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阅兵:一次对历史观的检验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红场阅兵仪式。这次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了俄罗斯依然强大的军工实力和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在西方的压力下极大提振了俄罗斯的民族士气。同时,这次阅兵式也是一次对世界主要大国二战历史观的重要检验,连同9月份将在中国举行的阅兵式,将清晰地看到西方国家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未来。
  一场规模空前的力量展示
  5月9日的盛大阅兵共有16500余名俄罗斯士兵、1300名外国士兵参与,有143架飞机和直升机、200辆重型军事装备参与检阅,超过70种新型武器亮相,创造俄现代史上阅兵规模之最。其中包括首次展示的最新武器系统,RS-24型“亚尔斯”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阿玛塔”T-14新型主战坦克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明星级坦克,它的亮相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根据俄罗斯媒体介绍,这种新型坦克采取了革命性的无人炮塔设计,速度可达到90公里/小时,售价约800万美元,到2020年估计生产2300辆,预计首个国外用户是印度。共有27国领导人出席了阅兵仪式,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南非3个“金砖国家”,以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独联体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也出席阅兵式。这次莫斯科阅兵式上英姿飒爽的中国方队成为一大亮点,中国方队不仅以1.88米的平均身高成为“最高方队”,还因采用8×12长条队形成为人数最多的方队。在阅兵式上,中国方队以压轴的次序,在中俄友谊金曲《喀秋莎》的音乐声中,以116步/分、75厘米/步的速度出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为了准备这次盛大的阅兵仪式,早在2013年4月,普京总统就签署了关于筹备工作的总统令,2014年初确定了纪念庆典工作的基本方案。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表示,仅在莫斯科市就举办了近3000场各类文化活动,参加庆祝的人数创造了历史纪录。50万游行人员群情激昂,游行的队伍中有人举着俄罗斯和苏联的国旗、有人带着勋章或奖章、还有人抱着老兵的肖像画。当天晚上莫斯科市还在16个地点燃放了近1万枚礼花为节日增光添彩。除莫斯科外,俄罗斯28个城市及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及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也举行了阅兵;国内外共有150座城市举行了游行庆祝,共计2000万人次参与,共同追忆为战争献身的前辈,一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一曲提振士气的战歌
  俄罗斯之所以倾囊而出举行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向西方展示其强大的自信和倔强性格,这似乎是历次红场阅兵的主旋律。但这一次阅兵是在西方国家集体制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俄罗斯更要把不卑不亢的气概体现得淋漓尽致。自从乌克兰危机以来,特别是将克里米亚收归囊中后,俄罗斯面临着冷战后最恶劣的国际环境。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在独联体内部,前苏联各兄弟国家看到俄罗斯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办法也心生疑虑。这次声势浩大的力量展示毫无疑问是在继续告诉世界,俄罗斯从来不害怕压力,也不害怕没有朋友。普京当然深知将乌克兰肢解会面对西方怎样的反应,为了收回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克里米亚忍受几年困难也是值得的。回顾俄罗斯与外部交往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这个民族还从来没有在重压之下屈服的经历,更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各国深度相互依赖的时代。
  其次是凝聚民心,提振士气。俄罗斯遭遇经济制裁,特别是国际石油价格遭到人为调控后,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遭遇困境,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卢布汇率剧烈波动、资本大量外逃。2014年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为0.6%,较2013年下降0.7个百分点。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5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9%,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预测,今年俄罗斯经济将萎缩近5%。西方桌面上的各种制裁,桌底下的各种盘外招让俄罗斯百姓的生活也遇到了困难,卢布贬值接近一半,通胀严重,物价飞涨,进口食品因制裁供不应求。一名州议员对抱怨的老妇说“如果钱不够,你得记住,我们是俄罗斯人,我们曾战胜饥寒,现在应该考虑下我们的健康并且少吃一点。”虽然这样的表述不太合适,但也确实体现出俄罗斯的无奈。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普京总统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为俄罗斯百姓打气,而伟大卫国战争70周年无疑是凝聚民心的最好手段。为了体现对二战老兵的关怀,俄罗斯政府专门拿出285亿卢布(约合57亿美元)慰问仍然健在的约200万老兵。
  一次对历史观的检验
