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R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虽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却显示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首先对VR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对这项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VR技术在国内与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等教育 推动 VR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54-01
  一、VR技术初探
  VR技术也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它是集高速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于一身的综合技术。它可以利用以上技术模拟出人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世界中,并且在设备的帮助下通过手势、语言以及感官等实现与计算机的交流。VR技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可以打破客观物质条件以及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可以应用于技能训练、动态过程仿真、以及微观的解剖分析中。与客观物质世界中的训练相比,使用这项技术进行某些训练,可以降低训练危险性与难度,训练费用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其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VR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项技术具有高度的仿真功能,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第二,具有感知功能,可以产生力感、声感、触感、以及动感等功能。第三,具有自主功能,系统中所展示的运动现象、物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客观存在相符。第四,具有交互功能,系统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反过来人也可以感知系统的反应,同时对系统施加影响。
  在系统营造的虚拟场景中,人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实现与虚拟场景的交互,在“虚拟环境产生器”与“1/O”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可以生成多维的实时场景以满足VR技术使用者的需求。
  二、VR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教育使用纸为信息介质,纸质教材不仅形式单一、信息储存量小,而且不能实现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教育的实验实训课程需要购置昂贵的实验设备,实验程序繁琐,实验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而且还会遇到不可分解、不可见甚至是危险情况发生。
  VR技术的出现则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VR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因此向学生提供的信息也是极为丰富的,这项技术可以将教学素材采用声光電磁等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学生也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这项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话,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国外VR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状况
  美国是将VR技术比较早的应用到高等教育方面的国家,休斯敦大学利用VR技术建立了虚拟物理实验室,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虚拟环境观察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重力等条件,加速度的变化,以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荷兰的特温特大学利用虚拟技术,建立了一座虚拟图书馆,使用人员在使用时会犹如置身于一座真正的图书馆一样,方便快捷的查阅自己所需的图书与资料。
  四、国内VR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研发出了“IES沉浸式课堂”系统,这套系统是由专业从事VR教育软件研发的VRschool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来的。并在2016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开创了我国将VR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先河,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VRschool科技有限公司外,百度、安妮股份以及新东方等也将目光投放在VR技术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上,为了改善贫困山区的教学环境,百度计划2017年为一些贫困山区学校建设VR教室。安妮股份则打算应用VR技术进行有关儿童教育产品的开发。而新东方与乐视合作打算将VR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随着VR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医学等领域中,并且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五、结束语
  VR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不断进步的表现,尽管其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富有个性化、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是由于其价格过于昂贵功能依然有待完善等原因限制难以大量的推广与使用,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费琳琳,单宏伟.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J]科技咨询,2008(36):32-33.
  [2]肖信,袁中直,林思卫等.优化VRML技术增强Web有机化学课件的交互性[J].有机化学.2015,22(4):294-298.
  作者简介:
  彭远洋(1986.09-),男,广东汕尾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22-02  古代的读书人通常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且身体素质较弱者,这也就难怪古人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除了对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不应忽略了体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尤其是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们生长发育阶段,因此教师应格外重视对初中生的体育教育,并可利用分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幼儿音乐鉴赏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呢?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但总的来说是在听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情感的领悟。通过欣赏,诱发幼儿的求知欲,开发智力,从声音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期刊
【摘要】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ee Shulman教授1986年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这一概念,认为它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国外PCK的研究集中在PCK的概化和发展研究以及以PCK为理论依据和视角研究教师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国内对PCK的研究集中在概化测量以及PCK发展两个方面。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PCK 成果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的重要岗位,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班主任 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98-0
期刊
【摘要】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元素,如何指导小学生运用好色彩,创作艺术感强的绘画作品是美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探究中,我对学生从三方面去实践培养:一、直观认识各种色彩,形成初步感知;二、巧妙合理搭配颜色,促进色彩表现力;三、开展互评自评,提高绘画审美能力。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绘画综合素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色彩教学 感知体验 交流评价 能力
期刊
【摘要】本文以常州纺院“百草根”商贸集市创业实践教育为例,浅谈了大学生应从模拟经营管理,活学活用创业知识;灵活适应变化,努力提高创业品质;营造文化氛围,牢固树立创业意识;丰富实践载体,不断强化创业技能等方面培养创业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质 商贸集市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35-01  1.引
期刊
【摘要】了解、认识大学生话语权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大学生话语权的特点,了解大学生话语权现状,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话语权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45-0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并以其快速、便捷、开放、交互性强等特点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对
期刊
【摘要】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下,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械制造人才。本文主要就機械制造的专业理论和实训课程改进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理论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42-01  在我国需要大量机械制造人才的情况下,进行关于机械制造理论的探讨,并且在具体的教育课程中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注重对于学生的实训课程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在于突出“职业性”,落实“社会性”,在技能大赛中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是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现状,从技能大赛的视角,阐述了技能大赛对职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会计专业 技能大赛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远程教育培训的可行性。以江西省为例,对养老护理人才现有教育培训模式和采取远程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论:养老护理人员远程教育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培养数量与质量,是可行的。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 培训 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50-01  我国面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日益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