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网法与DTM法土方计算剖析及数字化测量发展方向

来源 :四川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通过对CASS方格网法和DTM法两种土方测量及计算方法的相关计算原理剖析,浅述其所适用的地形条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对现有新兴测量方式航拍加Global Mapper形式和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介绍,为数字化测量方向做分析展望.
其他文献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二次结构施工按照常规施工流程应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使其存在工期长、安全隐患较多、质量控制困难等诸多问题.而二次结构与主体结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质量、节约材料等,但由于该施工工艺属于新工艺,或将对主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故应在设计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以减少结构安全隐患.二次结构与主体结构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技术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可大力推广应用.
随着钢结构应用的推广,BIM技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BIM技术利用相关软件(如Revit)对相关构筑物建立一个多维立体信息模型,辅助工程管理人员对钢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重难点部位进行全过程辅助指导,相比传统二维图纸较大提高了施工进度.文章主要探讨在水电十局西昌川兴棚改项目中隔震钢梁安装施工中BIM的应用情况.
针对泥水盾构在济南黄河地区粉质黏土夹钙质结核地层掘进中刀具磨损更换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工程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过程,得出盾构刀具磨损的原因主要为刀具在不规则冲击作用下的不正常磨损以及钙质结核体造成的二次磨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指定了常压可更换刀具条件下盾构停机换刀的流程及要点,阐述了采用泥水循环形成掌子面处高质泥膜以及处理残留渣土的方法;提出了采用实时监测与泥浆补注的手段,以维持停机条件下掌子面处的泥膜质量,并对常压换刀的准备作业和刀具更换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随着工业化发展推广,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建筑施工中,目前抹灰作业已有采用机械施工代替传统人工施工的实例,文章就机械抹灰与人工抹灰的进行对比,并对机械抹灰的推广应用进行分析.
文章为了研究不同砾石含量下土石混合料的压实性质:密度、孔隙比和沉降量的变化,利用改装后的蠕变仪分别对砾石含量为0~100%,含量间隔为10%的土石混合料进行了静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孔隙比小于黏土和砾石的孔隙比,其干密度大于黏土和砾石的干密度;砾石含量为70%左右时,土石混合料压密前后的干密度均达最大值,孔隙比达最小值,最终沉降量达最小值;在砾石中孔隙完全由黏土体积填充时,砾石-黏土的二元混合物存在理论最小孔隙比,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土石混合料的孔隙比趋近于这一最小值;在法向压力400 kPa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施工质量,安全环保越来越重视.文章以车站出入口围护结构方案比选,引入锁扣钢管桩,在复杂地质和周边环境下合理组织施工,安全质量可控,过程中总结了CT锁扣处渗漏、止水,与车站主体围护结构接缝及障碍物的处理,锁扣钢管桩周转使用,可减低成本,值得推广.
文章介绍采用封闭式楼梯模板,来解决传统吊模楼梯模板所存在的缺陷,提高楼梯的混凝土施工质量.
文章依托乌苏市某水库大坝为工程背景,对其洪水调节、坝顶超高以及泄流能力进行复核,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大坝现状可承担200年一遇的洪水;其坝体超高满足要求;水库放水涵洞、泄洪涵洞以及溢洪道最大泄水能力均大于原设计流量,满足泄流要求,并最终确定该水库防洪标准复核安全等级为A级.
基准方中作为全国一流的大型综合建筑设计服务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在数字化转型上拥有一定的基础.由于疫情的影响及5 G和AI技术不断介入,系统构建公司的数字化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能力对业务进行升级和重构.文章主要就什么是设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探讨,以及对基准方中的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度进行相对准确的评估,同时针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设计企业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帮助大家提高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来建立企业的数字文化.并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进行的组织
超大尺寸异型玻璃幕墙安装普遍存在跨度较大、尺寸超长超宽,幕墙结构倾斜角度较大等问题,利用传统施工工艺定位、放线以及安装施工比较困难.采用3D扫描测量技术,将扫描数据结果逆向建模进行深化设计,将设计、加工、制作、安装融合成一个联动的信息化平台,消化了钢结构施工误差,将现场实际数据与幕墙表皮整体深化设计、整体加工控制、整体定位放线和整体施工,最终形成基于3D扫描数据为基础的BIM深度应用.该工艺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