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自律抑或艺术责任?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建刚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一书,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历了数年的精心打磨后终于面世。该书除导言、附录外共9章,大概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甄别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各自的价值与追求,第二部分厘清双方从对抗到对话的逻辑,第三部分阐释二者关系如何孕育后来者,第四部分是第九章,也可以视为本书的结论,即解释一种“对话”思维的重要性。
  20世纪美学、文学理论有四大支柱,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均列其中。其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这两种理论自身的魅力,更在于二者间谜一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要从整体上把握二者关系的逻辑,以及后来者对前人的演绎或反叛,固然有不小的价值,更有极高的难度,却也是必须去做的。这不仅是因为这两种理论自身的价值,还在于这两种理论以及它们的纠缠,既改变了20世纪的美学研究,也改变了人们理解文学艺术,乃至理解世界的方式。尽管已经有先行者,但总的来看仍然是遍布荆棘。更严峻的是,因受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批评的影响,我国学术界甚至不能客观评价形式主义。杨建刚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他在承认形式主义囿于自律而忽略艺术责任之時,仍然强调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贡献与地位。可以说,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这一立场出发,杨建刚认为,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抗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美学”和“无产阶级美学”的对抗,双方的矛盾首先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然后才是学理上的。所谓政治原因,正是政治权力嗅出了形式主义不安分的味道。在布尔什维克政权无暇他顾之际,形式主义尚有一丝空间自由生长。一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念得到确立,这最后一丝空间也就荡然无存了。看得出来,对形式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杨建刚是持同情态度的:并非形式主义没有纠偏的能力,而是失去了这个机会。然而正如杨建刚不无遗憾地指出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也因对形式主义的排斥而失去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与机会。文学艺术不得不成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苏联马克思主义也走上了庸俗化之路。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浮现了出来,艺术自律和艺术责任能否共存?书中没有专门的一章讨论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了整本书,比如,艺术形式是否可以完全规避意识形态?对此,杨建刚坚定地认为艺术必然要反映意识形态,但艺术应该有自己的规律。巴赫金,法兰克福学派,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中完成了对形式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因而,他的书中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自律论。一种是俄国形式主义式的自律论,另一种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前者具有本体论意义,但也因为摒弃历史和社会而饱受指责;后者却几乎相反。尽管它十分深刻地受到前者的影响,但它之所以坚持艺术是自律的,却不是要摆脱社会历史,而是要更好地参与社会的进程。先锋派艺术是最好的写照。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深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也日趋严重。先锋派正是在此时扮演了悬壶济世的良医。因而,杨建刚指出,艺术自律性使艺术和社会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这样的距离却使艺术和社会具有另一种意义上的同一:艺术能够有效地批判、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中严重的异化。
  我十分赞同他对艺术自律论的区分。从18世纪艺术自律论萌芽以来,不同的流派都打着艺术自律的大纛。具体的理论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社会,甚至建构乃至取代人们通常认为的社会实在。
  然而,如果用这样的逻辑反观发生在苏联的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论战,或许会得到不同的启发。苏联官方之所以猛烈抨击形式主义,是仅仅把形式主义当成一种不合作的艺术话语,还是从中看到了危险的政治信息?我曾和杨建刚做过一些简单的讨论。我的观点略不同于他。我认为,形式主义同样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当什克洛夫斯基宣称“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之时,他已经在心里对着那面旗帜默默念叨,“彼可取而代之”。他把艺术自身当成了即将插到城堡上的旗帜。如果把城堡上空的旗帜视为外在的干涉,那就意味着形式主义者试图摈弃这样的干涉。这具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回到作品自身。这一层含义被视为是形式主义者对康德美学误读式的继承,他们把康德美学理解为纯粹的形式美学是片面的,无视了康德哲学的体系性,也就人为忽略了康德伦理学的丰富内涵。然而,如果把摈弃外在干涉视为形式主义者对自由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又借助艺术作品得到表现,那就意味着形式主义者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康德伦理学对自由意志的肯定。从一开始,形式主义者就已经在有意识地建构社会实在。资产阶级美学和无产阶级美学的碰撞,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自由观的碰撞,也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的碰撞。
  因为政治理念的冲突,其中一方被另一方动用政治权力强行终止了学术创造。对于学术史以及人类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无疑不是好的选择。柏拉图在《高尔吉亚》、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都指明,强力固然能开创秩序,但却是没有德行的。杨建刚认为,“对话”才是合理的选择。在他这里,“对话”具有多重含义。巴赫金创造性地融合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被称为“对话”。此后的学术史中类似的工作还不少,法兰克福学派,罗兰·巴尔特,伯明翰学派,等等,杨建刚均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间对话的产物。杨建刚在该书第九章第三节中总结道:“20世纪西方文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形式主义文论的对话与通融中向前推进的,对话思维对于理论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人类学术、思想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在几乎敌对的思想间的对话。
