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科爾多瓦,已不复见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相生共处的景象,只有本地人和外国游客的区分
我在春天来到了科爾多瓦,踏上了古城前的罗马大桥。
科爾多瓦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是科爾多瓦省的首府。米色的大石桥下面,是西班牙第二大河瓜达爾基维爾河,对面在望的是著名的大清真寺,以及整体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科爾多瓦古城。
公元前一世纪时,朱利安?凯撒的坐骑也许踏上过这座大桥。那时,科爾多瓦是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的首都。
科爾多瓦人塞内加也可能踏过这桥。塞内加后来成为罗马帝国有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尼禄的老师。我曾看过一张中世纪哲学抄本的插图,身着蓝衣的他,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两侧簇拥。斯多葛学派认为,让欲望和情绪驾驭自己,无异于把自由和幸福拱手相让,让自己变了奴隶。
如果说西班牙的历史像春晚,大家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前半场的中心舞台绝对是科爾多瓦,而不是马德里或者巴塞罗那。
科爾多瓦是北非迦太基人建立的城市,后来罗马人占领了这里,几百年间,将之变成了罗马的后花园。716年,阿拉伯人和摩爾人联军重新占领科爾多瓦,从此科爾多瓦成为倭马亚王朝的行省之一。
和还处在黑暗中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相比,阿拉伯人绝对过着城里人的高品质生活。他们精通几何数学,会制皮具、玻璃,城里有居民区和商贸区,街道有下水道。这里宗教信仰自由,宽容开放。基督徒们可以继续礼拜基督,遭受迫害的犹太人也来到这里,以至于这时期许多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重要经典,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
756年,倭马亚王朝覆灭,一个幸存的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科爾多瓦,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使之成为欧洲穆斯林的中心。在拉赫曼父子三代的统治下,科爾多瓦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至今依然矗立,它就是身世复杂的大清真寺教堂,也是我们远道而来的原因。
大清真寺始建于785年,历200余年而完成。它不但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我们住在城里一个花园老宅改造的星级酒店,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大清真寺教堂淡黄石头的钟楼。出门是犹太区犬牙交错的小巷,像谁在这里摔了一地碎玻璃。在几乎每个巷口,都能看到大清真寺的一角。
清真寺的木门极厚,叫“宽恕之门”。进到庭院里,炎炎烈日瞬间转为沁人的阴凉,迎面是为朝圣者洗尘的喷泉,和大片橙园。有一种清香渗入肺腑,非花非果,是清真寺里所用木料的香味。
走进大殿的时候,眼睛要适应一下突如其来的阴暗,和眼前飞舞的光柱。石英、缟玛瑙、大理石和花岗岩建成的865根柱子,支撑着柱殿。两万多平方米的室内建筑面积,只有边角处很少几盏投向拱顶的射灯和走廊里吊着的大铜盘油灯,照明基本依靠天窗和墙壁上的高窗。西班牙南部的强烈阳光扑入室内,变成清澈温和的金色光纱,从拱顶跳跃漫射开来,形成一种高处轻盈下方阴暗肃静的氛围。
科爾多瓦的凋敝,始于1148年摩爾人的占领。阿莫哈德政权宣布,犹太人和基督徒如果不选择皈依伊斯兰教或迁走,那么财产和人身安全就不再受国家保护。
摩爾人对基督徒的迫害,让伊比里亚半岛上的基督教邻国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决定联合起来。1236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费爾南德三世收复了科爾多瓦。
于是,在清真寺的中心,重新建造了天主教堂。在这个天主堂里,可以看到西班牙一佛来芒式的弯拱、文艺复兴的穹顶和巴洛克式的祭坛弯拱。
不过,这时的科爾多瓦已经光芒黯淡。
虽然,费爾南德三世称自己是“三种宗教的国王”,支持三教共存,实际上,基督徒得到国家授权,可以占有摩爾人的府邸领地,可以把穆斯林劳力当农奴使用。基督徒们因为能不断得到新的土地,更倾向于从事畜牧业而非种植业。
到15世纪后半期,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决定要在全国统一宗教。穆斯林和犹太人有两条出路:皈依,或者离开。对于皈依了天主教的异教徒,伊莎贝拉女王依然怀疑其纯洁度,遂发起宗教审判,十几年内,数万人被判罪,成千的人被烧死,随后宗教审判的火又烧到新教徒身上。
