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18日,教育部与江苏省政府签署了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部省合力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苏南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镇江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人格精神的生长。卢梭提出的“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知识、规范和技艺。
在建设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背景下,镇江德育工作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讲求实效性,着力于突破传统德育说教灌输的桎梏,在传承中发展,在规范中养成,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走体验式、参与式的新路子。
校本课程百花齐放
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不能割裂。传统德育知行脱节,德育活动大多是为了迎合形势的应景活动,德育活动缺乏理论引导就难免失之肤浅;而思想政治课又多是灌输说教,学生缺乏实践感悟就必然流于空谈,获取了“知”却不能通过相应的“行”来体验与内化,就难以化“知”为“行”。而把德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就有利于把“知”与“行”两种活动融为一体。其内容更切合学生需要,其形式更符合学生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知行统一。
近年来,我们较早关注到了德育课程建设,用德育讲座与经验交流的形式对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在德育课程提升工程上,我们要求各校立足“校本”实际,校内着眼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校外着眼于社会环境的利用与开发,强调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应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实施,我们开发了一批优质德育校本课程。摒弃目前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案例集、资源包的做法,与教研教科部门联合,指导学校整合资源,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纲要、课程框架、课程单元,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从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角度,自上而下,科学编著。
以中华路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为例。“儿童诗教育”作为该校特色已达半个世纪之久,近年来,中华路小学对儿童诗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2009年,教师集体编写了校本教材《童诗如画》,分年级实施,六年下来,学生人人阅读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的诗歌创作量达到了每学期15首以上。孩子们读诗、写诗,放飞美妙的想象,跃动生命的灵性,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准备明年开展优质德育校本课程展示报告会,以优秀促进普及,由普及生发特色。将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相结合,做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要求参加的,因为兴趣相系,所以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身在其中,学生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对全市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小学90%、初中80%、高中70%以上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这个要求是从学生参与社团人数、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人数比例上提出的。在实际推进社团建设上,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社团建设的三年规划,把2013年定为“社团建设年”、2014年定为“社团推进年”、2015年定为“社团提升年”。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在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举行了全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现场推进会,各辖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各校校长均到会,通过现场观摩,共同研究社团建设的推进策略。在会上,赵珏局长重点强调了社团建设的“三化”—规范化、课程化、个性化,以及确保社团建设顺利开展的“五项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创新活动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建立研究机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整个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具体落实。
9月伊始,我们又在全市开展了社团建设“校校行”活动。各校将社团活动时间、场地、人数等以花名册的形式上报县、市教育局,教育局德育处组织社团建设督查小组,随机抽查,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社团建设的规范管理上。
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提升与创新;通过开展“双百优秀社团”“双十精品社团”评选,将特色鲜明、形式灵活、创意独特、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为今后工作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的社团遴选出来;并通过电视媒体将优秀社团活动拍摄成短片,进行系列宣传报道,以期达到扩大影响、分享经验、榜样示范的效果,也让学生社团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形成品牌
“小橘灯”是镇江市小志愿者组织的名字。镇江是“大爱之城”,作为既服务他人,又锻炼自己的德育载体,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历来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是分散进行的。经过研究与论证,我们决定整合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立镇江市“小橘灯”志愿者工作总站与分站。由此,全市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了“小橘灯”这个统一的名称、口号、标识和歌曲。凡是年满10周岁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即可向各校“小橘灯”分站申请参加。一经批准,将通过网站建立志愿者个人信息,并发放“小橘灯”志愿者证书。该证书记录志愿者个人信息、志愿服务内容、时长以及志愿者年度星级评定情况。目前全市已有十万余名“小橘灯”志愿者登记在册。
“小橘灯”志愿者总站通过网络向各分站发送需要志愿服务的信息。各校分站根据志愿者登记的信息,组织相关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如此一来,德育活动走出简单的表扬批评的小天地,汇入蕴含无限生机和教育契机的生活大世界。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管束,而是一种向善的自觉行为,在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中,自然生长出向善的品行,既教育了自己,又奉献了社会,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一盏盏“小橘灯”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心理教育丰富心灵
体验式德育除了要求学生在活动、日常行为习惯上注重体验,从而内化为德,还要求学生重视内心体验,明辨是非善恶荣辱,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育人目的。在全市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采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班华教授所倡导的“心理教育”一词,而区别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而不只是为了治疗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康复教育。这一理解也坚定了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教育的决心。
如何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教育?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是要求。要求各校心理专业毕业或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全面普及;要求各校心理咨询室全面普及;要求各中学结合课程改革开设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全面普及。目前,以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为代表,一批中小学早已将心理教育安排在常规课程表中,并编印了立足本校实际的心理教育校本教材。
