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域审美视角下谈“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艺术价值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oo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秧歌“手绢”作为东北秧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犹如点睛之笔渲染了东北秧歌舞蹈艺术的色彩、寄予了东北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东北秧歌“手绢”表演的独特艺术风格是其他地域以及少数民族舞蹈不可取代的,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是研究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东北秧歌的“手绢”表演是东北秧歌文化艺术的动态资料,对东北秧歌的民间艺术发展极具重要的传承意义。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手绢”的探析,进一步促进对东北秧歌传承与发展的探索,引发人们对艺术发展观念的深入交融和更新。
  关键词:东北秧歌“手绢”;作用;价值
  东北秧歌是由东北地区的人民所创造的,它是以东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民间舞蹈艺术。历经历史的变迁与更迭,通过与各门艺术的融合与借鉴,最终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独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北秧歌中运用最普遍的、用法最豐富的“手绢”。东北秧歌中的道具“手绢”是极具代表性的舞蹈道具之一,它不但能够丰富东北秧歌的扭法和表现力,更是体现其风格性的形式与手段。“手绢”在东北秧歌中扮演着独特的表演角色,它对东北秧歌的发展起着促进与推动的作用。“手绢”不仅仅是东北秧歌的道具,它的运用与表现是东北秧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充分融入在了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之中,推动着东北秧歌民间艺术的稳步发展。
  一、“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作用
  “手绢”在东北秧歌中既是代表东北地区民俗特色的手持道具之一,是舞蹈演员肢体延展的方式之一,是东北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更是东北秧歌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精彩绝伦的妙趣之一。东北秧歌“手绢”的作用丰富无穷尽,其主要作用包括:渲染“色彩纷呈”的表演场面、呈现“特色鲜明”艺术形式、寄予“托物传情”的表达方式、展现“画龙点睛”的出众风采。
  (一)“色彩纷呈”的渲染
  在广袤的东北地区每逢节日活动,百姓们就会组织秧歌队进行表演。伴随着锣鼓宣声、唢呐齐鸣、锣鼓震天,手持手绢、折扇的舞者热闹、生动、优美、灵活的舞动在广场中央。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手绢绚丽夺目的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形态各异、动作丰富的手绢花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花,绽放在舞者身旁。美丽优雅的上装手持手绢时而头上顶转、时而身前立转;潇洒、幽默的下装手持手绢时而绕花逗趣、时而转花炫技;上下装“一副架”时而“绕花”追逐、时而“出手花”逗哏、时而“片花”雅致,加以“四梁四柱”特色人物们的表演,使东北秧歌在“手绢”的衬托下显得热闹非常,渲染出了色彩纷呈的表演场面。
  当然这里的“色彩”也包括了手绢本身的颜色。汉族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决定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东北秧歌表演中手绢运用最多的颜色当属红色与绿色。在众多的色彩中东北人们最喜爱的就是红色,红色在东北人心中是“正色”,是血液的象征。古人认为“邪不胜正”,红色是驱邪消灾、保佑安康的象征。“绿色”在东北秧歌表演中为下装运用较多。突出表现清新、活泼、生机与青春的青年男子形象。东北人民喜爱大红大绿的颜色,代表了东北人民用热情似火的激情去感染生活、用清新充沛的生命去热爱生活。
  (二)“特色鲜明”的呈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尤其汉族的民间舞蹈因地域差别较大,呈现出不同地域而风格各异的特点。例如:“伞”是山东秧歌的代表、“安塞腰鼓”是陕西秧歌的代表、8寸“小折扇”是安徽花鼓灯的代表、那么“手绢”就是东北秧歌的代表。
  东北秧歌中“手绢”的运用,显而易见地体现了东北人民的民风与性格。“手绢”动作的快绕快收体现了东北人民个性的干脆利落;“手绢”动作的大开大合体现了东北人民性格的豪放开朗;“手绢”技巧的灵活多变体现了东北人民心态的乐观积极。“手绢”的动作融合了东北人民的憨厚、实在的民风、融合了东北人民朴实、泼辣的个性、融合了东北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情,体现出了东北人民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与舞蹈文化。“手绢”不仅仅是东北秧歌的某一种道具形式,更是代表着东北秧歌风格、特色的文化载体,是东北秧歌存在、发展的标志。
  (三)“托物传情”的表达
  汉族人民向来比较内敛和谦卑,有很多情感都藏匿于心中,所以造就了“托物传情”这种古老的传递情感的方式。通过“手绢”来传递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通过信物来表白双方的爱慕之心,为东北秧歌的“手绢”赋予了一层神圣又温暖的意义。首先:在东北秧歌的表演之中,上装下装以手持手绢的方式表现彼此之间的情感比徒手更含蓄和隐喻。用手绢轻打、轻抛、轻抢更能够含蓄的体现出“打情骂俏”这一亲密的举动;第二:上装下装以手持手绢的方式表现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上下装同用双手持手绢,用相同的节奏,相同的动作更能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和谐与亲密;第三:上装下装以手持手绢的方式表现彼此之间的心理活动更加贴切。东北秧歌以“托物传情”的方式,为东北人民的开朗、豪放的性格奠定了一个和谐的基础。
  (四)“画龙点睛”的展现
