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ice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
  关键词:语感;积累;深化;拓展训练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在语文阅读中的语感积累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二、如何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转
  三、如何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发现,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四、如何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五、如何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也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其他文献
一  2015年3月,春暖花开的日子,服役10年的人民空军某雷达旅旅长林上斗大校,按照部队有关规定,需要离职待退。  他的脑海里自然地冒出“解甲归田”的古话。有人出高薪请他去大企业,有人劝他回到福州与家人团聚,美美地过着安详清闲温馨的日子……林上斗全都婉拒。他的心早已飞向故乡,那个古色古香、风景秀美的福建尤溪半山村。那里有他的母亲,有他的恩师,还有他的童趣和乡愁……  那时候的林上斗大校,解甲未必
期刊
大仑山荔海桃林深处  山泉水淌过叶仑村四百年兴衰的记忆  一百多户马氏族人据险为寨生生不息  参天枷冬树守望又一拨背井离乡的儿女  掀开整个村落袅袅炊烟下的锅盖  只有竹乐牌矿泉水与荔枝果林  这微薄的家当  包山分田外,只能外出务工谋生  竹器,苦桃,荔枝,冬笋  千年来山民赖以为计的特产  脱贫如梦,香火绵延至三平寺  叶仑山道是信众翻山越岭的朝圣路  一位路过的老者一语成谶  陡峭的大仑山绝
期刊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睡眼蒙眬中被手机铃声吵醒了,“妈,怎么了?”  “你出发了没呀?”  “没呢,刚才小眯了一会儿,不就两个小时嘛,马上就走!”挂完电话,启动汽车,一眨眼工夫便来到了村口。  依然记得2002年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后,每每回家需先乘公共汽车经沈海高速到仙游县城,转车到乡里,再搭摩托车回村,全程耗时半天多。福诏高速复线开通后,只需经仙游县度尾镇回村了,时间也缩短为三个半小时。离
期刊
  目的:白癜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尤其是面颈部白癜风,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明显降低其生活质量.白癜风的治疗仍旧充满挑战,他克莫司软膏作为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钙
2020年9月22日,浙江杭州富阳,“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开幕.展出的299幅画中,有一幅来自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随下村村民油画队一起来观展的林珠凤,站
期刊
1.阳光照不到的地方rn屏南双溪古镇位于鹫峰山脉中段,县城北部.1000多年前,当地陆氏先祖与中原南下移民一道,共同拓殖这块两条溪合流环围的小盆地,糅合了闽越土著与中原传统
期刊
  目的:介绍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创面的即刻修复经验方法 2006年 4月~2012年8月,在遵循肿瘤切除的原则和面部分区修复的基础上,根据创面大小、形状、部位及创面周围皮肤情况,选择
一  2015年3月,我第一次走进东坂村。临行前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条件比较艰苦。心中虽然有些担忧,但还是充满期待。  汽车从桃源下了高速,开几百米就到了集镇,在镇上没开多远,前边带路的车子右转,拐进了集镇街道旁边的一条小巷,这就是进村的道路了。  去东坂村的道路蜿蜒曲折,路宽只有三四米,时不时地,会遇上对向的车辆交会,我们的车子经常要停靠在很边缘的路边给对向的车子让行,有时
期刊
一  “闽东不富,天地难容”  这是一位改革家的浩叹  有谁品出其中沉重的悲愤  这是一个地方干部的断言  又有谁听懂言中深藏的自责与愧疚  闽东能富,闽东必富  不容置疑的天理与人道  殷殷拳拳的热望与期许  二  太姥山灵秀,白云山神奇  翠屏湖恬静,霍童溪清丽  无不是上天的最好赐予  虽多丘陵,甚或崎岖  如车岭九岭在民谣中令人却步  但可平原种稻梯田种果山地种茶  哪怕小瓜大白菜,也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