科爾多瓦这个曾经是多民族聚集、多教杂处的商业重镇,终于被世代定居的“异族”们放弃。到18世纪,这里的人口从10世纪的50万人,凋零到了2万人。今天的科爾多瓦,已不复见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相生共处的景象,只有本地人和外国游客的区分,本地人也只说西班牙语。
我们进城的时候,找不到订的酒店。在停车场问了一对老夫妻,他们比划不清楚,干脆开车在前面带着我们走了很久。再问一小店老板,他生意也不做,引着我们过了几条街,找到一个警察,这警察总算会两句英文,表示后面一拐就到。
这醇厚的热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感慨,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懂英文的人真不多啊。后来发现,这个民族热情浑厚,看似开放可塑,其实是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今天的科爾多瓦老城是联合国世界遗产里面积最大的城区。小巷子里铺着赭石色的小格花岗岩,铺子里卖当地出产的雪利酒、橄榄油和皮具。餐馆里不但有西班牙特色的tapas,也有穆斯林风味的牛羊肉COUS COUS、炖牛尾和烤羊腿,小店里自己腌制的橄榄,味道一流。有一种泡菜是大橄榄去心,塞上小酸黄瓜,不同层次的酸、咸和嫩相叠,甘鲜绕口。一个地方的味觉体系,是能看出祖先的老底子的。
当晚,我们去看弗拉门戈舞。据说这里以前是某红衣主教府的天井,顶上盖起来,依墙搭出舞台,背后钉一条鲜红的女式围巾,就是一个小剧场。
先是胖胖的穿黑衣的歌者,唱坎爹,嗓音断金裂帛,“唉嘿呦”一声已落进古远的悲伤里。这是弗拉门戈表演小团队的灵魂。
然后是三个女舞者和一个男舞者的各种排列组合和各种律动。女舞者们七情上面,这七情是同一种悲怆的不同音阶。男舞者表情凝重,脚踏之声急促激越,全场死寂,竟似只有那一对腿脚是活物。
据在赫雷兹看过弗拉门戈表演的人说,这里的演出还嫌讨好游客了些,衣服过于鲜艳讲究,舞者也更油滑,不如赫雷兹的演出本色纯正。但对我来说,已品尝到了足够的悲苦。
关于弗拉门戈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之一,说它是受迫害的阿拉伯农民混在吉普赛人里流亡,创造出来的音乐。虽然流亡者们创造的音乐已经登堂入室,成为西班牙的文化品牌之一,但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却依然在欧洲各地流浪,2008年被意大利驱赶,2010年被法国驱赶,今年也被提上了挪威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科爾多瓦,就像身处历史的魔方里。种种情形,在不同时空里交错纠合,不断翻出一片片似曾相识的画面,使人在21世纪和11世纪并置时,陡然一惊。
我在春天来到了科爾多瓦,踏上了古城前的罗马大桥。
科爾多瓦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是科爾多瓦省的首府。米色的大石桥下面,是西班牙第二大河瓜达爾基维爾河,对面在望的是著名的大清真寺,以及整体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科爾多瓦古城。
公元前一世纪时,朱利安?凯撒的坐骑也许踏上过这座大桥。那时,科爾多瓦是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的首都。
科爾多瓦人塞内加也可能踏过这桥。塞内加后来成为罗马帝国有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尼禄的老师。我曾看过一张中世纪哲学抄本的插图,身着蓝衣的他,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两侧簇拥。斯多葛学派认为,让欲望和情绪驾驭自己,无异于把自由和幸福拱手相让,让自己变了奴隶。
如果说西班牙的历史像春晚,大家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么前半场的中心舞台绝对是科爾多瓦,而不是马德里或者巴塞罗那。
科爾多瓦是北非迦太基人建立的城市,后来罗马人占领了这里,几百年间,将之变成了罗马的后花园。716年,阿拉伯人和摩爾人联军重新占领科爾多瓦,从此科爾多瓦成为倭马亚王朝的行省之一。
和还处在黑暗中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相比,阿拉伯人绝对过着城里人的高品质生活。他们精通几何数学,会制皮具、玻璃,城里有居民区和商贸区,街道有下水道。这里宗教信仰自由,宽容开放。基督徒们可以继续礼拜基督,遭受迫害的犹太人也来到这里,以至于这时期许多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重要经典,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
