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FDI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社会发展,成为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之一,同时它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从通货膨胀与环境恶化两方面分析,双顺差使得流通中货币增多,盲目的引进增加了我国的环境负担,并对此分别提出化解之策。
关键词:FDI;通货膨胀;环境恶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97-01
1 引言
中国自实行“招商引资”后,凭借廉价劳动力,原材料丰富,销售市场广阔等可以降低成本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外商投资中国。尽管在金融危机之下,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至少目前为止,中国仍是颇受外资青睐的投资地区。2010年10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6%,这也是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吸收外资连续第15个月保持增长。而2010年前10个月,中国累计吸收外资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
2 中国引入FDI的两个负面影响
2.1 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货币数量论认为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从国际收支方面来看,中国长期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2009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达2971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达144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达2495亿美元,占比83.97%,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顺差达782亿美元,占资本金融项目的54%。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228.2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为672亿美元,占货物贸易顺差的54.7%,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这说明当前中国的巨额“双顺差”主要原因是外资的大规模进入,由此引起了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我国引进的FDI一直集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2007年制造业吸收FDI占同期FDI总额的56.74%,这无疑加剧了对本就紧缺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投资品价格上升又会引起产品价格上升,造成通胀压力。如图1所示,从2001年至2008年,实用FDI的逐年上升带动了CPI的逐年上升,且CPI上升的速度更快。
2.2 投资产业不平衡引起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现在处在这样一个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高增长。80年代至今,FDI一直青睐于我国的第二产业,约占总外资的70%。由图2可看出尽管制造业FDI投资占比从2005至2007年略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FDI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污染密集型产业集中了将近88%的FDI工业增加值。这样的引资结构无疑将更多使用我国的环境资源并且会引起很大的破坏。长期我国一直充当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进口原料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在我国进行的基本上都是有污染的生产过程即“两头在外,污染在内”。中国在此期间只是赚取一点加工费,与治污所需费用无可比性。另外,中国吸收FDI的地区主要集中东部地区,2006年达到86.9%,只有4.37%投向西部地区。这种区域分布不平衡表现在环境污染上则是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的一种梯度特征。
由表1知,工业废物在东部地区的排放量基本都在40%以上,而西部地区的排放量很多都在20%左右,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明显,这与我国在2006年的FDI区域分布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另外工业废物在西部地区排放量正逐年上升,像工业烟尘1999年在西部排放量是280.2万吨,工业废水在1999年的排放量是451951万吨。尽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不审批造成污染的项目,但我国缺乏为外资企业设立单独的环保标准,不少企业借此漏洞,向中国转移高污染产业和技术等,有的投资甚至是把垃圾运到中国,企图循环重新利用。
3 引进外资负面影响的化解
3.1 有选择地引进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过热有一定的影响,易引起通货膨胀。我们应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外商投资的规模与方向,合理引导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综合性,集资本技术,品牌人才与经营管理经验于一体。以前中国看重的是外资作为资金补充方面的功能,它在早期我国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资金相对充足的新时代,我们要逐渐降低在全球化格局中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职能,依据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效率高低和生产技术水平等技术指标,调整整体的外资优惠政策,鼓励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流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上游,更多地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所以,高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产业链中研发,技术,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等环节,应是我国今后引进外资的重点。此外实行差别化的有限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上述领域。
3.2 改变畸形产业结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
调整外资的产业导向,改变“污染在内”的畸形产业结构。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标准体系,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改,进一步强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导向作用,对外资开发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业等采取鼓励政策,逐渐改变畸形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沿海市场的外商投资逐渐进入相对饱和的状态,而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技术水平不高,吸引大批企业转至西部。可它是黄河,长江的源头,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将比东部更严重。所以在转移东部产业时要禁止污染企业进入。
再者,我们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尽可能地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环境管制的积极效应。首先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尽快通过立法征收环境保护税,采取FDI财政激励措施,对污染环境的产品征收一定税收,且尽可能是该税收高于其改进技术降低污染的费用,再将这些费用奖励给那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外商投资项目,地方政府还要在投资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我们应尽可能建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确立环境所有权,建立有效地使用、补偿、责任承担机制,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尽可能减少企业对我国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黄庐进,何时有.论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J].宏观经济,2008,(1).
