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ianb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月农历逢五逢十,是苏村赶集的日子。到了这天,十里八村的小商贩们拉着货物纷纷赶来,一个挨一个地铺开了摊子,花花绿绿当街一摆,赶集的人便渐渐拥挤了起来,吆喝声、讨价声、欢笑声响起,一时间安静的村庄沸腾了起来,好不热闹。
  我正是在赶集的这天回到母亲的老家苏村的。这次回来,原本只是顺路给大姨家捎点东西,本是放下就走的,可正到了午饭时间,大姨便留我们吃了饭再走。准备午饭的当间儿,我坐在院子里听母亲和大姨聊天。
  “咱家老院的厢房都塌了。”母亲说。
  “是,土坯房子没人住了就会塌。”
  “我看这条胡同除了咱家老院,也就凤叶的房子旧了吧。”
  “嗯,都几十年了……对了,凤叶没了。”大姨突然说。
  “死了?什么时候的事?”母亲惊呼,我的心头也是一紧。
  “上个月……”大姨说着便叹了口气,“邻居给她送饭的时候发现的,估计前一天夜里人就没了。”
  “唉,凤叶这一辈子,真的是一天福都没享过……”
  凤叶和我的姥姥同岁,在一个巷子房前屋后住了几十年,是姥姥的“闺蜜”。大家都叫她凤叶,没人知道她姓什么。年轻的时候,凤叶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女人。白白的皮肤,高鼻梁,长长的睫毛带着卷儿挂在她的大眼睛上,深深的眼窝里嵌着一对微微发黄的眼珠。据说她的头发自小就不是纯黑的,像外国电影里的女人,为此,她得了个外号叫“阿尔巴尼亚洋妞”,她的丈夫也这么叫她。
  “阿尔巴尼亚洋妞”自出生就没了娘,后妈生的弟弟妹妹在她成家后便没有了来往,估摸着是嫌弃她日子过得穷吧,此后几十年也没见她家来过亲戚。凤叶的丈夫是个急脾气的粗人,对她常常是张口就骂。有时候丈夫下地回来,看到她偷偷煮汤面吃,就绕着门口的磨盘追着打她。她呢,只顾死死地护着手里的碗,一边跑一边还不忘了逮着机会嘬几口汤。
  凤叶是个性格温和、单纯善良的女人。在村里住了几十年,从没跟谁红过脸。谁家有什么缝缝补补洗衣做饭的活,她都会去帮忙。到了冬天,妇女们聚在土窑洞里纺棉花、纳鞋底,凤叶会一边纺棉花一边给大家讲故事,什么寡妇愁啊、小光棍找媳妇啊,十分逗趣。小孩子们都爱围着她听故事,讲得开心了她还会哼几句小曲子。
  听姥姥说,凤叶一共生过十二个孩子,前十个都死了。等到生下她现有的这个闺女,就四处打听养活的办法。听村里人说,她抱着刚生下的孩子从屋里往外走,碰到什么就磕头拜什么,好让孩子活下来。结果,她抱着这个闺女一出家门正好碰到了一条狗,就给这条狗磕了个头,闺女也起名叫狗妮儿。
  狗妮儿跟我的母亲差不多大,从小遗传了凤叶的相貌,长得很漂亮,性格也是十分的乖巧。小的时候,跟同龄的孩子们一起上山砍柴,狗妮儿永远是砍得最多的那一个,邻居们都拿她当榜样念叨自家孩子。等到上了学,狗妮儿也非常聪明,学习成绩总是班里的前三名。村里人都说有这么个好闺女,凤叶也算能熬出来了。谁知道上了初中,狗妮儿突然得了一场病(后来知道是黄疸型肝炎),病好之后性情大变,好吃懒做不说,脾气竟然还暴躁了起来,对着她娘也是骂来骂去的,不成个样子。
  凤叶生的最后一个孩子是个儿子,比狗妮儿大约小十岁,叫二狗。二狗从小不太爱说话,长得却是十分水灵,大眼睛双眼皮,黑黑的头发,圆圆的脸,特别像年画里跑出来的娃娃。二狗性格安静,学习很好,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县重点的高中生。
  那个时候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村里人们同情他家,二狗进城上学,邻居们就都给他一些钱。上学要带粮食,他爹就煮了红薯,用大布袋背上粮食,七十多里地,步行走到县城给他送去。二狗是凤叶家的命根子,也是最后的指望。但老天偏偏就不眷顾这个家,不等读完高一,二狗就突发头疾,天天喊头疼,再也不能上课了,没办法,只得退学回了家。从此也变得懒懒散散、无所事事,跟他的姐姐一样,再也没成气候。
  有这样的两个孩子,凤叶家的日子更难了。除了她男人种的那点地,家里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只能靠她想各种办法挣些零钱。那时候,乡里的供销社有一个收购站,夏天收簸箕虫(一种中药)。凤叶自己做了小灯笼,一到天黑就去又潮又脏的破房子里找这种虫子,回家用盐水煮了、晒干,拿到收购站能换点钱。每隔五天村里赶大集,她又到自行车摊上去给人们看车存车。两个小木板烫上一样的记号就是存车牌了,凭车牌取车。凤叶干得很认真,从没弄错过。这样一上午,能挣两块钱。等集市散去,她才买点烧饼拿回去给孩子们吃。
  关于凤叶的故事,我大多是从姥姥和母亲那里听来的。留在我脑海中真真切切的她的影子,是集市上她卖估衣的样子。那时候她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丈夫也早已去世。闺女嫁到外村,据说日子过得不好。儿子没娶到媳妇,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不见挣回钱来。她就这样独居在那个又破又黑的老屋里,生活全靠自己。到了春种秋收的时节,这个早已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还要扛着铁锹、锄头自己下地干活。此时的凤叶,唯一的收入只能依靠在集市上卖估衣了。
