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与语文积累相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是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应让“积累”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更在积累中产生兴趣,让兴趣成为积累的动力。
   一、理解汉语之美,产生积累兴趣
   语文的学习和积累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挖掘。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如果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语言所带来的表象美和内在美,就能激发起语文积累的兴趣。有的文章多读读,可细致地体会出它的节奏美、音韵美,有的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还可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联想。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恍若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黄沙莽莽,孤烟升腾,河道蜿蜒,落日低垂,极尽萧索,又瑰丽雄奇。透过语言的阐述,我们读到的是美,是情,自然也有了积累的兴趣。
   二、掌握学习方法,感受积累的乐趣
   (一)熟读成诵法
   语文课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教师示范,学生诵读,也可齐声朗读,增强气势,更可让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揣摩心境。让学生多读多背,并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方法,能够让语文学习不仅入耳,更能入心,从而在实践中体会背诵积累的快乐,产生积累的兴趣。
   (二)互动法
   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累更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可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上讲台共同交流自己在课下的成果积累,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智力问答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积累的乐趣。
   (三)拓展延伸法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文课堂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点滴,更应引导学生走入广阔无垠的语文大殿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三重“境界说”,教师就可提问,除了这三种境界外,还可不可以增加其他境界。此时就有同学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也可理解为求学和治学的一种境界。之后,教师还可以追问:其他诗人有没有三重境界呢?通过拓展让学生思维迁移,发散式积累,感悟积累的愉悦。
   三、灵活运用,激活积累的效应
   学习过程中有意让学生在周记、作文中展现积累的成果,及时让学生在积累中看到成绩和效果,体验收获的快樂,看到写作中学生积累词句的运用,可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积累的动力。还可在上课前采用成语接龙,找近、反义词等手段验收积累成效,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积累”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唯有让兴趣成为积累的动力,学生才可能在学习中乐此不疲。让积累成为一种爱好,在积累中快乐学习。
其他文献
本次考试为滑县普通高中统考,试卷结构与模式与高考一致。通过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发现部分选择题得分率不高,学生缺乏整体读文言文的能力,现代文的阅读迁移能力不够,不能从“儿童视角”的限制性视角出发,让文章从限制性视角的“不知行”来造成文章的神秘性和空白。针对这些情况,以后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重视基础教育   建房子要打好地基,同样的,作为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也是很重要的。在平时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培养朗读方法、技巧   1.对文本进行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在教学时,教师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同学范读,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名家的范读。都会有好的效果。   2.感情导读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讀,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
期刊
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教学中的点拨艺术,正是学生质疑问难思路中的路标。点拨恰如其分,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一、导疑中的点拨,点出柳暗花明   教学中,教师的导疑艺术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在學生疑中有明、明中有疑的关键时刻,教师正确的点拨艺术,颇有“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最佳效果。   有位教师在讲授《人类的语言》时,
期刊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语体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但是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又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可以是纯理论、纯学术的研究;而教学论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理论性之外,还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教学的实践性即是发现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从而揭
期刊
近日,在我校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执教者另辟蹊径的巧妙设计颠覆了传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琵琶弹奏者,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1.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课铃响,教师下发下水作文《陶先生种豆》,供学生阅读。   2.两指弹出万般音   学生读完《陶先生种豆》,教师适时介绍陶先生即陶渊明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
期刊
人教版《劝学》一文虽经過多次删减,但是仍然不失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典范。   一、一个反映作者立场观点的题目   《劝学》整篇文章都围绕鼓励学习而来,这个题目既简练,又概括全篇。一个好的题目能深深地吸引阅卷老师,并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文章审题立意是否跑偏。   二、鲜明的中心观点   纵观全文,开篇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便已经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读者在第一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诗歌的诵读,将诵读贯穿在诗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强化诗歌的诵读成为大家公认的教学准则。   然而,究竟怎样读才能让诗歌课堂更高效呢?我想,应该根据诗歌難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较易理解的诗歌,可更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
期刊
王国维是近世学术史上的奇才,经史、古文字、古器物、文学史、文学批评、诗词骈散文,无一不精,并且以突破流俗、大胆创新的研究方法使文史哲学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作为其思想代表的“境界说”更是学术界反复研究的优秀思想。在栾栋教授眼中,王静安先生是善于会通的人文学者。他“善于触类旁通”“一人而兼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而且他的学术符合人文学术的要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期刊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字字句句浸透着真情——亲情、友情、手足之情、同胞之情。核心内容是人间的至情——亲情。读之,常潸然泪下,情不能自已,就像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心中有感动、温暖和莫名的酸楚。   在《胭脂》这篇散文中,龙应台说:“母亲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每次她去看望衰老又意识不清的母亲,离别都是一件难事。每次在离别前的24小时里,在缠绵的老歌里,在静静的卧
期刊
为积极响应教研中心“质量提升年”号召,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与自我监控力,本学期,黄山路学校在以往提升学生素养策略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深度学习为原点,“三色引领”和“三级评价”双线并行的培养策略,帮学生调整、找准坐标,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现着重就“三色”引领展开探讨。  一、三色任务:学生深度学习的导航仪   任务单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它的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