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给我一个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生命是母亲给的,那么,家则是丈母娘给的。
  说起这个“家”,我总忘不了第一次拜见丈母娘。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但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我和妻子的相识到相交,尽管得到了开通明义的岳父及家人的默许,可丈母娘却态度十分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妻子那时是令人羡慕的城镇户口,我的根在乡下,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所以。我“顶风而上”的第一次拜见丈母娘,也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了。
  按照民间的习俗,拜见丈母娘,本该是大年初二一大早就去的。那天。我却选择下午晚饭后才去,最大的侥幸就是:丈母娘最好吃过年饭串门走亲戚或上街散步、看热闹去了,总之最好别在家。我知道,丈母娘尽管朴质、善良,也是吃过苦受过累的贤妻良母型的老前辈,但毕竟与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又是像我这种生在农村、家境贫寒的农村人来说,在理解和沟通上还是有差距的,老人家反对这门亲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时。在去与不去之间,在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等方面,我还是挺费一番心思的。后来,在几位朋友的鼓动下,通过一番精心策划,选购了一些砸不烂、摔不碎的礼品,在心理上做好了“豁出去”的准备,小心翼翼地走进了丈母娘的家门,
  其实,丈母娘一家的生活还是过得挺节俭的,她们家利用临街的地理优势,在自家门前摆了一个小百货摊,就是靠着每天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全家人的大部分生活开支。那一天,恰好是县城井底坝的赶场天,又逢大年初二,小百货摊的生意自然比平常好得多。
  凑巧的是,我到丈母娘家时,偏偏又只有丈母娘一个人在家。我硬着头皮进了屋,怯生生地叫了一声,算是打过了招呼。自己找地方放下带去的礼品,坐在了丈母娘对面的沙发上。丈母娘头也懒得抬一下,眼睛透过厚厚的老花镜瞟了我一眼,便低头继续整理她的“账务”,清点一天摆小摊子的收入。十多分钟过去了,丈母娘把那些零散的1元、5角、2角的钞票整理好,连续数了两遍,才抬起头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哎呀,这一天好不容易才20块钱。”说罢,丈母娘又看了我一眼,还是一句话没说,转身又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当时的感觉是特别地尴尬,也有些无所适从。也许是爱情的力量,让我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环境里硬着头皮,硬撑了过来,至今想起来,我也是模模糊糊、混混沌沌的。不过,丈母娘没有当场把我撵出家门。我暗地里还是感到庆幸的。
  直到我和妻子结婚,丈母娘那关还都还没正式通过。以至于在我们婚礼的时候,还专门请了几位责任心较强。而又认识丈母娘的好友在礼堂门口“设岗堵卡”,一方面接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怕丈母娘想不通跑来闹婚礼。因为,丈母娘家距我们住的地方就那么两三百米。结果,婚礼还是如期圆满地举行了。
  直到我们有了儿子,丈母娘的态度才开始慢慢有了转变。以后的日子,随着往来的增多,丈母娘对我们全家的关系也就一天天亲密、融洽起来。
  是啊,天下父母,没有不心疼自己儿女的。丈母娘当初不同意我们的婚事固然有她的想法,但归根到底她是心疼自己的儿女,怕自己的女儿吃苦受累。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把丈母娘当自己的母亲一样敬重和善待,以心换心,丈母娘终归是会接受自己女儿的选择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我小的时候,母亲有一天唠叨着要吃包子。听了母亲的话,一连几天,我心头沉甸甸的,像压了块千斤巨石。  一日下午,放学归来。我刚下山沟,手被枣树枝挂了一下,鲜血直流。我抬头一看,山枣一个个、一串串、一枝枝、红彤彤、圆溜溜、似珍珠、赛玛瑙、像仙丹。夕阳下,在风中摇头晃脑。我灵机一动,摘山枣,卖枣胡,买几个包子让母亲尝尝,也算了却母亲的心愿。  从此,我每天下午放学归来,在山道上、山沟旁摘山枣,手、脸和衣
