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同其他事物一样,货币政策目标也有一个质和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就是判别货币政策目标是与非的原则、标准;其量的规定性则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界限。无论是从其质的规定性来说,还是从其量的规定性来说,都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本文试图根据一般经济政策目标设计原理,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问题,作一些进一步地探讨。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货币政策目标量的规定性——究竟是单一目标,还是多元目
其他文献
<正> "资金体外循环"问题的讨论已基本告一段落。本刊收到来稿较多,从来稿看,所谈问题较集中,但有分歧。分歧的焦点是:"资金体外循环"究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还是目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银行现金管理不力的结果?由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看法不同,因此对"资金体外循环"的利弊,特别是应采取何种对策等等,都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对这一讨
<正> (一) 金融体制改革总目标到了应当肯定的时候了 1.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可否认为:中央银行一专业银行金融新体制,已是朝着这个总体目标探索前进?如果是,那就应当沿着这个路子继续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新体制;如果不是,则要另选模式,再找路子。这个改革大方向,现今是到了应当肯定的时候了,以利深化改革。
<正> 金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去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又连续下达治理整顿文件40余个,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物价基本稳定,社会和人心也安定了下来,货币回笼情况有所好转。但是认真作一番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好转的形势下,埋伏着危机,在上升的经济中,潜藏着隐患,这是因为:
<正> 为平衡日渐扩大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摆脱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困扰,去年中央下决心采取了全面紧缩的对策。随着紧缩的传导与推进,经济理论界人士围绕紧缩效应形成"稳通货"与"反滞胀"二种观点展开激烈的讨论。我们认为,三位数的货币发行量和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现实,已经足以说明抽紧银根、冷却经济过热的紧迫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
<正> 1.拆借宗旨本位化。各专业银行的"条条"和行政区域的"块块"从本系统、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奉行"划地为牢"的拆借宗旨: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必须先业内后业外,先区内后区外,先行内后行外,先本地后外地,人为地延缓资金的周转,扩大资金营运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2.拆借动机多元化。第一,逐利动机。由于市场拆借利率,一般高于同期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一些金融机构往往
<正> 西方货币理论认为,现金流通是货币扩张的"漏出点",它不应计算在货币扩张的"乘数"之内,只要翻开一本西方货币银行学著作就可看到这一点。事实上,这一看法是非常错误的。从商业银行中出来而滞留在商品劳务流通领域中的现金货币,除了少最为人们手持待用外,大部分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它们循着实现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永不结尾的路,不断地从一方转到另一方。在一定的时间内,单位现金货币会多次被使用,从而构
<正> 最近,我行对衡水市55户企业调查发现,企业资金流散问题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1.新上项目挤一块。近年来,工业项目的新建、扩建及商业网点的扩大,多数都是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项目投产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往往造成原有资金被挤,调查发现新建工商项目5个,投产后需新增流动资金1800万元。
<正>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金融理论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各种金融理论报刊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其中,大多数机构和刊物名符其实,在金融体制改革中起到了
<正> 自1988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储蓄活动呈现出一种混乱状态,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吸储实物化。1988年来持续高涨的物价直接改变了城乡居民的储蓄心理和储蓄行为,同时也给银行储蓄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银行"实物储蓄",应运而生,并成为这一时期银行收储活动的显著标志。银行为有效地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竭力推出花样翻新的各种实物储蓄,其实物商品大到居民住宅、彩电、冰箱、机动车,小到宣传
<正> 汇率本身是一种价格,汇率变动反映的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种货币稀缺时,该种货币的价格上升,反映在汇率上就是该种货币升值。从一国的角度看,货币的稀缺主要指外汇的稀缺,可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两种情况。绝对稀缺是指外币绝对量的短缺,如贸易上对国外商品需求量过大,而本国商品对外供给有限,因而缺乏足够的硬通货对外支付;再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