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被成功复苏的机会很小,美国约为15%,而大多国家仅为0—5%。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治疗干预(如初步的紧急心肺复苏术),仅有发生在医院内或有幸经过初步抢救治疗并及时送至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而幸存。因此SCD具有突发、迅速、不可预料和病死率高的特征,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的一大杀手。

其他文献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之一,及时心脏起搏治疗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或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自1996年8月以来,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31例,现报道如下。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近年来,随着对房颤临床和电生理认识的加深以及一些新的药物的出现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有些进展甚至是突破性的。
期刊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而冠心病室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却有限,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目前更是知之甚少.临床上有时可遇室速起源处位于心外膜下心肌,以心内膜标测为基础的射频消融技术常无能为力.已有作者探索了经微心脏静脉途径标测室速起源部位并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获得成功.本文报道探索犬经微冠状动脉进行电生理标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中国神经冉乍(英文版)》Nerve Regeneration Research CNI1-5422/R,ISSN1673-5374,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2007年邮发代号8-585。
期刊
目的 研究经导管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初步了解冷冻消融的特点,可操作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冷冻导管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 对10只杂种犬进行了房室结的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分别选择-25℃、-40℃,检测房室传导文氏点、2:1点,以及AH间期、HV间期随消融温度和消融时间的变化;选择最低温度(-75℃)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冷冻消融,观测消融即刻成功率和短期
由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华医学会联合承办的第l5届亚洲心血管外科学年会将于2007年5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国内惟一被SCI收录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也是中华医学会会刊。为提高广大作者的医学论文特别是英文医学论文写作水平,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定于2007年5月在北京举办“全国医学论文写作研修班”。
期刊
本研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左心室心肌瞬间外向钾电流(I10);应用半定量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左心室瞬间外向钾通道a亚单位Kv1.4、Kv4.2和Kv4.3,mRNA表达,观察心力衰竭家兔左心室瞬间外向钾通道重构情况以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机制。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泛。但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其本身固有的铁磁性元件及潜在的电磁干扰,目前仍被普遍认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然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起搏器及ICD患者行MRI可能安全甚或相容。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承办的“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06(International Heart Forum Beijing 2006)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建院5O周年学术大会”将于2006年8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