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向来是最令人头痛的。农村学校学生语言基础比较薄弱,生活所得相对比较单一,阅读途径受到一定的限制,写作水平的发展自然而然也受到局限。而要想以生动的语言写好一篇作文,生活和阅读的积累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到底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呢?
一、言而有当
文章语言必须恰当。一篇作文如果文辞不通,语意不详,读起来像打了结的绳子结结巴巴,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会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有学生这样描写春游的情景:“我们在那个园子里划船,都很不知道那些是什么花,都很高兴,因为我们一起玩抓迷藏很开心在这里……”。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我们能够看懂,可是看起来却很不舒服,问题很明显。可怕的是,类似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个别孩子身上,而是比比皆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以口代手
学生在写作文时,有时候想到的和写出来的并不完全一致或者是和自己的口语太一致了。把同学们的作文分发给他们自己,请他们先放声朗读,读完以后,试着先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比如加上标点,不通的地方改通顺。当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读起来可能会有盲点,也不要紧。等学生确定自己已经修改好了之后,请他把文章和同伴的对调,再修改。有时候,他们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读起来也笑的止不住,笑过之后,慢慢的也就记住了:以后写好的文章读一读。
(二)练习反馈
新课积累作业中,通常都安排“新词造句”的题目,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并巩固所学的字词知识,以便在今后写作当中信手拈来。在《囚绿记》一课中,有同学用“婆娑”造句:这婆娑的景色真是让我心旷神怡。问其“婆娑”什么意思,什么用法?不知道。肯定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当学到一个新词语的时候,敢于运用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提醒他:既然已经用了,如果能用得更加准确,你的语言、你的文章就会大放异彩!
二、言而有意
苏轼说:“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文也。”此处之“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言。文章要具有表现力,其中一点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语言表达离不开真情实感,没有真挚的感情,语言就难以感动人,难以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成为“假、大、空”的文章。
比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关于陌生修鞋人的文章。文中写道:“他埋头细致的缝补着……不一会儿,鞋修好了,我从兜里掏出了一块钱递给他,‘不要钱。’他大声说,使劲儿把钱还给我。”没有任何铺垫和理由,真实吗?
造成这种作文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眼界不开阔,生活的阅历极少,也没有太多获得的途径,这使他们的思路被极大束缚了。凡是写作,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件看到或听闻的事,没有太多的题材可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有意识的帮助他们学会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比如三月份的绵绵春雨,使蜗牛一个个都爬在树干上,这时让学生去观察这一个个的小白点儿,会触动什么?小麻雀被淘气的孩子打下了树,大家集体来收养,当它再次飞走时,心中是否会有不舍呢?军训了,离家那么远,开心还是难过?……请学生记住: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最传神的笔调。
三、言而有文
文采怎样才能飞扬?唯一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量、增加美词佳句的积累。而农村学校学生最欠缺的就是阅读。除了课内所学,教师更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丰富阅读,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要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就得先想办法让他们读。比如印发材料给学生作为作业阅读;开展推荐好书的比赛活动;讲情节猜故事有问必答……渐渐地,把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中学生阅读大多停留在兴趣而不是运用上,很多文章看过了却想不起来用或者想用却不记得怎么用。所以阅读后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好看、人物有型,更要看到情节是怎样做到好看,人物是如何表现有型的?比如《我们的名字叫最后一排》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因为文章的语言清新风趣,有颇具文化内涵。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中间还穿插点文学史;各种修辞信手拈来;插科打诨加上阳春白雪的完美结合,能不文采斐然吗?这就是积累的功力。懂得积累就懂得了阅读。这时候摘抄是最好的朋友。
使作文语言富于表现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只有语言才能化思维为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是我们农村语文作文教学中一项不可不坚持的道路!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出作文的瓶颈,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也给未来增添一道彩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08级中文教育硕士)
一、言而有当
文章语言必须恰当。一篇作文如果文辞不通,语意不详,读起来像打了结的绳子结结巴巴,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会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有学生这样描写春游的情景:“我们在那个园子里划船,都很不知道那些是什么花,都很高兴,因为我们一起玩抓迷藏很开心在这里……”。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我们能够看懂,可是看起来却很不舒服,问题很明显。可怕的是,类似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个别孩子身上,而是比比皆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以口代手
学生在写作文时,有时候想到的和写出来的并不完全一致或者是和自己的口语太一致了。把同学们的作文分发给他们自己,请他们先放声朗读,读完以后,试着先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比如加上标点,不通的地方改通顺。当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读起来可能会有盲点,也不要紧。等学生确定自己已经修改好了之后,请他把文章和同伴的对调,再修改。有时候,他们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读起来也笑的止不住,笑过之后,慢慢的也就记住了:以后写好的文章读一读。
(二)练习反馈
新课积累作业中,通常都安排“新词造句”的题目,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并巩固所学的字词知识,以便在今后写作当中信手拈来。在《囚绿记》一课中,有同学用“婆娑”造句:这婆娑的景色真是让我心旷神怡。问其“婆娑”什么意思,什么用法?不知道。肯定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当学到一个新词语的时候,敢于运用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提醒他:既然已经用了,如果能用得更加准确,你的语言、你的文章就会大放异彩!
二、言而有意
苏轼说:“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文也。”此处之“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言。文章要具有表现力,其中一点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语言表达离不开真情实感,没有真挚的感情,语言就难以感动人,难以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成为“假、大、空”的文章。
比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关于陌生修鞋人的文章。文中写道:“他埋头细致的缝补着……不一会儿,鞋修好了,我从兜里掏出了一块钱递给他,‘不要钱。’他大声说,使劲儿把钱还给我。”没有任何铺垫和理由,真实吗?
造成这种作文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眼界不开阔,生活的阅历极少,也没有太多获得的途径,这使他们的思路被极大束缚了。凡是写作,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件看到或听闻的事,没有太多的题材可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有意识的帮助他们学会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比如三月份的绵绵春雨,使蜗牛一个个都爬在树干上,这时让学生去观察这一个个的小白点儿,会触动什么?小麻雀被淘气的孩子打下了树,大家集体来收养,当它再次飞走时,心中是否会有不舍呢?军训了,离家那么远,开心还是难过?……请学生记住: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最传神的笔调。
三、言而有文
文采怎样才能飞扬?唯一的方法就是扩大阅读量、增加美词佳句的积累。而农村学校学生最欠缺的就是阅读。除了课内所学,教师更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丰富阅读,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要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就得先想办法让他们读。比如印发材料给学生作为作业阅读;开展推荐好书的比赛活动;讲情节猜故事有问必答……渐渐地,把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中学生阅读大多停留在兴趣而不是运用上,很多文章看过了却想不起来用或者想用却不记得怎么用。所以阅读后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好看、人物有型,更要看到情节是怎样做到好看,人物是如何表现有型的?比如《我们的名字叫最后一排》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因为文章的语言清新风趣,有颇具文化内涵。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中间还穿插点文学史;各种修辞信手拈来;插科打诨加上阳春白雪的完美结合,能不文采斐然吗?这就是积累的功力。懂得积累就懂得了阅读。这时候摘抄是最好的朋友。
使作文语言富于表现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只有语言才能化思维为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是我们农村语文作文教学中一项不可不坚持的道路!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出作文的瓶颈,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也给未来增添一道彩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08级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