  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对话显得更为重要。巴赫金之后,对话的伦理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杨建刚认为,不同立场的学术思想可能会关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相似的见解,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和形式主义。这是一种潜对话。但更重要的是要促成一种直接的、有效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只能发生在平等、自由的主体之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也是一种脆弱的状态。君不见,在人类历史上,即便在启蒙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强力者对这种状态的不信任、鄙夷乃至破坏,仍比比皆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建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关系史的梳理与讨论,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深忧虑。
其他文献
文史资料原是“内部书”,高干读物,是限制流行的,我刚成年时曾向一高干子弟借阅过几册,读之,一种浓重的沧桑感笼罩在心头,兼而还有一种神秘感和荣耀感,然终因文化太低,读后懵懵懂懂,除记住了一个德国军事顾问出了一个用碉堡围困苏区的坏主意外,几乎没留下什么记忆。“文革”后,文史资料成了普通读物,我也因读了大学历史系而有了深入阅读的能力,遂开始大量阅读文史资料。由此,不仅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懂得了文史资料
期刊
作为“剑桥学派”思想史研究的领军人物,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1978年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1]一书,还是随后翻译出版的《霍布斯与共和主义的自由》《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哲学中的理性与修辞》等,都在国内读者中掀起了阅读热潮。遗憾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斯金纳近十几年以来的作品尚未被翻译和引介,以至于读者们很难持续追踪其研究发展和思想推
期刊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又叫作智能机器(intelligentmachine),我们回顾一下这两个概念的规范主义构成和历史哲学进程。现代规范主义的一般方法是莱布尼茨(1646—1716)的法学博士论文《论组合术》(Deartecombinatoria,莱比锡大学,1666年)所奠定的,后来德国法学的方法论就受到莱布尼茨“组合术”的决定性影响。[1]莱布尼茨所奠定的德
期刊
一、与先秦、两汉相比之下的魏晋六朝乐论  由于社会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变化,魏晋六朝乐论在关注的问题、阐释方法等方面皆与先秦、两汉乐论有所不同。先秦儒家认为乐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诗、乐、舞是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整体存在的,皆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符合一定的礼制规格,有沟通天人、调和人际、用于邦交、移风易俗、正德和民等作用。汉儒乐论基本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路,在讨论音乐时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乐作为礼制的一
期刊
一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加速的时代!”  2005年,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掌门人阿列克斯·霍耐特的高足哈特穆特·罗萨完成了他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继承者的鸿篇论著《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Beschleunigung. DieVernderungderZeitstrukturenin derModerne,以下简称《加速》),与其恩师关注承认的政治哲学不同,罗萨更关注新近现实的社会加速现象,如在《加速
期刊
受访人:凯文·哈特教授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宗教研究系爱德温·B.凯尔基督教讲席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神学家、哲学家、诗人,被哈罗德·布鲁姆称为这一代最杰出的澳大利亚诗人。  采访人:吕冰,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枣庄学院讲师。  一、诗歌中的哲学小史  吕冰: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引用您的话认为:“西方文化从希腊哲学中吸收了观念性词汇,我们一切有关生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急剧转型。历经“文革”后的一代人,恰似刚从噩梦中醒来的孩子,带着或多或少的惊惧,在“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潮流之中,小心翼翼地打量那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处于转型中的儿童文学,以“新启蒙”的话语范式参与其中,成为构筑80年代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隅。而80年代整个社会对理想、对人的重建的强烈渴望,我们在儿童文学的书写中,尤其是畅销童书里可窥一斑。因为童书预设的读者群
期刊
主题出版,是发挥出版记录历史、宣传真理、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注重质量、积极创新,推出一批广受欢迎的精品力作,既满足了群众的阅读需求,又为党和国家大局大事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大力宣传党中央的理论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解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2017年度“中
期刊
昨夜与王志耕教授对饮。他提到在俄期间,曾专程赴歌尼斯堡(加里宁格勒)寻找康德的生命踪迹,却叹息一代哲人遭世人淡漠。我立刻问及铭刻康德“三大批判”结尾语句的铜牌,志耕教授说,虽经故人指引和带领,却依旧没有再看到。据说此铜牌原本挂在一教堂的墙上(传说是挂在城墙上的),似乎几十年前还在,今天已经杳无踪影。  其实,很多历史都杳无踪影了。途经红楼,已不见“五四运动”遗迹;沿翠湖行走,亦不复呼啸机翼下那些坚
期刊
实验话剧对中国当代话剧的影响毋庸置疑,今天剧场里已经普遍化的肢体表演、仪式表演、非人化表演或者符号化空间等诸多后现代剧场性元素,都与其率先垂范不无关系。尽管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话剧界对西方的现代戏剧理念已经开始探索、理解和尝试,然而真正获得比较成熟的样本,应该说还得归于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实验话剧。从《红鲱鱼》《大神布朗》《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讨论》《赵氏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