期刊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的描述,而我老家的大塘堰亦有此妙境。  塘的南面是稻田,西边是成片的橘林,东边、北边虽也是橘林,但三五排橘树后,便是白墙黛瓦、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农舍,那时的村叫大队,大队分若干生产队,我在第八生产队,简称八队。那时的集体生产生活器具比如谷箩上都写上队号,以免混淆。大塘堰的东边是七队,东北边是五队六队杂居,北边是十队,西北方向是
期刊
不知不觉,窗外已春花烂漫:樱桃花倒垂着丝丝玉蕊,盛开在柔柔的清风里;杏花一朵朵,一枝枝,“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真的,什么时候花开了?望着纯净的蓝天,心里像长了一窝青草,找个时间踏青去?  “美女,赏花去吧!”一个熟悉的电话打来,是大学闺蜜,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呀!  嘻嘻哈哈,犹如清风中的两只小鸟,你追着我,我追着你,我们沿着龙泉湖开始寻找亮点。突然,目标定格一棵野荆条,上面婷婷着一
期刊
每年除夕,家中都要遵从外婆的习惯,在老屋的檐下挂上一盏红灯笼。  春节的鞭炮响完一通后,便到了挂灯笼的时候了。挂灯笼的时辰不能早,不能晚,按外婆的话说,这是一年的运势,马虎不得。她说着,便将火红的灯笼纸理得平整服帖,又小心地给灯底点上蜡烛,又淋上蜡油,再由大人们登梯子挂好。外婆就在下面指挥着:“往右来点儿!诶,正好!”外婆又歪头看了半天,终于觉着摆正了位置。  亮堂的大灯笼映亮了老旧的门闩,给锈迹
期刊
七月,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又是今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要来临的时候。受《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海外文摘》杂志社、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及安吉县作家协会的相邀,我与全国四十几位作家朋友们相聚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中南百草原,参加“中国梦.中南百草原之梦”全国作家笔会暨第三届文学创作周活动。也许大自然对我们特别眷顾,预报的台风没有如期而来,到是偏离了方向,只下了几场零星阵雨,空气中湿度较大且闷热,对于
期刊
“打巴掌,扫禾场,蒸缸酒,过重阳;重阳美酒桂花香,奶奶呷了眼睛光;弟弟呷了进书房,爷爷呷了买糖糖;买起糖糖哄老娘,哄起老娘洗水缸……”奶奶教我们兄妹念诵着儿歌送走了童年。  奶奶虽已去世多年,我也游离故乡30余载了,每每梦回故乡,梦见旧院,一张张熟悉的脸孔,一声声真切的呼唤,却令我梦中微笑,倍感亲切。  去年冬,家乡传来电话,说为了新农村建设,需规划拆毁村中部分陈墙土屋,我家旧院已归列其中,要我速
期刊
谷雨气节过后,天高气爽,我们乘坐三沙1号轮从文昌市清澜港起航啦。海南四月的天气,阳光毒辣光线强烈,站在甲板上感到有一股热流从脸颊上习习划过。“哗铛哗铛……”起锚声随着柔软的海风慢慢地响起,轮船缓缓地伴着西沉的夕阳向南犁去,浩瀚的海洋波涛汹涌。  轮船进入了南中国海。夕阳下,海水颜色越变越深,浅绿色、蓝色、深蓝色、墨玉色。夕阳洒下了一片橘红色的霞光,把旅客抹上了一层红晕。船顶上的五星红旗被海风吹得呼
期刊
人在高原,手抓黄土,站在山梁上对北方的天空和山水有无限感慨和激荡,那连绵不断的山峁像那凝固了的海浪不断地起伏和一望无际。生活在这块高天厚土,尽管镌刻着历史的沧桑,时代的烙印,生活的苦难,生命的裂变。但人性的张扬,心态的静若,情感的质朴,总让人心灵和身心有满足和自豪,血液里流淌着北方人的那豪情万丈,裸性骨怀,张扬中的理性思维,总让自己活得洒脱与自然。总觉得这块土地是自己幸福的家园,一方水土,一方佳人
期刊
新绿小池塘  今夏雨水盈多,洪涝频发,出门远行的计划大多泡了汤。  接到去浙江安吉参加“中国梦·中南百草原之梦”作家笔会的通知,会期正赶在台风登陆横扫之时,安吉范围可能会是台风经过之地,家人担心劝我别去。  说来惭愧,远远近近跑了些地方,浙江境地却游历不多。去年,到淳安县千岛湖、桐庐县的瑶琳仙境、天目溪漂流转了转,对浙地风景初有领略,羡慕不已。原本与人相约,今春结伴游浙江富春江沿线,因事未能成行。
期刊
为了全面总结2016年度中国散文创作,发现和推介散文新人新作,《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2016中国散文年会”,现隆重征稿。  投稿要求:1.已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原创散文均可投稿,每人限1篇;2.由各出版社、报刊社或读者推荐的,限1篇;3.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呼唤真情力作,尤其欢迎精短美文,来稿一律不退。  评选细则:凡通过终评的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