  东北秧歌的民间舞蹈文化可说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了地域地貌、人口迁徙、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横向与纵向的文化脉络。而“手绢”仅仅作为东北秧歌的代表道具之一,虽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能包揽和概括全部东北秧歌的精髓。可是如果没有“手绢”这一道具的存在与展现,东北秧歌就如同一条没有“点睛”的巨龙,虽然精彩纷呈,但不可称之为精妙绝伦。“手绢”在东北秧歌中有如神来之笔,在东北秧歌的博大舞蹈文化中生动有力的点睛一笔,使东北秧歌的形式更加多姿多彩,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二、“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任何艺术形式只要存在,就会有它、存在的价值。“手绢”作为一件生活用品,在东北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作为东北地区艺术形式的代表道具之一,在东北秧歌中它的艺术价值闪耀出熠熠光辉;作为东北人们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它勃勃生辉的生命力辅佐着东北秧歌的艺术发展进程、以它大爱无言的支撑力衬托着东北秧歌的艺术底蕴。可以说“手绢”也是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的风格性和独特性的支撑者。   从古至今,人类最先追求的是劳动产品的实用性,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才把物品的审美价值与物品的实用价值直接相连,这时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同时又兼具着审美价值。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它有着及其丰富而生动的内容,有着及其复杂而繁华形式。艺术不是独立于生活而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凝结着人的智慧与力量,显示人的聪明才智的象征。所以艺术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抒发人们心底的喜悦之情。在生活中人们能够深刻认识的,正是人们所熟悉的东西。越熟悉越能够发现它的价值,也能够贴切的使用在艺术行为之中。舞蹈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藝术形式,它经常借助物品的形式来表现思想,表达情感。“手绢”在生活中也是情感表达的媒介,这与东北地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审美思想是密切相连的。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中“手绢”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对内心情感的寄托和对美好愿景的向往。
  三、“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此种艺术形式所代表的的艺术风格所反映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东北秧歌“手绢”阐释了东北地区人民的人文风俗与生活习惯、代表了东北地区人民独特的审美水平与艺术造诣、成为了东北地区人民专属的舞蹈道具的代表。从形态上看,东北秧歌“手绢”从日常生活中发展而来,经历演变与融合成为了独特的八角形状。根据东北地区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形成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色调的颜色体系;根据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艺术对象的审美要求形成了“手绢”八角与中心缝有亮片与亮珠的样式。从动态上看,东北秧歌有着独特的手绢舞法,其挽花、片花、碎绕花等一些列复杂的手绢花的舞动方式是其他舞蹈艺术道具可望不可及的。“手绢”在舞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立圆、平圆、八字圆等运动路线也是其他艺术道具所望而却步的。从技术技巧上看,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可以发展出平抛、立抛、回旋抛、连续转、周身转等技巧样式,展示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的集体智慧。东北秧歌“手绢”的形态与运用体现出了东北人民对东北秧歌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东北秧歌舞蹈艺术所付出的努力。
  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夯实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动力与源泉。而“手绢”的艺术价值是需要通过传承来延续的与丰富的。东北秧歌是流传在东北地区三个省之中的汉族民间舞蹈文化重要的代表,与东北的地域特征、经济生活、人民的审美传统发展密不可分,它是能够代表东北秧歌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映照。东北秧歌“手绢”作为东北民间舞蹈文化之一,它与东北地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北地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东北地区这片优秀的、传统的丰厚沃土,是东北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手绢”积淀着东北地区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深刻的艺术文化理念,为一代又一代的东北地区人民提供了精神的寄托。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活泼的舞蹈艺术内容,为一辈又一辈的东北地区人民提供了心灵的居所。
  发展东北秧歌“手绢”艺术,自觉的传承东北民间舞蹈文化,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积极的赋予它以新时代东北的文化内涵。使东北秧歌“手绢”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依旧繁茂长青。
  结 论
  东北秧歌“手绢”是东北秧歌的点睛一笔,为东北秧歌这一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添砖加瓦、帮衬烘托;东北秧歌“手绢”为东北秧歌增添了色彩,使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寒冷的天气中热闹非凡、热情奔放;东北秧歌“手绢”寄予了东北地区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东北秧歌“手绢”是东北秧歌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民间舞蹈文化标志。它在东北地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的涓涓而来,随着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产生,依靠着东北地区坚实的文化而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人民的时代面貌装饰着它的美丽,东北地区人民的朴实善良寄予着它的美好。可以说东北秧歌“手绢”是涵养东北地区舞蹈艺术文化核心的重要源泉,它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术语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
