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思维状态、交流需要和参与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他们以信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恰当的启迪;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他们一起欢跳。
[关键词]生物课堂关注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02
在去年暑假参加“广西生物新课程培训”时,刘本举老师给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否常常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紧接着的是一连串问题:“学生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没有压抑感和恐惧感?是否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是否有辩驳的勇气?”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您发现了吗”所提到的情况“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就害怕,声音都是颤抖的。学生拿着书去问老师问题,手是抖的,有时并不热的天气,头上都出汗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手都不知往哪里放!”“学生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就害怕得要死;看到老师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憋闷得要死;看到老师那尖锐的目光就紧张得要死……”更让我们汗颜。个人认为,作为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除了答案是否正确,你更应该关注学生发言时是不是能够泰然自若、举止大方,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注视着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用真诚、平等、尊重与爱、智慧与思想去感染每一个生命。”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呢?且看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的一连串反问: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这些反问,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思维状态、交流需要和参与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他们以信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恰当的启迪;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他们一起欢跳。
一、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学生的精神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首要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教师上课多精彩,也不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有趣,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那么好,甚至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原因,精神萎靡不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以鞭策或鼓劲,使他们重新振作。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和关心他,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学生的精神。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课堂教学是以班集体为环境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呼唤充满乐学气氛的新课堂,期待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没有压抑感和恐惧感,是否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是否有辩驳的勇气”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站起来是否害怕,回答问题时声音是不是颤抖,手是不是不知往哪里放!有没有“一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就害怕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憋闷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尖锐的目光就紧张得要死……”等情形。要及时觉察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能让不良的情绪蔓延、升级,发展成精神萎靡的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叶教授的这三个反问,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并且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启迪。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腾博格和路易斯·史渥林在《思维教学》中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生物知识是看起来容易,却是比较难理解的科学性知识,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解释问题”这样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及时的点拨、引导、启发,让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不断进步。让学生在“提出假设”和“实验探究”的讨论中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逐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达所观察到的生物事实;而对于自己暂时无法理解的,也能提出有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的问题或假设,并展开讨论,从而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四、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契诃夫告诉我们:“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同学、老师交流,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的这种需要,逐渐被老师、同学的各种言行打击而削弱,乃至变得“深藏不露”。因此,我们要关注那些处在自我孤立状态,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生物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基础,也是教师是否受到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通过组织小组实验、开展“你说我听”、“我写你读”、小型辩论等多种形式的相互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聆听、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分析别人的观点,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在合作交流和分享、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让这部分学生形成一种愿意合作、喜欢交流的心理,这样同学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进一步发展,学生则可以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真诚合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到了这个时候,你还需要担心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奥运会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重在参与。”我认为,这句口号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是评价教学过程优劣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听、记、练、析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当一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时,我们应多关注他们,通过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板演、补充或点评同学的作答等手段,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能满足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慢慢地,就可以达到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状态的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生物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这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不论是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还是课中的练习调整,甚至下课前的小结,都应该想方设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只有自始至终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有良好的收获。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体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领略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喜悦。
(特约编辑安平)
[关键词]生物课堂关注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02
在去年暑假参加“广西生物新课程培训”时,刘本举老师给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否常常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紧接着的是一连串问题:“学生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没有压抑感和恐惧感?是否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是否有辩驳的勇气?”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您发现了吗”所提到的情况“课堂上学生站起来就害怕,声音都是颤抖的。学生拿着书去问老师问题,手是抖的,有时并不热的天气,头上都出汗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手都不知往哪里放!”“学生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就害怕得要死;看到老师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憋闷得要死;看到老师那尖锐的目光就紧张得要死……”更让我们汗颜。个人认为,作为生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除了答案是否正确,你更应该关注学生发言时是不是能够泰然自若、举止大方,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注视着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用真诚、平等、尊重与爱、智慧与思想去感染每一个生命。”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呢?且看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的一连串反问: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这些反问,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反映出来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思维状态、交流需要和参与状态。作为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他们以信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给予恰当的启迪;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与他们一起欢跳。
一、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学生的精神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首要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教师上课多精彩,也不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多有趣,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那么好,甚至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的原因,精神萎靡不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以鞭策或鼓劲,使他们重新振作。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注和关心他,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学生的精神。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课堂教学是以班集体为环境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呼唤充满乐学气氛的新课堂,期待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营造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没有压抑感和恐惧感,是否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是否有辩驳的勇气”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善于发现课堂上学生站起来是否害怕,回答问题时声音是不是颤抖,手是不是不知往哪里放!有没有“一看到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就害怕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憋闷得要死;一看到老师那尖锐的目光就紧张得要死……”等情形。要及时觉察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能让不良的情绪蔓延、升级,发展成精神萎靡的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叶教授的这三个反问,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并且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启迪。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腾博格和路易斯·史渥林在《思维教学》中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生物知识是看起来容易,却是比较难理解的科学性知识,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解释问题”这样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它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及时的点拨、引导、启发,让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不断进步。让学生在“提出假设”和“实验探究”的讨论中不断闪现思维的火花,逐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达所观察到的生物事实;而对于自己暂时无法理解的,也能提出有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的问题或假设,并展开讨论,从而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四、关注学生的交流需要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契诃夫告诉我们:“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机会与同学、老师交流,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的这种需要,逐渐被老师、同学的各种言行打击而削弱,乃至变得“深藏不露”。因此,我们要关注那些处在自我孤立状态,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生物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基础,也是教师是否受到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通过组织小组实验、开展“你说我听”、“我写你读”、小型辩论等多种形式的相互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聆听、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分析别人的观点,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在合作交流和分享、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进而让这部分学生形成一种愿意合作、喜欢交流的心理,这样同学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进一步发展,学生则可以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真诚合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到了这个时候,你还需要担心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五、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奥运会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重在参与。”我认为,这句口号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是评价教学过程优劣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根据主体教育理论,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听、记、练、析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当一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时,我们应多关注他们,通过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板演、补充或点评同学的作答等手段,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能满足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慢慢地,就可以达到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处于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状态的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注意力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作为生物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这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不论是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还是课中的练习调整,甚至下课前的小结,都应该想方设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只有自始至终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有良好的收获。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体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领略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喜悦。
(特约编辑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