童稚的声音在后面叫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