  [2] 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李瑞林、战肃容:《东北大秧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4]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5]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
其他文献
摘 要:村上春树的作品当中展现了战争、历史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能够给人带来巨大冲击而又唤起人们共鸣的因素。村上春树的作品正是由于具有这一特点,才能有效地打破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特有的阻碍,使得其作品呈现出全球化的特色。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从村上春树的作品出发,着重分析了后现代日本文学创作的特色,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村上春树;作品分析;后现代日本文学  村上春树的作品
期刊
二、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向赣南闽西进军  大革命失败后,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首先来到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选择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因为:这个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这里的部分旧式农民武装,愿意同工农革命
期刊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佳话传世已久,知音之贵,贵在难得。  刘勰有云:“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如有几人可互称“知音”,即可说是情投意合、心意相通,是世间极美之事。那
期刊
时间:当前  地点:幸福村村委会门前,幸福村王老歪家  人物:  王老歪——男,60岁左右,幸福村贫困户,人如其名,喜欢投机取巧,喜欢占便宜。  王老婆——女,60岁左右,王老歪婆姨,善良但没主见的老婆,甚怕王老歪。  老 曹——男,50岁左右,幸福村村支书。  小 赵——女,30岁左右,扶贫驻村干部,是王老歪的包扶责任人。  幕台 舞台中央有饭桌、椅子、茶壶等摆设)  幸福村村委会门前,小赵心急
期刊
时间:当代,农历腊月。  地点:陕北新农村广场。背景有标语。  人物:村长、老汉、马驹、顺气、癞狗、婆姨。也可有数名男女群众拿扇子、锣鼓和腰间系红绸的等。  村民正在排练节目。马驹头戴女式围巾和顺气立于舞台中,村长对他们讲解着什么。老汉坐舞台侧,拿三弦调音。  婆姨和群众站一旁观看。  村长 (开场子)让开,让开些。现在排练咱们村最拿手的传统保留节目《小放牛》。来,开始!  顺气扮《小放牛》中牧童
期刊
摘 要: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小说作家、幽默大师,凭借着幽默风趣的语言、犀利的笔触享誉世界,并创作出闻名海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优秀作品。海明威曾称其为“美国杰出的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本文通过不同的英汉翻译策略,来翻译其不同的幽默语句,以此彰显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的幽默风格。  关键词:英汉翻译;幽默翻译;马克·吐温  引 言  汉语中并没有“幽默”一词,在新文化运
期刊
人 物:  李圪蛋,男,三十多岁,村民。简称圪蛋  王葱花,女,三十多岁,村妇女主任。简称葱花  何瞎会,男,三十多岁,村会计。简称会计  张 艳,女,三十多岁,果业公司总监。简称张总  舞台为一农家小院,置一石桌,石礅若干。葱花边打手机边上。  葱花 喂!老主任,嗯,我在村里了。你和书记都出门了噢?不怕!有我这个妇女主任在,阵地就在。有什么你就尽管安顿!什么?催要公司找李圪蛋,让我跟瞎会会计接待
期刊
摘 要:结合我国与海洋大国系统梳理“一带一路”的实际文明友帮国家的海陆丝绸共建海洋文明经济贸易体系,发挥了海陆丝绸文化协同“一带一路”发展政策,传承了整合发展我国经济贸易文明历史海洋文明发展优势,推动了中国陆海丝绸之路文明友邦建交友好贸易的海洋经济贸易文化发展趋势。本文回顾着海陆丝绸之路与古典《秦粤时空》风格之说词,畅快淋漓地彰显了古往今来海洋发展文化经济贸易事业的“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共建友
期刊
摘 要:“十八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把“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建成小康社会”[1];“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是破解“三农”问题,加速农业由“大”向“强”转变,载入党章[2]。自此,新农村建设大放异彩的环境土壤条件已经具备。“文+农”融和发展,让新农村经济盈千累百,正是“三农”瓶颈破解之道,特色小镇业态架构的核心,是激发当地社会经济复苏、经济指标逐年提高、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的产业体系和服
期刊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延安市南部,地处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辖7个乡镇1个街道,137个行政村,总面积4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万亩,总人口1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万人,属典型的农业县,是有脱贫任务的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80户15265人,已脱贫4271户14232人,剩余在册609户1033人,2018年底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富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秦直道遗址、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