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德育体系的思考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审视当前德育现状,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德育体系,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位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新时期德育体系的必要性
  ⒈传统与现代:德育价值导向的冲突
  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丝钉观念正在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安贫乐道思想、自给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勤劳致富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所取代;与封闭社会相关联的闭锁心理、排拒心理、狭隘心理正被开放意识、协调意识、全球意识所替代。这一系列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大量是与非、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等的重新判断,必然会打破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一元走向多元,各种价值观交错并存,既有与社会主义要求相一致的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又有与社会主义要求不一致甚至是相矛盾的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混杂、相互冲突的现状必将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科学的价值观承担着引导社会沿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最终意义和终极关怀的责任。因此新时期呼唤我们整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德育价值体系。
  ⒉个体与集体:德育目标取向的矛盾
  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作为个体的人越来越重视,尊重人的个体价值,重视人的个体需要,促进人的个体发展,那么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成为当前德育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倡导集体主义,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以社会本位为主,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内容注重和推崇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体义务,忽视了个人价值和个人隐私。导致道德教育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如果将此推向一个极端而完全忽视个人的存在,忽视个性的发展,超越脱离了现实的历史条件。这样的德育恰恰违背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同时造成德育秩序混乱,导致德育目标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这样,德育目标容易出现“虚高”和“错位”现象。因此德育目标取向需要回归到个 体生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发展规律和现实社会实际,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⒊单一与丰富:德育内容选择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国的德育内容过于单一,政治教育“一统天下”,德育内容单调乏味,即便现在德育内容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等内容,但仍忽视饱含生命意义和个体价值的德育内容,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内容需要充盈丰富。第一,需要充盈规则教育,现代市场经济急需道德规则教育,我们应该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文明交易、照章纳税等纳入德育内容体系,以弥补我国建立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道德的不足。第二,需要充盈责任教育,现代独生子女是被父母和长辈捧在手掌心中长大的,他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不强,需要注重发展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道德品质。第三,需要充盈科技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科技价值观,让他们看到科技既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也带来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膨胀、核威胁等负面影响,促使其正确理解和对待科学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四,需要充盈心理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生命教育,让他们热爱生命,以顽强的毅力和精神坚持生命的活力与理想,坚持生命的追求,让他们尊重他人生命,敬畏一切生命,培养人与其它生命和谐成长的精神。
  ⒋崇高与平凡:德育主体差异的漠视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推崇的是一种“圣人道德”,忽视了德育主体的差异性,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要挺身而出等等。这种用道德理想或者离实际太远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难以得到内心的有效认同,也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德育不能一个模式、一套内容,应该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实事求是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形成多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结构,做到有的放矢,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我们提倡学雷锋,但不要求人人都做雷锋;我们提倡乐于助人,但不要求人人助人为乐;我们提倡大公无私,但不要求人人公而忘私……因此德育要正确处理崇高与平凡的关系,也就说对不同的人群应有不同的道德底线,普通公民和公众人物应有不同道德评价标准,但任何人都不能突破普通公民的道德底线,也就说每个人必须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我们只有对德育的起点进行重新定位,使德育回归到人性的基础,才能让每个受教育者的德性得到和谐发展。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新时期德育体系的策略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我们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新时期德育体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德育的支撑、动力和纽带作用。
  ⒈重构和谐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航灯,确定科学的德育目标是德育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重要方面,构建新时期德育体系必须重构和谐的德育目标。第一,和谐德育目标的重构要有大德育视野,将它放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大框架来思考,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谐的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与人和谐发展。第二,和谐德育目标的重构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规律,考虑人的个体差异性和人的道德境界的渐进性,改变以往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神圣化的特征,分层次、分阶段地制定德育目标。同时把对全体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道德追求区分开来,把广泛性与个别性区别开来,让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要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在反复思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目标。第三,和谐德育目标的重构既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又要考虑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吸收国外先进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整合。第四、和谐德育目标的重构要将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四有”公民,引导学生从做一个合格的人到做一个优秀的人,不断升华人生境界。
  ⒉重建和谐的德育内容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和谐德育内容的重构必须与时俱进,做好创新与扩展。第一、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与纪律教育、国情教育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等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把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融合进德育内容体系,密切关注人的个体价值,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第三,增加全球意识和全球道德教育,吸收当今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要把人道主义、科技道德、生态道德、全球观念等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一般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德育体系,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德育内容。第四,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也应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充实、更新、延伸德育内容,让德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德育实效。
  ⒊重构和谐的德育方法
  古人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可见德育方法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传统的德育方法单一封闭,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知道”,忽视“信道”、“体道”,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方法,强迫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对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考虑得较少。因此重构和谐的德育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摒弃家长式作风和绝对权威的意识,以民主的作风和疏导的方法提高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选择性、渗透性、迁移性和适宜性特点的认识,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工作。其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和计算机网络,开发新的德育载体与德育领域。再次要从“理想”回归“现实”、从“崇高”走向“平凡”,德育形式要有更多的人文取向和情感色彩,努力增强德育的情味和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及德育认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生成。
  ⒋重构和谐的德育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是教育者育人,而是环境去进行教育。受教育者置身于和谐的德育环境中,不仅其认识、情感会得到提高和升华,而且其行为也会受到规范和引导。可见和谐的德育环境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那么重构和谐的德育环境,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德育制度环境,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纪律,不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认可或拒绝的制度,因为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资源,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它不仅能保证政治教育内容的施教及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还能保证校园环境的和谐有序,而创设和谐的德育制度环境,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即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德育物质环境,即学校建筑设施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栽种修剪等方面都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让校园环境中的每栋建筑,一草一木都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要构建和谐的德育文化环境,建设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学校文化,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同时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到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去。
  ⒌重构和谐的德育评价
  传统德育之所以出现知行错位、效果不佳的情况,与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知识考试、轻实践做人,重表面形式、轻内在实效,重硬性规范、轻无形渗透,重短期炒作、轻持久效应有关。5那么要避免重蹈传统德育“重过程、轻效果”的覆辙,必须设计能够全面反映和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在评价观念上,要遵循多元评价原则,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在评价目的上,要弱化德育的选拔作用,突出其发展功能;在评价目标设计上,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动力,突出道德评价的行为标准,强调道德评价的自主性;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全面性、和谐性;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要以质性评价整合取代量化评价,把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强化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要对德育工作中一切不和谐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德育工作更加灵活、亲切、自然、有效和具有互动性。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魔芋是唯一含大量葡甘露聚糖的植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结合湖北省魔芋种植业和加工业的现状,指出湖北省进一步发展魔芋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初中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初中英语教师纷纷表示不知道如何做起,负责任的只能把学生当作什么都不会,从最基本的ABCD教起,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还确定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断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许多地区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建设模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征
试样经硝酸和王水溶解,在含HNO3的硫脲介质中直接喷测银。金则在2NHCI介质中用MIBK萃取,并经含(NH4)2HPO4的HCI溶液洗涤除铁后喷测。该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粗铜中金银的测
尽管招商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始终是政府行为。江苏省苏北部分贫困乡镇的招商引资情况表明,政府把发展地方经济的希望寄托在招商引资上。在引
四川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以期提高四川省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学科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中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系统的知识传授,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
桐柏县非金属选矿厂浮选萤石精矿,其中含二氧化硅、方解石长期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允许要求。本文叙述了作者在选矿试验中降低萤石精矿的二氧化硅、方解石的药剂组合和提高萤石精
本文根据第。次工业普查资料、矿产地质储量表、行业管理的实际感受,剖析了湖南有色金属选矿工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湖南有色金属选矿工业提出了建议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