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所有制及其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而所有制及其结构又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是我们对国情认识的深化和生产力水平认识的结果,这种所有制结构,从发展性质和发展动力两个方面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所有制及其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而所有制及其结构又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这表明我们对所有制及其结构的调整,千万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否则不仅对生产力会造成破坏,而且也必然削弱上层建筑。而我们在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内片面地认为,公有制的范围越大、公有化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历了实践的巨痛以后,才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最终形成了现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1、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过程
现行所有制结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它的形成是我们对我国国情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1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所有制到新民主义所有制的转变
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封建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更是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更是弱小。这种畸形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我国的贫穷与落后。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打破这种畸形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随着革命顺利发展,必然考虑建国后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问题,应该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认为革命胜利以后,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必须把发展生产和恢复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即以国家所有制为领导、其它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等构成。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或领导成分。
经过三年多的经济变革,到1952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从新民主主义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的完成,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即将所有制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一转变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纳入了公私合营;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至此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公有制得以建立,但其结构模式却是单一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的转变,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变革的步伐太快,时间又太短,要求又过急,简单划一和一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要求,以致于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3单一公有制进一步被强化
随着公有制的确立,我们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对国情认识的失误,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论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盲目地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大搞“人民公社”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结果出现了“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的错误,造成了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六十年代初,我们党察觉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也对此进行了调整,但是时间不长,“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严重地干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又极力排斥和取消个体经济,“四人帮”掀起的“穷过渡”恶浪,又把农村的多种经营、社员家庭副业、自留地和集市贸易都当作是“资本主义尾巴”统统割掉,城镇的小商小贩也难逃厄运。这就使得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进一步被强化,经营方式的单一化也更为突出,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而随意提高公有制程度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4对所有制结构的新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们在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单一所有制弊端的思考。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层次性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不能充分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生产关系在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以前过早地被取消,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呆滞、单调、缺乏活力的局面。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革,建立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即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开始了探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所有制结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重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提出了“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的主张。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展开和初步的政策设计,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定位:“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至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已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并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5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的最终确立和逐步完善 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概括起来,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种经济成分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追求单一公有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并且与之前不同的是,进一步突出了多种所有制的重要性,由“有益补充”与“并存”演变为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现行所有制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从发展性质和发展动力两个方面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是政府调控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同时也伴有行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公有制的强大力量加以宏观调控,实现和保障协调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才能够加强,才具备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中,把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政治上来说,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鼓励、支持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以及外资经济等。我们之所以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它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解决就业、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做出的选择。
过去在单一所有制下盛行的平均主义,使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赢利与亏损、赢利多与少一个样。由此导致了企业缺乏发展动力,社会经济缺乏活力。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其原因在于:一是它促进了竞争,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进行科技的开发与利用的自觉性带来了动力,反过来它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它形成的多种市场主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是它活跃了市场、扩大了就业,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四是它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
总之,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当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加以引导。因为,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有着它本身的劣根性,比如片面追求利益,制造伪劣产品等,加之我们的市场体制还不成熟,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这些又为非公有制经济劣根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我们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其加强引导,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的,现行所有制结构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然,犹如历史上任何一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样,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需要不断调整,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来看待现行的所有制及其结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夏子贵,罗余九,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所有制及其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而所有制及其结构又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同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这表明我们对所有制及其结构的调整,千万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否则不仅对生产力会造成破坏,而且也必然削弱上层建筑。而我们在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内片面地认为,公有制的范围越大、公有化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历了实践的巨痛以后,才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最终形成了现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1、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过程
现行所有制结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它的形成是我们对我国国情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1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所有制到新民主义所有制的转变
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封建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更是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更是弱小。这种畸形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我国的贫穷与落后。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打破这种畸形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随着革命顺利发展,必然考虑建国后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问题,应该说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认为革命胜利以后,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必须把发展生产和恢复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即以国家所有制为领导、其它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等构成。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或领导成分。
经过三年多的经济变革,到1952年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和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从新民主主义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的完成,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即将所有制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一转变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纳入了公私合营;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至此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公有制得以建立,但其结构模式却是单一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的转变,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变革的步伐太快,时间又太短,要求又过急,简单划一和一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要求,以致于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3单一公有制进一步被强化
随着公有制的确立,我们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对国情认识的失误,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论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盲目地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大搞“人民公社”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结果出现了“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的错误,造成了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六十年代初,我们党察觉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也对此进行了调整,但是时间不长,“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一方面,严重地干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又极力排斥和取消个体经济,“四人帮”掀起的“穷过渡”恶浪,又把农村的多种经营、社员家庭副业、自留地和集市贸易都当作是“资本主义尾巴”统统割掉,城镇的小商小贩也难逃厄运。这就使得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进一步被强化,经营方式的单一化也更为突出,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而随意提高公有制程度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4对所有制结构的新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们在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单一所有制弊端的思考。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层次性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不能充分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生产关系在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以前过早地被取消,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呆滞、单调、缺乏活力的局面。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革,建立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即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开始了探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所有制结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重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提出了“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的主张。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展开和初步的政策设计,提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定位:“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至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已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并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5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的最终确立和逐步完善 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概括起来,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种经济成分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追求单一公有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并且与之前不同的是,进一步突出了多种所有制的重要性,由“有益补充”与“并存”演变为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我国现行所有制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使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从发展性质和发展动力两个方面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是政府调控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和城乡发展不协调,同时也伴有行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公有制的强大力量加以宏观调控,实现和保障协调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才能够加强,才具备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能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中,把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政治上来说,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鼓励、支持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以及外资经济等。我们之所以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它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解决就业、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做出的选择。
过去在单一所有制下盛行的平均主义,使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赢利与亏损、赢利多与少一个样。由此导致了企业缺乏发展动力,社会经济缺乏活力。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下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其原因在于:一是它促进了竞争,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进行科技的开发与利用的自觉性带来了动力,反过来它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它形成的多种市场主体,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是它活跃了市场、扩大了就业,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四是它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
总之,在公有制主体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当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加以引导。因为,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有着它本身的劣根性,比如片面追求利益,制造伪劣产品等,加之我们的市场体制还不成熟,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这些又为非公有制经济劣根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我们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其加强引导,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的,现行所有制结构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然,犹如历史上任何一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样,我国现行所有制结构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需要不断调整,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来看待现行的所有制及其结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夏子贵,罗余九,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