[2]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3]王数,孙炳健.我国引进FDI的负面影响研究[J].大众商务,2010,(2)
[4]王宗鹏,谢婷.FDI规模与通货膨胀的理论与经验[J].投资分析,20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FDI;通货膨胀;环境恶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97-01
1 引言
中国自实行“招商引资”后,凭借廉价劳动力,原材料丰富,销售市场广阔等可以降低成本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外商投资中国。尽管在金融危机之下,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至少目前为止,中国仍是颇受外资青睐的投资地区。2010年10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6%,这也是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吸收外资连续第15个月保持增长。而2010年前10个月,中国累计吸收外资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
2 中国引入FDI的两个负面影响
2.1 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货币数量论认为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从国际收支方面来看,中国长期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2009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达2971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达144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达2495亿美元,占比83.97%,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顺差达782亿美元,占资本金融项目的54%。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228.2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为672亿美元,占货物贸易顺差的54.7%,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这说明当前中国的巨额“双顺差”主要原因是外资的大规模进入,由此引起了我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我国引进的FDI一直集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2007年制造业吸收FDI占同期FDI总额的56.74%,这无疑加剧了对本就紧缺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投资品价格上升又会引起产品价格上升,造成通胀压力。如图1所示,从2001年至2008年,实用FDI的逐年上升带动了CPI的逐年上升,且CPI上升的速度更快。
2.2 投资产业不平衡引起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现在处在这样一个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高增长。80年代至今,FDI一直青睐于我国的第二产业,约占总外资的70%。由图2可看出尽管制造业FDI投资占比从2005至2007年略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FDI工业增加值的构成中,污染密集型产业集中了将近88%的FDI工业增加值。这样的引资结构无疑将更多使用我国的环境资源并且会引起很大的破坏。长期我国一直充当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进口原料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在我国进行的基本上都是有污染的生产过程即“两头在外,污染在内”。中国在此期间只是赚取一点加工费,与治污所需费用无可比性。另外,中国吸收FDI的地区主要集中东部地区,2006年达到86.9%,只有4.37%投向西部地区。这种区域分布不平衡表现在环境污染上则是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的一种梯度特征。
由表1知,工业废物在东部地区的排放量基本都在40%以上,而西部地区的排放量很多都在20%左右,东高西低的梯度特征明显,这与我国在2006年的FDI区域分布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另外工业废物在西部地区排放量正逐年上升,像工业烟尘1999年在西部排放量是280.2万吨,工业废水在1999年的排放量是451951万吨。尽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不审批造成污染的项目,但我国缺乏为外资企业设立单独的环保标准,不少企业借此漏洞,向中国转移高污染产业和技术等,有的投资甚至是把垃圾运到中国,企图循环重新利用。
3 引进外资负面影响的化解
3.1 有选择地引进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过热有一定的影响,易引起通货膨胀。我们应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外商投资的规模与方向,合理引导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综合性,集资本技术,品牌人才与经营管理经验于一体。以前中国看重的是外资作为资金补充方面的功能,它在早期我国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资金相对充足的新时代,我们要逐渐降低在全球化格局中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职能,依据产品的技术含量及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效率高低和生产技术水平等技术指标,调整整体的外资优惠政策,鼓励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流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上游,更多地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所以,高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产业链中研发,技术,品牌和关键零部件等环节,应是我国今后引进外资的重点。此外实行差别化的有限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上述领域。
3.2 改变畸形产业结构,完善环境保护法律
调整外资的产业导向,改变“污染在内”的畸形产业结构。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标准体系,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改,进一步强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导向作用,对外资开发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业等采取鼓励政策,逐渐改变畸形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沿海市场的外商投资逐渐进入相对饱和的状态,而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技术水平不高,吸引大批企业转至西部。可它是黄河,长江的源头,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一旦产生环境问题将比东部更严重。所以在转移东部产业时要禁止污染企业进入。
再者,我们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尽可能地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环境管制的积极效应。首先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尽快通过立法征收环境保护税,采取FDI财政激励措施,对污染环境的产品征收一定税收,且尽可能是该税收高于其改进技术降低污染的费用,再将这些费用奖励给那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外商投资项目,地方政府还要在投资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我们应尽可能建起一套完整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确立环境所有权,建立有效地使用、补偿、责任承担机制,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尽可能减少企业对我国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黄庐进,何时有.论FDI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J].宏观经济,2008,(1).
[2]曾凡银,郭羽诞.绿色壁垒与污染产业转移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3]王数,孙炳健.我国引进FDI的负面影响研究[J].大众商务,2010,(2)
[4]王宗鹏,谢婷.FDI规模与通货膨胀的理论与经验[J].投资分析,200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