二是联合。联合团市委、妇联开展千场心理知识讲座,建立“青少年心理干预热线”;联合市家长网校组织全市心理教育专家建立“钟老师”服务团队,通过网络、热线、讲座、广场咨询,为青少年儿童解答内心困惑。
三是推进。通过镇江市“心理教育示范校”评选,推动各校心理教育的规范开展、特色开展;通过全市“心理教育现场会”的开展,达到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效果。
行为习惯有序养成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它必须要创设规范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规范、程序的规范、细节的规范,让学生去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互动中生成。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连续八年以“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评选为抓手,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目前全市中小学85%的学校已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在“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评选过程中,我们弱化各学校上报的材料,更加重视现场考察,注重学生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细节上的反应。现场评审过程中,“学生行为习惯”所占分值最高,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调适四个方面加以考核。如学生生活习惯的考核就分为着装、卫生、保健、就餐、安全、自理六个方面。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体验感受,及时反馈给受检学校,限期整改后再开展“回头看”活动。学校普遍反映,在诸多检查评比中,这项评选工作是他们最在意的。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从2006年开始试行“学生行为习惯考级”制度,着眼未来,关注眼前,“从小、从严、从细、从长”,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人习惯”,从12个方面细化要求,分六个等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阳光智慧少年。该校“学生行为习惯考级”制度获得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自塑式“五自德育”》模式包括“健体自觉、交往自信、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五个部分,通过“五自之星”“好习惯养成之星”等的评选,从细节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养成,在养成中内化为素质。
为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教育活动,如“毒品预防教育”“生态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教育”等,通过在全市推广,严格督查,促进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等。
德育是不能强迫的,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采用分解要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从日常生活和教育领域的大量观察和例证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学生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正如教师所说,“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正如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说,“我的孩子在体验中天天进步,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树木的挺拔与美丽,源于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充足供给,使其天性不被压抑。人亦如此,当我们教育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教育心”和“教育眼”投射到学生内心,提供充足的道德体验场,就能让学生获取精神生长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命之流畅通无阻,就像不壅塞的河流永不漫溢一样。
【孙国芳,镇江市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南 丽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人格精神的生长。卢梭提出的“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知识、规范和技艺。
在建设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背景下,镇江德育工作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讲求实效性,着力于突破传统德育说教灌输的桎梏,在传承中发展,在规范中养成,在实践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走体验式、参与式的新路子。
校本课程百花齐放
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不能割裂。传统德育知行脱节,德育活动大多是为了迎合形势的应景活动,德育活动缺乏理论引导就难免失之肤浅;而思想政治课又多是灌输说教,学生缺乏实践感悟就必然流于空谈,获取了“知”却不能通过相应的“行”来体验与内化,就难以化“知”为“行”。而把德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就有利于把“知”与“行”两种活动融为一体。其内容更切合学生需要,其形式更符合学生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知行统一。
近年来,我们较早关注到了德育课程建设,用德育讲座与经验交流的形式对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阐释。在德育课程提升工程上,我们要求各校立足“校本”实际,校内着眼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校外着眼于社会环境的利用与开发,强调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应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实施,我们开发了一批优质德育校本课程。摒弃目前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案例集、资源包的做法,与教研教科部门联合,指导学校整合资源,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纲要、课程框架、课程单元,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从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角度,自上而下,科学编著。
以中华路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为例。“儿童诗教育”作为该校特色已达半个世纪之久,近年来,中华路小学对儿童诗进一步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2009年,教师集体编写了校本教材《童诗如画》,分年级实施,六年下来,学生人人阅读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的诗歌创作量达到了每学期15首以上。孩子们读诗、写诗,放飞美妙的想象,跃动生命的灵性,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准备明年开展优质德育校本课程展示报告会,以优秀促进普及,由普及生发特色。将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相结合,做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要求参加的,因为兴趣相系,所以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身在其中,学生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对全市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小学90%、初中80%、高中70%以上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60%以上的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这个要求是从学生参与社团人数、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人数比例上提出的。在实际推进社团建设上,我们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社团建设的三年规划,把2013年定为“社团建设年”、2014年定为“社团推进年”、2015年定为“社团提升年”。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在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举行了全市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现场推进会,各辖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各校校长均到会,通过现场观摩,共同研究社团建设的推进策略。在会上,赵珏局长重点强调了社团建设的“三化”—规范化、课程化、个性化,以及确保社团建设顺利开展的“五项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创新活动机制,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建立研究机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整个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具体落实。
