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接触海南黄花梨,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某日,朋友打来电话,说新开了个海南黄花梨收藏馆,请我帮忙拍一些照片,既做画册,又可在网上销售。我背起摄影包,拿着三脚架就去了。
   收藏馆,在一栋临街铺面的一楼,其实就是产品展示厅,约有一百多平方米。装修古朴古香,配上灯光,显得优雅穆静。有从乡下农民手中收购来的古床,古桌椅;有自己按木头形状,因材而雕琢的作品,或人物,或动物,或花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最惊叹的是,在一根两米高的树根上,雕有一百零八名罗汉。人物形象逼真,动态各异,或舞刀或比剑,或相搏或静坐。配上高山丛林、凉亭楼阁、小桥流水,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末了,朋友送了我一条海南黄花梨手串作为纪念。从此,我对黄花梨有了認识,并着迷。
   海口东西湖,是海南黄花梨的集散地,是必须要去看的。几十个地摊、铺面,从地上到柜台,摆满了黄花梨的散件和雕品。黄花梨的价格,按公斤计算。上乘料,七八千元;一般料,三四千元。堪比黄金贵,被众人誉为“木头中的钻石”。
   看那满地的树根树枝,不禁悲从心来。这些树木,原本生长在深山老林,沐浴着日月的光华,可长成参天大树;因名曰黄花梨,惨遭夭折厄运。物以稀为贵,可悲的黄花梨!偶尔听说,哪个村农户,用黄花梨做的古桌椅被偷被抢,哪棵老树一夜之间被砍被伐,某一带山岭被人挖得坑坑洼洼。为获得一木逐利,不择手段。黄花梨就像一道魔咒,迷惑了一些人的心窍,作恶行盗,置社会公德法律于不顾。
   有一次去越南,路过东兴口岸,见许多商铺经营越南黄花梨。店主毫无掩饰地说:内地许多客商,都到这里拿货,冒充海南黄花梨,牟取暴利。海南的经纬度,与越南的北部山区是一样的。海拔、地理、气候几乎相似,所以,材料也根本分辨不出来。以为海南黄花梨特有的鬼形图案,越南黄花梨也不逊色。颜色清晰,木质郁香,一样不少。可想而知,海南哪有那么多的黄花梨?就像海南哪有那么多的海鲜?许多东西,都是从广西、越南运输过去的。只是知道的人少而已。
   到了越南河内,只见市中心有一大湖,湖的四周尽是又高又大的黄花梨树木。胸径均在五六十厘米不等。度其树龄,约有上百年历史。越南法律规定,不论谁砍伐5米以上的树木,必须征得林业部门的严格审批,否则判刑坐牢,保护一方森林,让这些名贵树木得以生存下来。
   现如今,海南大广坝地区,满山遍野尽是黄花梨,有些乡村,也在村前屋后栽种,30年后,黄花梨尽可以成林,不再是神坛里的一块块木头了。
其他文献
尼玛大哥讲他的经历时,是在香格里拉的晚餐上。   四年前,西藏芒康县,这是我和甘肃甘南的骑友从拉萨骑行到云南丽江的一个中转点。它紧邻四川巴塘和云南的德钦县。这些年,徒步、自驾、骑行到西藏旅行的人,一拨一拨地进出。边境县城,已经变得十分热闹。由于有紧要事赶往昆明,我暂时中断骑行,需要搭车前往云南香格里拉。2014年9月28日早上6点,我起床收拾行李洗漱完毕后,向我的骑友及和室而眠的朋友告别。  
睢宁人用画比喻自己的家乡,他们说,如果说高党新村是中国的水墨画,湖畔槐园则是水彩画,官路小区便是融入中国技法的油画,鲤鱼山庄无疑是中国农村的风俗画。这一幅幅不同风格的“画卷”,像一朵朵艳丽的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般绽放在古老的大地上,然而,这众多人间好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闻名世界的睢宁儿童画。   来到睢宁,就好像回到了童年,儿童画在乡村、街道随处可见,孩子们用稚嫩的筆描绘着他们的生活,
第一次来龙港,之前只知道这个位于浙江南部的城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到2020年8月,剛满周岁。车刚开上龙金大道,接车的作家余先生就开始跟我聊天,聊他自己,也聊这座年轻的城市,他的兴致勃勃中掩饰不住一种自豪。  上世纪90年代初,跟很多温州人一样,余先生离开家乡到安徽黄山做小生意,因为自身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看到当时游客们购买的黄山茶叶,包装简陋又难看,于是忽然想到做茶叶包装袋的设计,他将黄山那棵
