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途径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时常会因为学生犯下一些“低级错误”而哭笑不得。例如:“一头大象重4千克”“爷爷今年36岁”“每套西装用布3.2米,100米布可以做(31.25)套西装。”“黄豆的发芽率为108%。”……类似的失误还有许多。为什么学生头脑中的“数”游离于生活经验之外,脱离了生活实际呢?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为什么不能自觉地将“数”与已有的生活常识建立联系呢?这与学生解题的不良习惯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数学的数感。
  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 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大核心素养,其中“数感”摆在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具体有哪些方式呢?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理解数的含义,建立数的概念,是形成数感的最基础的一步。而学生对數概念的建立是需要经历一个从“迷茫”到“醒悟”的过程,即新课标提到的既有感知成分又有思维成分的“感悟”过程。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呢?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直观形象、采用数形结合、利用生活经验、运用已有数感是四种比较有效的培养方式。
  1.借助直观形象
  借助直观形象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是利用儿童善于形象思维的本能,通过实物的展示、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形成数感的做法。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教师可以制作“鸭子卡片”让学生来做“数鸭子”游戏;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面某些物品的个数,如黑板擦、扫帚、粉笔等等这些实物。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的意义和大小关系,逐步了解数字与客体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形成对自然数的初步感悟。又如,利用摆小棒来认识100以内的数,学生通过一捆一捆地数,一根一根地数,真切地理解100以内的数的构成。而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都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学习,学生通过拨珠子、数珠子来理解多位数的意义。由于计数器与数位顺序表一一对应,通过计数器的演示,又让学生看到“满十进一”的过程,感悟十进制的计数规则。由于数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数概念教学中,应尽量让数依附于具体实物、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来认识数,并通过建立实物与数的对应观念,进一步形成鲜明的计数表象,从而体会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本质,达到培养数感的目的。
  2.采用数形结合
  分数的初步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假如采用直观形象、实践操作的方法来理解分数,虽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但在组织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分月饼”活动,有教师把月饼带到课堂上来切分,发现要实现对月饼“平均分”还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因此,教学中常常把月饼抽象为一个圆,然后对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一份,以此来表示分数1/4。当然,各种不同的单位“1”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图形来代替,譬如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等,在对图形进行平均分、取出若干份的操作中,学生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各种常见的分数(如图一),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假分数和带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图二)。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能克服理解上的偏差,提升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数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有目的地进行数形结合的渗透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利用生活经验
  在六年级《负数》的教学中,认识负数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重要扩展,在此之前学生学习的数都是“算术数”,这些数往往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感受这些数的含义比较容易。而“负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生活经验,但直接应用较少,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负数的具体意义。例如,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查阅银行存折记载的收支情况,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课中创设坐电梯的情境,通过动画演示电梯下降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电梯下降到地面层之下,出现用负数记录层数的生活现实;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温度计液柱的下降过程,让学生发现温度除了有零上温度、零度,还有零下温度。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生活实例,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正负数的现实意义,这样抽象的正、负数概念便逐渐清晰,原有的数概念范围就得以扩充,相应的数感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在数概念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概念和形成数感提供经验支撑。
  4.运用已有的数感建立新的数感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一个知识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的基础上。数感的建立也是如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感出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数感。以“万”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有“千”的数感,教学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例子展开。例如,某校约有一千名学生,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回忆升旗仪式的情景,展示全体学生举行升旗仪式的全景照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万名学生有多少呢?一个学校一千,一千一千地数,数十次,十个一千就是一万。这也就是说,十个这样的学校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大约是一万名学生了。又如,四年级学生在学完《大数的认识》之后,教材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像1亿这样庞大的数字,学生很难直观感知它的大小,此时就可以运用已有的数感去建立新的数感。   二、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借助计算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1.利用口算培养数感。口算既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学习笔算、估算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口算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比较和感受数的大小变化,学习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凑整运算,同时强化数位意识和计数法的理解,这都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形成。
  2.利用估算培养数感。估算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曾经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尝试让学生开展一项挑战性的估算游戏。例如出示估算题目“234×29”,接着让参赛的学生进行估算,并各自把估计的得数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公布准确得数,并用计算器算出参赛学生估算的得数与准确的得数的差,差值最小的学生说明估得更准就胜出。这样的游戏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探索最佳估算方法,学生在感受运算规律、把握运算得数的活动中,数感得以培养,收到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提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认真、很起劲,但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数感,这也是一些教师很苦恼的事情。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应用意识,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数概念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导致数学与生活脱离关系。要摆脱这种“纸上谈兵”的困境,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让“数学应用”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数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培养。