  虽然阅兵式场面宏大,但相比10年前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的热闹场面,此次阅兵式的国际贵宾阵容略显冷清。当时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等西方国家领导人几乎悉数到场,而这一次西方国家除了英德两国派代表出席外,其余欧美国家均拒绝出席。德国总理默克尔策略性地在第二天抵达莫斯科,并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向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西方媒体将此形容为普京的“孤单表演”。但俄新社发文反驳称,“习近平出席红场阅兵要比奥巴马及欧洲国家领导人的缺席更加重要”。俄罗斯高调庆祝二战胜利,西方国家为了表达对俄罗斯的不满而选择了缺席,把自己放在了比较被动的位置,其结果似乎是主动放弃了二战胜利者的荣誉。
  相比起莫斯科的盛况,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纪念方式明显低调了很多,倒不是自认为当年的贡献小,而是其中有其难言之隐,最根本的就是敌友变阵,当年的敌人已经成为盟友,这个过程中既有化敌为友,也有认敌为友。从欧洲来看,德国通过自身的深刻反思赢得了欧洲和美国的信任,特别是法德和解为战后欧洲的和平机制、欧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大智慧。从亚洲来看,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美国近年来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理解不断演化,当年的对手成为现在的支点,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使美国难以再将二战作为自身的重要政治资本,美国若要重返亚太就迫切需要拉住日本这个中国的老对手。美国对亚洲事务有着深厚的理解,特别是对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把握熟稔,知道以东北亚地區的国际关系格局、日本的内政架构和民族心理,在亚洲很难出现“法德和解”这样的大手笔,因此拉住日本可以作为其重返亚太的主要内应,但是在日本自身没有认真反思的前提下,这种做法可以说是认敌为友。美国的这种做法客观上放纵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也将为亚洲的长远和平埋下隐患。美国多年来在维护战后体系和选择日本作为重返亚太支点之间进行着两难选择,现在看美国的选择已经逐渐明朗了。
  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压制进一步拉近了中俄的战略合作,纪念活动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俄两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并见证了能源、交通、航天、金融、新闻媒体等领域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行阅兵式、纪念大会等系列庆祝活动,这场专题性的阅兵将着重体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团结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舞台,更是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历史记忆和智慧力量的宝贵机会。届时阅兵活动将邀请世界多国领导人出席,那一场阅兵将是对各国历史观的另一次重要考验,或者说这两场庆典可以考察同一个问题,就是西方国家到底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关系体系还要不要延续下去。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其他文献
比尔梅车站是阿姆斯特丹南部一座著名的火车站,坐落于阿姆斯特丹与乌得勒支之间的铁路上,是荷兰5个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可容纳每天6万人次的客流量。它是8条重要线路的交汇点,
问题有甲乙两间屋子,甲屋内有三个开关,乙屋内有三个灯泡,在甲屋内看不到有关乙屋的任何情况,反之亦然;而甲屋内的每一个开关 The problem is that there are two rooms in
《作文世界》(下半月刊)是华东地区惟一一本关注中学生、引导中学生、服务中学生写作与考试的辅导类杂志,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其编辑理念是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动态,提高中学
君子的说法,我们久违了。这绝不是说,这些年中国没有君子了,而是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时代不同了,说法也不同了。说法尽管不同,人心总有一杆秤,谁是君子,谁离君子还差那么一点
色彩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不同家庭对各自的室内氛围各有不同的格调要求。由于人们职业、地位、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审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汉堡将兴建一栋体现最高环保技术水平、融居住与工作功能于一身的示范性建筑——汉堡之家,其建筑设计风格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汉堡元素,堪称符合汉堡港
一条蓝色轨迹蜿蜒在灰色的波士顿卫星地图上。轨迹尽头,一个蓝色圆点闪烁着,沿着地图上的街道,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是一次追踪行动。不过,实施追踪的不是警察局,而是美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需要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设计,在现有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改善结构体系、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在遵循有关设计规范及
7月4日中国新闻网有一条新闻吸人眼球:“兰州物价部门近日在‘掂量’了‘牛大碗’的轻重厚实后首次限定:凡兰州市普通 On the 4th of July, there was a news in th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