756年,倭马亚王朝覆灭,一个幸存的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科爾多瓦,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使之成为欧洲穆斯林的中心。在拉赫曼父子三代的统治下,科爾多瓦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至今依然矗立,它就是身世复杂的大清真寺教堂,也是我们远道而来的原因。
大清真寺始建于785年,历200余年而完成。它不但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我们住在城里一个花园老宅改造的星级酒店,透过窗户就能看到大清真寺教堂淡黄石头的钟楼。出门是犹太区犬牙交错的小巷,像谁在这里摔了一地碎玻璃。在几乎每个巷口,都能看到大清真寺的一角。
清真寺的木门极厚,叫“宽恕之门”。进到庭院里,炎炎烈日瞬间转为沁人的阴凉,迎面是为朝圣者洗尘的喷泉,和大片橙园。有一种清香渗入肺腑,非花非果,是清真寺里所用木料的香味。
走进大殿的时候,眼睛要适应一下突如其来的阴暗,和眼前飞舞的光柱。石英、缟玛瑙、大理石和花岗岩建成的865根柱子,支撑着柱殿。两万多平方米的室内建筑面积,只有边角处很少几盏投向拱顶的射灯和走廊里吊着的大铜盘油灯,照明基本依靠天窗和墙壁上的高窗。西班牙南部的强烈阳光扑入室内,变成清澈温和的金色光纱,从拱顶跳跃漫射开来,形成一种高处轻盈下方阴暗肃静的氛围。
科爾多瓦的凋敝,始于1148年摩爾人的占领。阿莫哈德政权宣布,犹太人和基督徒如果不选择皈依伊斯兰教或迁走,那么财产和人身安全就不再受国家保护。
摩爾人对基督徒的迫害,让伊比里亚半岛上的基督教邻国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决定联合起来。1236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费爾南德三世收复了科爾多瓦。
于是,在清真寺的中心,重新建造了天主教堂。在这个天主堂里,可以看到西班牙一佛来芒式的弯拱、文艺复兴的穹顶和巴洛克式的祭坛弯拱。
不过,这时的科爾多瓦已经光芒黯淡。
虽然,费爾南德三世称自己是“三种宗教的国王”,支持三教共存,实际上,基督徒得到国家授权,可以占有摩爾人的府邸领地,可以把穆斯林劳力当农奴使用。基督徒们因为能不断得到新的土地,更倾向于从事畜牧业而非种植业。
到15世纪后半期,笃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决定要在全国统一宗教。穆斯林和犹太人有两条出路:皈依,或者离开。对于皈依了天主教的异教徒,伊莎贝拉女王依然怀疑其纯洁度,遂发起宗教审判,十几年内,数万人被判罪,成千的人被烧死,随后宗教审判的火又烧到新教徒身上。
科爾多瓦这个曾经是多民族聚集、多教杂处的商业重镇,终于被世代定居的“异族”们放弃。到18世纪,这里的人口从10世纪的50万人,凋零到了2万人。今天的科爾多瓦,已不复见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相生共处的景象,只有本地人和外国游客的区分,本地人也只说西班牙语。
我们进城的时候,找不到订的酒店。在停车场问了一对老夫妻,他们比划不清楚,干脆开车在前面带着我们走了很久。再问一小店老板,他生意也不做,引着我们过了几条街,找到一个警察,这警察总算会两句英文,表示后面一拐就到。
这醇厚的热情让人感动。也让人感慨,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懂英文的人真不多啊。后来发现,这个民族热情浑厚,看似开放可塑,其实是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今天的科爾多瓦老城是联合国世界遗产里面积最大的城区。小巷子里铺着赭石色的小格花岗岩,铺子里卖当地出产的雪利酒、橄榄油和皮具。餐馆里不但有西班牙特色的tapas,也有穆斯林风味的牛羊肉COUS COUS、炖牛尾和烤羊腿,小店里自己腌制的橄榄,味道一流。有一种泡菜是大橄榄去心,塞上小酸黄瓜,不同层次的酸、咸和嫩相叠,甘鲜绕口。一个地方的味觉体系,是能看出祖先的老底子的。
当晚,我们去看弗拉门戈舞。据说这里以前是某红衣主教府的天井,顶上盖起来,依墙搭出舞台,背后钉一条鲜红的女式围巾,就是一个小剧场。
先是胖胖的穿黑衣的歌者,唱坎爹,嗓音断金裂帛,“唉嘿呦”一声已落进古远的悲伤里。这是弗拉门戈表演小团队的灵魂。
然后是三个女舞者和一个男舞者的各种排列组合和各种律动。女舞者们七情上面,这七情是同一种悲怆的不同音阶。男舞者表情凝重,脚踏之声急促激越,全场死寂,竟似只有那一对腿脚是活物。
据在赫雷兹看过弗拉门戈表演的人说,这里的演出还嫌讨好游客了些,衣服过于鲜艳讲究,舞者也更油滑,不如赫雷兹的演出本色纯正。但对我来说,已品尝到了足够的悲苦。
关于弗拉门戈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之一,说它是受迫害的阿拉伯农民混在吉普赛人里流亡,创造出来的音乐。虽然流亡者们创造的音乐已经登堂入室,成为西班牙的文化品牌之一,但吉普赛人的大篷车却依然在欧洲各地流浪,2008年被意大利驱赶,2010年被法国驱赶,今年也被提上了挪威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科爾多瓦,就像身处历史的魔方里。种种情形,在不同时空里交错纠合,不断翻出一片片似曾相识的画面,使人在21世纪和11世纪并置时,陡然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