  教师可以给低年级的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数:例如爬楼梯是每天经常做的事,可以让学生留意并数一数学校每层楼台阶的级数,并与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在参加春游或社会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数学,回来之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学完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到操作上跑一跑50米、100米的距离,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走一走1000米的距离,以此来感知和体验这些具体数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学完《克、千克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收集并交流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学完小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比较同类商品不同品牌价格的高低,并作记录和交流汇报。这些“亲数学”行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理解数和运用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数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真正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明确: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渐进、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有助于学生数感培养的情境,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培养学生数感,并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同时还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感,并且学会运用数学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童俊文,王洁琪.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是一门讲究技巧的学科,其学科特色要求观察与实验两方面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知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毕竟观察以获取感性认识为主要出发点,其目的就是智力的发展,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我们要知道一切科学实践都基于严密、精确、系统的观察之上,而观察习惯决定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强弱对一个人的成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说
【摘要】识字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儿歌运用在小学语文有效识字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轻松掌握,最终实现高识字的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将对儿歌在促进小学语文有效识字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儿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讨  就识字而言,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更多的汉字能够认识,才能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开展奠定基础。因为小学生年龄的特殊
寂静,或许代表着一个紧张的时刻,一个期待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这种时候,不过在这紧张过后,会给我带来别样的惊喜。比如在体育中考的时候,我就感到了不同的,令人回味的寂静。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伴随着老师做准备活动的口号,我焦急地等待着。身后有一栋建筑物,不一会儿我将进入那里,迎接那终将到来的紧张得不行的时刻,三年磨一剑,这次中考体育就在这了。我做着准备活动,心里默默地倒计时,心中早已紧张
【摘要】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普遍化,对于小學阶段来说,也普遍应用了。那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现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做好这一方面的问题呢?在此,将会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数学教学形象化;二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三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数学教学效率化;四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数学教学实验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
【摘要】化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验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保证足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问题的解剖,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外实验;教学实践  在新课标
本报综合消息 6月3日,由江门市教育局、江门市体育局和江门市网球协会联合举办的2017年江门市第十一届“六一杯”中小学生网球比赛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网球中心圆满落下了帷幕。本次比赛共吸引了全市26所中小学校、180多名中小学生参赛,为历届之最。  在为期两天的比賽时间里,分别进行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普通组和半专业组男、女子单打比赛。学生运动员们不惧炎热的天气,在网球场上挥洒着汗水,发挥出了自己最好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农村小学广大留守儿童的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加剧了学校教育的困难,更向语文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我在農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根据学校的
【摘要】当今,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已被人们所共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去精读细品,却忽视了“练笔”这一重要环节。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书声琅琅,注重阅读积累,更要善于捕捉练笔契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练笔机会,指导他们掌握练笔的技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指导;学生;练笔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文本,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已达成共识。基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其著作《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即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869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86%存在轻微职业倦怠,58.8%属于中度职业倦怠,29%具有严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
孩子所在的班是国学班,当时我给他选择这个班,是因为考虑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是极佳的启蒙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很多国学的经典句子和古诗文,都是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诵读,孩子喜欢读,读得多了,经典中的道理他慢慢就有体会了。  我还记得他小时候的情景。进入电梯时,他会说:“长者先,幼者后。”并且还会帮忙按住电梯,而他自己总是最后一个才出来。这“先人后己”的习惯,到现在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