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培养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gidtfdx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即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随着人类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提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古筝作为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对于学生美的感染,传承美的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古筝的审美教育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水平;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47-02
  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古筝,又名汉筝。古筝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陶冶了人们高尚的情操,也净化了人类的心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各种器乐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审美。乐器的旋律陶冶人的身心,和审美教育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古筝作为乐器教学的一种,自然承载了传递和培养美的任务。当下审美艺术备受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传授阅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是古筝教学中最主要的方面。
  一、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1.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水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著名雕塑家丹罗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所得出的艺术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知晓以何为美,在古筝藝术教育中,对于美的鉴赏可谓是一种入门课程。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就像儿童看不懂达·芬奇的抽象画一样,只有当他长大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后他才会感知。鉴赏能力的提高,必须欣赏者亲自参与直接感受,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感受到震撼的艺术魅力。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鉴赏,能够感知古筝美的韵律,理解其内在的情感和表达形式,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日后创作型学习尤为重要。
  2.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更是如此,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再创造性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用自己已有的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欣赏性的作品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很高,他对作品再创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艺术素质修养。
  二、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1.了解音乐相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古筝也不例外,尤其对于古筝的初学者而言,既要做到采用符合古筝的教学特点,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使其演奏水平逐步提高,并将审美教育贯串始终。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对于音乐的初学者来说,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弱,对于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还无法深入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建议采取先利用传统课堂式讲授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古筝相关音乐知识:一是向学生介绍古筝的外形和传说以及分类,二是讲授一些古筝相关名家作品。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授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筝被誉为“东方钢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教师从古筝起源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寓情于景,了解其发展历史。然后进一步介绍古筝的外形的来历,由此来增强学生对该种乐器的感知,在学习之前首先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古筝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曲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知识的介绍,进一步体验古筝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好弹奏和领会作品。
  2.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包含节奏的感知、和声、旋律、调试、音色等音乐语言构成的美感,现实生活中音乐现象美与丑的辨别认知,享受音乐的旋律,体会韵律中情感的表达。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古筝音乐审美感知力的关键。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学习古筝演奏技巧的过程中,不再是演奏技能的简单重复,而是心理上美的情感体验,头脑中音乐形象的再现和想象。演奏古筝的过程将不再是单纯枯燥的技能表现,而是一种美的传达。
  教授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地结合典型名家名作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感受不同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作用。若要表现情绪的强烈、激情,则力度加强;若要表现柔和、抒情的情绪,力度减弱。节奏明快的旋律象征气氛的欢快、热烈;节奏缓慢的旋律则象征了忧伤、抒情的气氛。要让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与古筝乐器融为一体,让聆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音乐的表现力,任何音乐的表现形式都不是单一的。同理,同一首乐曲,不同演奏者弹奏出来效果也不尽相同,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重要说的是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聆听,感受理解音乐。由此可见,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贯串于平时教学之中,其义自见。
  三、古筝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尊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了人的美感教育,丰富了人的情感生活,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养成了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研究表明,音乐教育有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使人的审美观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培养整个民族的艺术审美的升华,用它感受生命和世界,与素质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古筝艺术,因为是一门情感艺术,给艺术赋予了生命,使情感进一步升华。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艺术相互交融,使人对美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古筝优美的旋律给聆听者带去感受的美好,使演奏者情感得以释放。由此可见,古筝乐器的美感是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音乐的教育发展源远流长,贯串于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便富有了灵性。审美教育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贯串于审美教育,使其表达内在丰富情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作用,在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创造出更多婉转悠扬的曲目,传承发扬古筝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恺.浅谈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8):163.
  [2]张钰.探究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黄河之声,2016,(12):33.
其他文献
影响交通流变化的因素众多,为改进传统的船舶交通流预测精度不高,一种结合粗糙集和支持向量回归智能算法的交通流预测模型提出,通过ROSETTA软件进行属性约简预处理,筛选出影响交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与镇痛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54例、乙组54例、丙组46例、
从自卸散货船的发展历程及运营情况着手,研究了在当前船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自卸散货船的市场情况。通过扫描全球自卸散货船的运营市场格局,分析主要自卸散货船的船东状况,结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不同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建构有关平面图形
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临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根治性手术比较,具有侵袭性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
通过组织开展国家储备林划定,总结在划定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为国内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方法 42例采用钝针扣眼法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冠心病患者
2型糖尿病(T2DM)的并发症涉及全身多器官,其主要致残致死原因为心脑血管并发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T2DM互为危险因素,二者均存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大量临床研
借助Lyapunov函数稳定性理论和最优化理论研究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解的界,得到了它的界估计。通过计算机模拟,数值模拟验证了计算理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