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学而教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_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学习辩论》,学生在学完《学会合作》之后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举行辩论会?”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把原先《练习5》设计的《口语交际》一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首先,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何谓“辩论”,让学生观看了杨澜主持的《大专辩论会》,然后讨论“我们如何进行辩论?”其次,让学生自由分组,选出负责的组长,抽取辩论话题后确定每组的正方和反方辩论人员,“辩论的主持人呢?”学生问。“那就由每组的组长抽签负责其他组的辩论。”任务分配好,通过双休日的准备,周一的语文课我们就正式开赛了,第一组的辩论像在背书、念稿子,经过我的提示后辩论才有少许的火药味。到第二组的时候,正方一辩及时抓住反方的话进行反驳……潘靖尘的主持很有“杨澜”的风采,适当地点拨,及时地调控,一场场辩论下来,令我深感意外:学生身上竟有如此大的潜力。一节课很快过去,四个话题都辩完了,学生直喊:“时间太少,我们还不过瘾!”于是我又安排学生谈谈自己怎样做准备的,今天的辩论印象深的地方。大家一致认为稽玥在辩论时个人特别出彩,但是因为每组的辩论只有8分钟,作为正方一辩的她侃侃而谈就用了6分钟,缺少了团队意识。而稽玥则反驳:她的发言稿是组长提供的。学生就如何如何有效地开展辩论进行了讨论……虽然一节课的《口语交际》花费了三课时,但是学生没有觉得厌倦。
  这使我联想到学生完成《习作六》调查报告的情形。周一我布置学生完成一份调查表,调查的内容不限,表格自行设计,周四完成。从接到任务时学生的兴趣就高涨起来,一下课,全班学生就三五成群地扎堆在一起忙活,星期四下午我收到了全班共31份调查表。表格有大有小,有手写的也有打印的,调查的内容从校内到校外,从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喜欢的课程、书籍、体育活动、歌曲、电视节目、零食、近视眼的成因到社区的养狗问题、街道上的树木养护……其中陆康的调查表是这样的:
  林阴路树木情况调查表
  ■
  对于极少能按教师要求完成回家作业的陆康同学来说,这样一份调查表设计比较科学,调查也比较细致,能说明要调查的目的。
  反思这堂课,为什么学生能完成有难度的辩论,完成各种调查表册,相反对于布置的一些稍微动动脑子就能完成的阅读题却不愿意完成呢?毋庸置疑,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再烦也乐意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他们不觉得是在做作业,而是在完成一种挑战。看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如何才能让“要学生学”变为“学生喜欢学”,这是搞好教学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的教学费时低效让学生见“语文”而却步。钱梦龙曾经说过:“教师的讲解和精心安排的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就像一条无形的缰绳,紧紧拴住学生,把他们牵来牵去,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似乎思维活跃,但是学生活动的余地非常狭窄。”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讲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为学生的学而教,要关注课前预习
  教师确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思想,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直以来,在我校担任教师培训的一位老专家就提出,要注意学情调查,可是我们总是将这一点忽视。在实行教学案的一学期以来,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导学》我们就发现,即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班级通过预习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因为掌握了学情,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兴趣大增。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学生不懂的,我们就想方设法作重点讲授,让学生弄明白,学懂。
  为了保证学情调查的真实性,我们将原先让学生回家完成的《预习导学》安排在学校完成,这样也为我们调整教学目标赢得了时间。
  二、为学生的学而教,要关注课上学习
  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把学生的学情掌握得多么准确,都只是预设,学生是变化中的个体,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为了达成让学生把握双龙洞各处景点的特点的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画一幅景区游览示意图的课程,要注明景点的特点。教学《学会合作》时指导学生练习演讲。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学生都觉得“……无不……”和“无……不……”的造句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讲解:“无日不”意思是每一天都,重点强调的是“无”和“不”中间的这个“日”字,而“无不”的意思是一直、都,强调的是“无不”后面的奉陪这个词。这两个词都是双重否定,不过强调的内容不同。“无……不……”强调的是中间这个字,“无不”强调的是“无不”后面这个词。
  2.我们先试着来改写两个句子。
  (1)大家听了英雄模范的事迹报告,都激动万分。
  (2)我们的教室非常整洁,瞧,讲台上、课桌上、窗台上每一处都干干净净。
  3.根据提供的素材、词语,用上“无不……”或“无……不……”造句。根据提供的素材,练习造句。
  (1)莫高窟壁画精妙绝伦。
  (2)海伦·凯勒令同学佩服。
  4.将“无……不……”进行扩充:无事不、无一次不、无时不。
  5.完成“当堂训练”造句。
  这样一个流程教下来,学生学得清楚,练得明白。
  面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有出入时,教师的一个动作、一次引读,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催生学习的智慧,往往令人喜出望外。
  三、为学生的学而教,要关注课后练习
  一节课的教学我们设定为30分钟,预留10分钟完成当堂作业,每天针对所学习的课文留有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为★和★★题。★题为基础题,完成抄写、记忆、积累等题目;★★题为提高题,有阅读训练、拓展延伸、综合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不仅如此,在设计“周周清”题目的时候,我们也分层处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记得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为学而教,需要我们了解“学”在何处,方能确定“学”往何方。为学生的学而教,需要我们思考文本的核心价值,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为引导,带领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的学而教,需要我们不断拷问自己的理念,追问自己教学行为,在这每日每时的追问与拷问中,我们才能渐渐趋近为学而教的彼岸,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本,才能最终走向学生。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方法如下:①碳纳米管酸化;②
南湖星火尽燎原风雨沧桑几经年 开天辟地功勋著披荆斩棘起狂澜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困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市场发生了“井喷”现象。同时,汽车技术也飞速发展,现代汽车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作
AIM: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therapy with a 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PEB) for biliary anastomotic stricture(AS) after liver t
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宝马”班为实例.探索与研究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中的优点。借鉴学校和宝马“BEST”项目合作过程中的实施方案与经验.对产学结合教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该目标而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升华其情感态度,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  数
遗传算法是一种可以对包含多个连续变量的目标函数进行全局优化的算法。本文在一维频域理论互作用程序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进行了全局优化设计,提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碳纤维的制备方法领域;它的制备方法如下:将PAN原丝放入预氧化炉中进行预氧化反应,得到密度为1.33~1.36g/cm^3的预氧化纤维体.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象征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自从电影电视艺术诞生以来,服装设计就与其产生了密切关系,并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服装设计艺术作为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内涵和其中的文化寓意。  一、影视作品与服装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作品与服装设计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物塑造是影
为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近年来,村镇银行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末,全国已有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