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角,教师讲解,学生边听边思考,是一贯的教学模式,很少有让学生自己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的尝试.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探究性思维.
一、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师教数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数学内容讲清楚,让学生会做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接受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结论,才能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参与者.自主探究过程,不一定非得学生独立完成,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和思考,可以分小组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思路、见解,并及时指导、点拨,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采取这种形式,不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思路更加准确、敏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胆怯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学生学情的第一手材料,以便采取恰当的策略手段来调控课堂气氛,让整节课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思维,升华自主学习
激活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激发活跃的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但现代信息社会需要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探索数学课程是必要的,教师要建立阶段性探索和讨论性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要遵循四个步骤,即找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审查.问题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改变以前的认知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
学法指导
1.指导“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学生的立体感比较欠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认识和研究问题.这里有一个线面垂直的生活实例:现有一根旗杆,在旗杆顶端系有一根比旗杆长的升旗用的绳子.已知该旗杆和该绳子的长度,你手上有一条皮尺,要检验旗杆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探索方法.
2.指导“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指数对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 f(b)”的函数例子,以及“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b)=f(a)*f(b)”的例子.不少学生将学习的指数函数y=ax(a>0,且a≠1)与f(a b)=f(a)*f(b)相结合,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与f(ab)=f(a) f(b)相结合.有的学生举出f(x)=1与f(x)=0这样特殊的函数.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民主的探究教学氛围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四、尝试练习,寻求方法
所谓的尝试练习,是指将课本中的例题直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尝试练习的环节,同样可以分小组讨论.同一组内的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发揮.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由于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讨论而得到的,所以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师教数学,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数学内容讲清楚,让学生会做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接受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结论,才能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参与者.自主探究过程,不一定非得学生独立完成,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和思考,可以分小组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思路、见解,并及时指导、点拨,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采取这种形式,不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思路更加准确、敏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胆怯怕错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学生学情的第一手材料,以便采取恰当的策略手段来调控课堂气氛,让整节课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思维,升华自主学习
激活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激发活跃的思维和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追求数学的抽象性、完美,但现代信息社会需要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探索数学课程是必要的,教师要建立阶段性探索和讨论性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要遵循四个步骤,即找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审查.问题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改变以前的认知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
学法指导
1.指导“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学生的立体感比较欠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认识和研究问题.这里有一个线面垂直的生活实例:现有一根旗杆,在旗杆顶端系有一根比旗杆长的升旗用的绳子.已知该旗杆和该绳子的长度,你手上有一条皮尺,要检验旗杆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探索方法.
2.指导“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指数对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 f(b)”的函数例子,以及“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b)=f(a)*f(b)”的例子.不少学生将学习的指数函数y=ax(a>0,且a≠1)与f(a b)=f(a)*f(b)相结合,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与f(ab)=f(a) f(b)相结合.有的学生举出f(x)=1与f(x)=0这样特殊的函数.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民主的探究教学氛围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四、尝试练习,寻求方法
所谓的尝试练习,是指将课本中的例题直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尝试练习的环节,同样可以分小组讨论.同一组内的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发揮.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由于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讨论而得到的,所以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