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外国地貌发育理论述评〈一〉

来源 :热带地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的首次出现(C.Naumann1858),至今已有130年.在此期间,各种有关地貌发育的基本理论交替更叠、相互吸收又相互排斥,其内容相当丰富,各派的发展颇为复杂.回顾这一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包括了五个高潮(其周期约25年),现选其主流简述如下,以作为进一步按系统详述的线索.
其他文献
鉴江三角洲位于粤西雷州半岛东北端,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它是由东部大沙坝和西部河海冲积平原构成的沙坝—三角洲平原系统。本文在野外地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石英砂电子显微镜扫描、粘土矿物分析、重矿物鉴定、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C~(14)年龄测定等实验工作,并综合研究区的气候、水文、土壤、历史考古等多方面资料,对鉴江三角洲发育的控制因素和动力过程、三角洲的沉积地貌特征、三角
期刊
南海县石碣"海蚀遗迹"并不是一个海蚀遗迹。全新世海侵最大时,广州附近的珠江谷地属溺谷湾(或河口湾)性质,1937年吴尚时发现的七星岗海蚀遗迹是此河口湾5—6千年前的海岸滨线位置,但海水进侵则达及广州以北地区。
期刊
珊瑚礁的发育受控于特定的海洋环境。从全球海平面变化角度考虑,珊瑚海的大堡礁和南海珊瑚礁可因全球气候变迁而划分出三个发育阶段。应重视增生性珊瑚礁生态系和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期刊
本文作者统计出广东省喀斯特区面积为14,000Km~2,半露出地区为15,000Km~2,共计可溶蚀岩面积29,000Km~2,占全省面积14.5%,地貌学家研究过的地区为6762.75Km~2,分散分布24个县中,包括13种复合地貌类型,并提出广东岩溶有七大特征。
期刊
本文简略介绍了碳—14年代测定法的原理、实验室中~(14)C样品的化学处理及测定过程,同时介绍了~(14)C数据在粤西鉴江三角洲形成的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利用碳同位素~(14)C测定年代的方法最早由美国人利贝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至四十年代后期正式应用于考古断代,此后不断推广应用。本系地貌研究室为适应科研和教学需要,也建立了~(14)C实验室。本文结合该实验室的测龄技术方法及部分~(14)C样品的测
期刊
这篇论文,讨论香港花岗岩区海岸地貌的成长,以及风化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位于亚热带潮湿区的香港,区内各类花岗岩,遭受深切风化,部分地区,风化层厚达60米多,成熟的风化层剖面,暴露四种风化物;由上而下有粘土质砂土和砂质粘土混合层,含有50%芯石的高岭质粉砂土层,芯石层,和略受风化的岩层,根据实地勘查,现存海岸地形的成长,有赖波浪剥露风化层,使海岸地貌和风化剖面拉上关系,风化剖面两表层被剥夺的地区,芯石
期刊
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海蚀平台)是已故的中山大学地貌学家吴尚时教授在1937年5月14日发现的,并在当年5月20日撰文《十公尺海蚀台地之发现》发表于《中山大学日报》上。该古海岸遗址的发现具有学术上、实践上、历史地理上和旅游等方面价值。同时还有学生实习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意义。作者测得该海蚀平台高度为高出平均海面约2.5—2.8米,其形成年代为距今约2500年左右。但目前对该平台的成因(属海蚀或河蚀)以
期刊
今年的5月14日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地貌学研究的奠基者吴尚时教授发现广州东南郊七星岗古海蚀遗迹五十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半个世纪以前,我国的地貌学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大学的讲坛多是言必称欧美,例皆举外国。吴尚时教授不盲目祟洋,不苟同当时流行的理论,努力在中华大地上开拓我国的地理学研究。他在考察七星岗时,发现在红色岩系构成的低丘坡麓有形态鲜明的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认为"足以确定海面
期刊
瓯江河口存在—最大混浊带.本文根据实测含沙量和水流资料计算了由于絮凝作用而引起的沉速的沿程变化并推导出沉速和悬移质沉积物搬运的关系式.由本文提出的关系,解释了由于沉速沿程增加,引起悬移质搬运能力降低而引起悬移质积聚,这是强混合河口中高含沙区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期刊
广州海珠区与广东地理学会举行"古海遗址"发现50周年纪念会在广州河南新滘区举行,由海珠区科技委员会、海珠区科协、海珠文联、广东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广东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等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会期一天,上午现场参观"古海遗址",下午进行学术讨论,诗书画雅集,中午会餐。济济一堂六十多人。羊城晚报记者发布简讯,情况热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