9月伊始,我们又在全市开展了社团建设“校校行”活动。各校将社团活动时间、场地、人数等以花名册的形式上报县、市教育局,教育局德育处组织社团建设督查小组,随机抽查,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社团建设的规范管理上。
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树立典型,促进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提升与创新;通过开展“双百优秀社团”“双十精品社团”评选,将特色鲜明、形式灵活、创意独特、具有一定前瞻性,能够为今后工作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的社团遴选出来;并通过电视媒体将优秀社团活动拍摄成短片,进行系列宣传报道,以期达到扩大影响、分享经验、榜样示范的效果,也让学生社团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形成品牌
“小橘灯”是镇江市小志愿者组织的名字。镇江是“大爱之城”,作为既服务他人,又锻炼自己的德育载体,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历来开展得有声有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是分散进行的。经过研究与论证,我们决定整合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立镇江市“小橘灯”志愿者工作总站与分站。由此,全市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了“小橘灯”这个统一的名称、口号、标识和歌曲。凡是年满10周岁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即可向各校“小橘灯”分站申请参加。一经批准,将通过网站建立志愿者个人信息,并发放“小橘灯”志愿者证书。该证书记录志愿者个人信息、志愿服务内容、时长以及志愿者年度星级评定情况。目前全市已有十万余名“小橘灯”志愿者登记在册。
“小橘灯”志愿者总站通过网络向各分站发送需要志愿服务的信息。各校分站根据志愿者登记的信息,组织相关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如此一来,德育活动走出简单的表扬批评的小天地,汇入蕴含无限生机和教育契机的生活大世界。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管束,而是一种向善的自觉行为,在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中,自然生长出向善的品行,既教育了自己,又奉献了社会,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一盏盏“小橘灯”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心理教育丰富心灵
体验式德育除了要求学生在活动、日常行为习惯上注重体验,从而内化为德,还要求学生重视内心体验,明辨是非善恶荣辱,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育人目的。在全市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采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研究所班华教授所倡导的“心理教育”一词,而区别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而不只是为了治疗心理问题而开展的康复教育。这一理解也坚定了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教育的决心。
如何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心理教育?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是要求。要求各校心理专业毕业或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全面普及;要求各校心理咨询室全面普及;要求各中学结合课程改革开设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全面普及。目前,以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为代表,一批中小学早已将心理教育安排在常规课程表中,并编印了立足本校实际的心理教育校本教材。
二是联合。联合团市委、妇联开展千场心理知识讲座,建立“青少年心理干预热线”;联合市家长网校组织全市心理教育专家建立“钟老师”服务团队,通过网络、热线、讲座、广场咨询,为青少年儿童解答内心困惑。
三是推进。通过镇江市“心理教育示范校”评选,推动各校心理教育的规范开展、特色开展;通过全市“心理教育现场会”的开展,达到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效果。
行为习惯有序养成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它必须要创设规范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规范、程序的规范、细节的规范,让学生去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互动中生成。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连续八年以“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评选为抓手,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目前全市中小学85%的学校已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在“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评选过程中,我们弱化各学校上报的材料,更加重视现场考察,注重学生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细节上的反应。现场评审过程中,“学生行为习惯”所占分值最高,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调适四个方面加以考核。如学生生活习惯的考核就分为着装、卫生、保健、就餐、安全、自理六个方面。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体验感受,及时反馈给受检学校,限期整改后再开展“回头看”活动。学校普遍反映,在诸多检查评比中,这项评选工作是他们最在意的。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从2006年开始试行“学生行为习惯考级”制度,着眼未来,关注眼前,“从小、从严、从细、从长”,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人习惯”,从12个方面细化要求,分六个等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阳光智慧少年。该校“学生行为习惯考级”制度获得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自塑式“五自德育”》模式包括“健体自觉、交往自信、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五个部分,通过“五自之星”“好习惯养成之星”等的评选,从细节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养成,在养成中内化为素质。
为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教育活动,如“毒品预防教育”“生态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教育”等,通过在全市推广,严格督查,促进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等。
德育是不能强迫的,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采用分解要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从日常生活和教育领域的大量观察和例证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入脑入心,珍藏久远,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学生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正如教师所说,“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正如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说,“我的孩子在体验中天天进步,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树木的挺拔与美丽,源于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充足供给,使其天性不被压抑。人亦如此,当我们教育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教育心”和“教育眼”投射到学生内心,提供充足的道德体验场,就能让学生获取精神生长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命之流畅通无阻,就像不壅塞的河流永不漫溢一样。
【孙国芳,镇江市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