  在我的印象中,苏村的集市上什么都有。路边新鲜出炉的烧饼飘着阵阵香味,笼子里的鸡、鸭、大鹅扑动着翅膀,杂货门市把屋里吃的玩的都摆到了门口,还有花花绿绿的衣服挂在高高的架子上在空中飘舞着。老戏台的墙根下有剃头的人,往高凳子上那么一坐,太阳晒得暖暖的,边剃头还能边打个盹儿。炸油饼的大锅旁边支起个棚子,摆上几张长长的条桌、条凳,赶集累了的人们,来碗馄饨或是凉粉儿,边吃边拉家常。在这样的热闹景象中,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角落里这个卖旧衣服的老人。至今我都记得,她穿着浅蓝色的斜襟薄褂子,灰色的老式大裆裤,脚上踩着一双旧布鞋,银白的头发扎成了个松松垮垮的小发髻,脸依然透白透白的。她坐在地上,面前铺着一块老床单,上面铺展着要卖的旧衣服。我不能想象她一天能不能挣到钱,但那个画面就像定格了一样,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
  凤叶越来越老了,老到地里的活实在干不了了,井里的水也接不上来了。母亲曾经打算想想办法把凤叶送到乡里的敬老院去,可无奈她有儿有女,不符合政策规定。好在他的儿子终于从外边儿回来了,从此留在家里照顾凤叶。年近90的凤叶,终于可以悠闲地跟村里的妇女们晒着太阳唠家常了。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三四年,一天早晨,她的儿子突发急病,睡着睡着就去世了。等到凤叶去屋里叫儿子吃饭,才发现人早已经凉了。上天到底有多残忍?竟然一丝希望都不留给这个可怜的女人。经受了突然的丧子之痛,凤叶又再一次成了孤居老人。后来听说她的女儿在城里做保姆,花钱雇了同村的一个人每天给凤叶挑水、送饭。她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守着一个将要倒塌的破旧房屋度日。
  最后一次见到凤叶,是前年夏天,她跟邻居家几个带孩子的妇女坐在巷口晒太阳。我记得清清楚楚,她对着我笑,还记得我母亲的名字。那天阳光十分的明亮,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晒在她透白的脸上、晒在她穿着的浅蓝色短褂上。她的皮肤可真亮啊,完全没有老人斑,连皱纹都很少。她笑着,仿佛那些苦难的日子根本不存在一样。
  凤叶是在一个深秋去世的。她走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屋子里只有她一人,是后来给她送饭的邻居发现了,才匆忙通知了她的女儿。村里人说,凤叶的葬礼办得特别简单,她的女儿都没有披麻戴孝,只是雇了几个人抬着简陋的棺材草草葬掉了。
  這个善良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去世的时候正满96岁。活了96年,没有享受过一天舒适安逸的日子。母亲说凤叶是个活菩萨,来到世上就是受苦来了。她来给人们演示了人间的苦难,也教会了人们什么是善良,教会人们怎么样知足的生活……
  我们驱车离开苏村的时候,热热闹闹的集市还在继续,车子在人群中慢慢往外晃着,斑驳的日影中,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在角落里卖估衣的漂亮老人。
  后记
  关于凤叶的故事我从小就知道,由于亲眼见过的少,我只能以局外人的视角讲述她的一生。尽管如此,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仍几度写不下去,心情既沉重至极又纠结至极,简直是痛苦不堪。一个人怎么能够这么苦?怎么能够苦了这么长的一辈子?我边写边犹豫,不知是否该把她这么凄苦的一生讲给大家听。请原谅,我必须这么做。因为像凤叶这般命运的一个女人,随着她的死去,她所有存在过的痕迹便也彻底消失了。我不想让她这样消失,我想至少还能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苦命的女人曾经存在过,曾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
  (河北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会展设计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和熟练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要求学生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和运作工作的能力。要想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高职院校就要以科学教学为基础,进行会展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课后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实力,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会展设计的课程目标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总体职业素养为核心任务,以实际工作为适应方向,以工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但是,现如今的阅读教学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深挖,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常规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将眼光放到了群文阅读教学上,群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但是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一个比较粗浅的概念。对于语
