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大学生和谐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方法是认识人类社会实践包括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准确分析判断形势,正确理解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和谐思维 形势与政策
  [作者简介]曾令华(1969-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84-02
  
   和谐思维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是富有时代内涵的思维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能力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形势,正确理解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的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能力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和谐思维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思维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方式是对存在方式的反映,社会的性质决定思维方式的性质。和谐思维方式是反映和谐社会实践规律及和谐社会实践方式的稳定化的思维方式,是满足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思维方式,它把和谐社会作为目的同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起来。
  社会发展是系统的,和谐思维是系统思维。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不同的系统又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和谐是一个系统存在或发展的必要条件。把人类社会看做一个复杂的系统时,必须重视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和谐运行是系统存在的根基,是系统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存在作为系统存在,其发展是系统的,考察社会发展、探索发展规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系统地发展。
  社会发展是唯物辩证的,和谐思维是唯物辩证思维。说它是唯物的,意味着强调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它是辩证的,意味着强调用联系的、发展的方法看问题。和谐思维在承认矛盾斗争性的同时,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事物合二为一的特性。和谐思维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
  
  二、和谐思维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形势、理解政策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和谐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政策、当前形势与热点问题,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范畴,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一致性与稳定性等特征。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思维规律,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认识能力与和谐思维能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具有丰富的和谐内涵
  形势的现实性与政策的连续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对象最显著的特点。政策的出台要遵循固有的历史连续性,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两者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紧密联系、和谐并存统一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之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结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能否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现实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变动性。在和谐思维的视角下,只强调该课程的变动性而否认稳定性的观点和做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不仅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和基本政策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形势,变化当中也有其相对稳定的方面。和谐思维坚持辩证、发展、联系的方法看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材体系能否确立、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能从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内容与分析、判断形势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整合之后,便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教材内容。
  管理规范性与运作灵活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的主要特点。该课程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有特定目的、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二)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丰富内容需要和谐思维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的鲜明特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四部分内容。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全部教学内容中的主线和分析一切形势的基础。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把该内容作为最重要部分进行讲授,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而且要把基本理论贯穿于“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始终,以此指导基本形势与政策、当前形势与政策,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教学,锻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使课程体系具有稳固的支撑,结构更加合理。
  基本形势与政策中的部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规律化,可以升华为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是对形势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总规律、总特点的基本概括,也是热点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因素和总背景。因此,对于热点问题的选择和认定也要以基本形势为依据。反过来,通过热点问题的讲解又可以深化学生对基本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一些热点问题在经过提炼和总结之后,摒除其偶然性因素,又可以补充到基本形势与政策之中,丰富其内容。
  (三)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关系要求和谐思维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包括了“形势”与“政策”两个方面内容。从系统性讲,“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两个问题为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前者反映社会的客观事实层面,后者反映国家的主观认识层面。课程的宗旨是着重从社会变化与人类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要辩证地理解“形势”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形势具有显著的变化性,而政策的出台要遵循故有的历史连续性,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指导性,然而,两者之间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政策”面临“形势”的变化不是固化、教条的,而是能动的、与时俱进的状态。形势发展与政策调整有其规律和必然性。
  在教学目的上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性”。在进行形势讲解和政策分析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关注形势的习惯和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融入丰富生动的形势剖析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学中还要引导大学生坚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形势的复杂变化,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当前的形势与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不断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能力与政策素养,自觉地拥护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提高自身理解政策、把握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与水平。
  
  三、深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和谐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思维实践过程,“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思维实践过程和知识探究途径,在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与理解能力、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水平,培养和谐思维能力。
  (一)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突出系统性,引导学生学习
  “形势与政策”课目的性、针对性很强,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况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学生对一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的反应。重点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形势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热点和难点,特别要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可以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认识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鲜明立场与坚决态度,全面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纠正模糊的甚至偏激的倾向、错误的认识,消除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不稳定因素。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互动性,营造和谐氛围
  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是现代教育重要理念。“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应多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拟题、自己找材料,独立上讲坛,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发言,引导其开展深入广泛的探讨辩论,针对讨论中反映出的种种观点与意见倾向,适时加以归纳、引导。
  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改变只注重抽象概念和一般结论的给予、只对各类问题作宏观分析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形式,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灌输”转向“引导”,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十七大现场直播、请有关专家领导作辅导报告或专题讲座、教学小组教师主讲等形式,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报栏及适当公共场合介绍当前形势与政策,配合有关时事、政策的宣传举办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指导学生阅读重要原著和文件,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校园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受到启迪。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重视和谐体验
  和谐思维是关乎社会实践及其活动规律的思维模式,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和谐思维方式发展的载体,是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重要桥梁,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国情、领悟政策、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完善以学校组织为主、院系组织为辅、学生个人主动参与的社会实践体系,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勤工俭学、择业就业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自身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例如,在国情教育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专题调研,与社区进行道德共建。再如,正确引导大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大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他们对国际形势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比较关心。然而,囿于有限的社会实践和尚未成熟的政治思维,他们在认识形势和把握政策中达不到自己期望的高度和深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政策水平,引导学生把握当前形势的变化,认清自身努力的目标,增强自豪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袁吉富.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N].人民日报,2007-01-19.
  [2]倪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与教材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4(2).
  [3]叶飞霞,余新然,陈建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其他文献
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医学教育要克服传统医学模式中重视
简要分析2002~2004年云南省结核病防治项目实施进展.方法对项目报表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到2004年1季度,全省DOTS覆盖率达73.31%;2003年涂阳新病人发现率为18%;2002~2003
通过对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和择业情况调查,分析影响此类大学生就业和择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下一阶段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提
对本学院1991-1998级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调查与分析的结果表明;各方面工作做得较好,但学科氛围不足及指导力量较弱,建议;大力引起学科骨干人才,加强学科氛围及指导力
[摘要]职业品质是大学生未来胜任自己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是未来职业成功的立足点。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主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为未来职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品质  [作者简介]马征杰(1963- ),男,河南襄县人,陕西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汉中 7
【正】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也是《文心雕龙》中使用较多的一个字。据笔者统计,在《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中,用到“气”字的有三十一篇,共八十句(以一逗为
近日,美国1500所大学参与了全美最大规模的大学“座谈会”活动,讨论全球变暖问题,旨在引导大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该活动的发起人、路易斯-克拉克州立大学的经济
大学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人丈素质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大学语文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丈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实施创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教学共鸣。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关注的国家与自我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通过开展专题辩论会、专题调查等活动,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能力,提
对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带内3个采样点的蛇纹岩样品开展了主量、微量元素和H-O-B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其构造属性、蛇纹石化温度和流体来源。贺根山蛇纹岩具有低Al2O3含量(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