“我怎么总感觉被什么给捆住了……”椅子上的女人无力地自言自语。  几圈尺黑色电线勒紧她,从脚踝缠到脖子。黑皮线的另一端,连着盏旧吊灯,在低矮的天花板下晃来晃去,形制酷似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下面扣着的,是不知谁的随时会掉的脑袋。他一言不发走过来,插上电源。灯,直照在女人脸上。只见绑哥特式复古吊床上的饶博士,眼神时而迷醉时而崇拜时而惊心又时而焦虑。现在,她唯一能动弹的只有大脑和猩红色高跟鞋。男人已换上
如果将烟台比如一只引颈高飞的天鹅,那么雄踞在烟台城市中央、雍容尔雅、灵秀高耸的毓璜顶,便如那天鹅高傲的颈项,引吭高歌,展翅欲飞。  “毓璜”两个字,原本是玉皇大帝的“玉皇”。传说,元末的烟台市区,只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渔村。在其中部有一座枝繁叶茂、瑞气盈腾的小山丘。一位全真教华山派道长偶经此山时,只见一束金光从山顶射出,直入云天。于是,道长潜入山中洞窟,见一金蟾,在吐金光。金蟾见生人入洞,
世界太小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竟能走到一起。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所在的公社250多人参加考试,只考上两人,我是其中一个。  我考上的是赤峰师范学校,这是个小学校,但却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省级领导,另一个是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  我所在的中文科全班35名同学,30名男同学,5名女同学。中文科的同学都是文学爱好者,除了上课,大家议论的都是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
事情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  女儿班里几个同学和家长自发组织了一次户外活动。大家参观博物馆,徒步,爬鸣沙山,烧烤,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暮色降临,我们正准备踏上归途的时候,女儿同学的妈妈突然说:“我家里有一只小刺猬,是我儿子在柴堆里捉的,你们谁拿去养?”见大家没人吭声,我说:“我拿去吧!正好女儿想要一只刺猬。”女儿同学的妈妈就从屋后提来一个塑料桶,又拿来一个盛鸡蛋的竹篮子,她把塑料桶对着竹篮子一倒,
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难免会产生厌倦和迷茫,怎么也抵挡不住外部世界的诱惑,总觉得外面一切都好。可是,等我们真正在外面闯荡了一番世事并如愿以偿之后,反倒觉得本乡天地最好,怎么也舍不得离去。  如今,耳顺之年的我一切变得平淡、自然,这,正如哥伦比亚作家大师马尔克斯所说的:“在生命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是需要我们用寂静来偿还的。”  是的,我爱独处,尤其喜欢山。这种心境,这种嗜好,过去我是不曾有过的。
他如瘦骨的酒瓶子  一个嶙峋的老人吹着瘦骨的酒瓶,站在地球之上  不会吆喝,不会吹嘘,甚至不会倾吐苦闷  多少个酒瓶子,被丢弃  闽南的夜晚,被拂弃尘垢和残留的酒液  把柴街石当作永不离散的筵席  彻夜不归  分离就是刮去心头肉。数着柴街石,流离的少年  不解养育之恩。世间万物轨迹中  唯有一條流浪狗,和月光紧跟其后  那个嘴角抽动的醉汉  紧握一夜星辰  公园旋转,谁解他的心燃烧着  一面湖的念
往保加利亚,往里拉修道院,公路蜿蜒在不修边幅的山野间。  大巴司机是保加利亚人,中午时分,他把我们拉到了一家路边小餐馆。  壁炉正燃烧,随意,懒惰,散漫。  第一道菜上来了,凉凉的面包片,凉凉的黄豆浓汤。面包片撕成小块,蘸着黄豆浓汤吃,仍然是凉凉的。我们中国南方的舌尖,老是惦记着冬天里那暖暖的味道。  于是我顿生奇想,用叉子挑着面包片,到壁炉边烤。隔着紧闭的厚厚的玻璃门,做个姿势,闹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