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明,书法作为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光彩熠熠、薪火相传。它不仅只是书写的方法,更聚集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由于时代的变迁,又因为书法自身的特点,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少,其它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书法教育日薄西山。国民书法水平的急剧下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惨淡不禁令人担忧。
关键词: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1-1一、 当今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硬笔取代了毛笔,出现的硬笔字成为当今实用的主流。打印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更使手写变得“落后”。而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书法成为越来越少的人的爱好,同时更被其他现代艺术形式所淹没。
当今小学书法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 时代的发展使书法教育举步维艰(二) 社会及相关部门不够重视(三) 书法专业内不够规范(四) 一直沿用的“田字格”对于书法教育作用不大
二、 促进小学书法教育的解决策略
通过了解了我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历史之后,结合当今小学书法教育的问题和环境提出以下策略:(一) 加大书法教育的宣传力度;(二) 加大高校师资教育;(三) 调整小学课程设置;(四) 明确书法专业概念及教育目标。
三、 小学书法教育的具体方法
小学书法教育不仅是书法本身的教育,还是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等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在具体的书法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形象化、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方式,使小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以下是对小学书法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 继承“以古为尚”的教育思想
书法植根汉字,吸取自然儒道等哲学思想,又具有“助人伦”的教化作用。这些都以古为尚,都遵循楷模与典范。只有不断体会古人的经典,才能体会出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以书法为载体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美所在。“技近乎道”说明了“技法”只是“小道”,明得“大道”更重要,而这“大道”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思考,需要观察和总结。书圣王羲之说过:“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 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创新不是空穴来风的,所以要继续继承书法教育“以古为尚”的一贯思想,充分继承发扬我国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作用。
(二)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形象化教学,既解决书法的笔法问题,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欧阳询《八诀》中就用自然事物比喻了书法的笔画“横似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荣……”。或者是在书写过程中的感觉、过程想到生活中哪些感受、过程,如“上衬下载,斜正如人”就是以人为比较理解书法问题的例子。这样的比喻在我国古代书法教育中最为常见。
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投影仪等进行变换教学使孩子持之以恒。还可以通过历代名人有趣故事和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写对联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还可以用电脑制作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书法的魅力,如教师把点抹掉,请学生先讨论,然后说说此字用什么点为好,猜测名称等。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书法的原理与乐趣,让孩子喜欢学,善于学。
(三)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练、多说。教师为主导,精讲少讲,重在让学生练习,教师不断的反馈给学生及时改正。对于书法教育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相互借鉴、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利用“指点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书法可以表现学生的性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书法就会相对谨慎、工整;有的学生性格不拘小节,书法就会相对开张、大方。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书法用“简单”的内容表现了复杂的美感和意义,这种表现是不容易的。同时这种表现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反复,需要方法。教师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并且在 “技” 的传授同时承担德育与美育的责任。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对书法的热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法的教学方法很多,设计到一些很具体的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如分组竞争法、学生互评法、游戏猜测法等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3.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M].2011,8.
[4]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5]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类成军,山东临沂人,西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
关键词: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1-1一、 当今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硬笔取代了毛笔,出现的硬笔字成为当今实用的主流。打印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更使手写变得“落后”。而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书法成为越来越少的人的爱好,同时更被其他现代艺术形式所淹没。
当今小学书法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 时代的发展使书法教育举步维艰(二) 社会及相关部门不够重视(三) 书法专业内不够规范(四) 一直沿用的“田字格”对于书法教育作用不大
二、 促进小学书法教育的解决策略
通过了解了我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历史之后,结合当今小学书法教育的问题和环境提出以下策略:(一) 加大书法教育的宣传力度;(二) 加大高校师资教育;(三) 调整小学课程设置;(四) 明确书法专业概念及教育目标。
三、 小学书法教育的具体方法
小学书法教育不仅是书法本身的教育,还是德育、智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力求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等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在具体的书法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形象化、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方式,使小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以下是对小学书法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 继承“以古为尚”的教育思想
书法植根汉字,吸取自然儒道等哲学思想,又具有“助人伦”的教化作用。这些都以古为尚,都遵循楷模与典范。只有不断体会古人的经典,才能体会出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以书法为载体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美所在。“技近乎道”说明了“技法”只是“小道”,明得“大道”更重要,而这“大道”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思考,需要观察和总结。书圣王羲之说过:“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 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创新不是空穴来风的,所以要继续继承书法教育“以古为尚”的一贯思想,充分继承发扬我国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作用。
(二)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形象化教学,既解决书法的笔法问题,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欧阳询《八诀》中就用自然事物比喻了书法的笔画“横似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荣……”。或者是在书写过程中的感觉、过程想到生活中哪些感受、过程,如“上衬下载,斜正如人”就是以人为比较理解书法问题的例子。这样的比喻在我国古代书法教育中最为常见。
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投影仪等进行变换教学使孩子持之以恒。还可以通过历代名人有趣故事和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写对联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还可以用电脑制作一些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会书法的魅力,如教师把点抹掉,请学生先讨论,然后说说此字用什么点为好,猜测名称等。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书法的原理与乐趣,让孩子喜欢学,善于学。
(三)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练、多说。教师为主导,精讲少讲,重在让学生练习,教师不断的反馈给学生及时改正。对于书法教育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相互借鉴、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利用“指点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书法可以表现学生的性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书法就会相对谨慎、工整;有的学生性格不拘小节,书法就会相对开张、大方。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书法用“简单”的内容表现了复杂的美感和意义,这种表现是不容易的。同时这种表现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反复,需要方法。教师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并且在 “技” 的传授同时承担德育与美育的责任。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对书法的热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法的教学方法很多,设计到一些很具体的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如分组竞争法、学生互评法、游戏猜测法等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3.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M].2011,8.
[4]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5]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类成军,山东临沂人,西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