期刊
信息化时代,虽然各种电子输入在汉字使用中逐渐占据“主角”一职,但汉字的书写不应被遗忘。“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功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是每一所高校都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现状调查  本研究对四川省12所高
期刊
歌颂祖国  金秋重阳寒露连,  风轻云淡天气爽。  神州大地喜来登,  各族人民笑声朗。  七十华诞大阅兵,  虎胆雄师无双孪。  巾帼英雄看女排,  英姿飒爽夺冠王。  两个“百年”看中国,  民族复兴皆仰望。  桂花  八月中秋风初寒,  摇曳金枝远芬芳。  菊恨输却三分香,  故让桂花先发放。  荷之情  暮秋露寒荷翠尽,  傲骨临风水中立。  蜻蜓恋之一生情,  依依不舍遠飞离。  贵阳,
期刊
诗意金子山  金子山  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雾深锁、云相连  峰峦叠嶂 壁立千仞  以1417米的英姿  伟岸成南粤高山群兄弟中的一员  金子山  一位婀娜妩媚的俏佳人  草木翠、花欲燃  高耸娟秀 风情万种  以15 000亩的胸怀  养育出连山壮瑶儿女的万丈豪情  佛说 外离相为禅 内不乱为定  避开人潮 斩断乱麻  悠游金子山  晨观日出 暮春赏花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心有桃源
期刊
无论你在何方 闻花草香  我也会 静静坚强  你的灵魂 何处游荡  是早已離去  还是 陪我身旁  一路回望  再美的风景  也没有了 你的欣赏  隔着玻璃窗  天上 大朵大朵的云  是不是 有你的身影  没有你的日子  无尽的彷徨  焦热的夏天  你 是不是和我  在看同一轮太阳  没有你的岁月  再炙热 抵不过意凉  抬头 一览无余  满眼云舒云卷  思绪 穿越到了过往  幻想 我们一起看着潮
期刊
七绝·月湖夜归  秋风吹皱月湖波,岸柳依依逗小荷。  对对鱼儿骚首去,空余夜鸟乱欢歌。  七绝·麓山秋晚  小径幽深向远方,一池碧水映残阳。  闲来无事耽秋色,半是开心半感伤。  七律·岁月匆匆  岁月匆匆入晚秋,晓园香径偶停留。  残红处处添新憾,落叶纷纷惹旧忧。  懊叹光阴如水逝,岂甘将梦付东流。  莫言前路多風雨,不建殊功誓不休。  五律·秋游大雁塔  高塔耸长空,凭栏觅燕鸿。  秋浓天际远
期刊
致敬祖国  凝望着 些许褶皱褪色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聆听着 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我穿越时光的隧道  热血 在心间澎湃  希望 在胸中燃烧  你是屹立东方的神奇国度  开辟了连接東西方的丝绸之路  你是照耀世界不落的太阳  贯穿着亚欧非大陆的一带一路  走过首都北京的长安街  我看见了 一条复兴之路  它见证着 中华民族的深沉梦想  来到天安门广场  我看见 鲜
期刊
费穆1948年导演的《小城之春》是中国诗意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小城之春》具有鲜明的诗意风格,即: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的淡雅、隽永的含蓄蕴藉之美。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电影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融入电影语言的创作中,即对苏轼词《蝶恋花·花褪残红》的借鉴、人物形象的象征性和暗喻性、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旨在将古典诗词鉴赏同现代电影艺术结合起来
期刊
七律·公祭  倭寇踏破国门北,  金陵屠戮万户劫。  黎庶卅万杜鹃血,  血海沉沉悲宇寰。  九州邃砺群科剑,  昆仑崛起舔刀头。  铁蹄踏沉奴四岛,  吴戈提颅向天阙。  丁酉年十月廿六  迎春歌  爆竹声声暖江树,三江九渠凝烟渚。  铁马冰河才入梦,恰时银龙穿青雾。  万家儿女罗装胜,九霄金鹰炫神州。  千门万户曈曈日,童孙候门绕桃符。  又阴织锦暖春日,红装素裹待不久。  除夕闌干不入睡,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