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科协不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实施“十项实事工程”,奋力推动科协事业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奋发有为 服务能力 职能转移 海外合作
中国科协在八大代表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总结会上提出四个“奋发有为”,即要在科技工作主战场上奋发有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奋发有为、在科技思想库建设上奋发有为、在当好科普主力军上奋发有为。科协组织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中奋发有为、多作贡献。江苏科协持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实施“十项实事工程”,奋力推动科协事业实现新突破。
一、 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
(一)深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工程
抢抓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机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不断加大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计划实施力度。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持续做好两轮提升计划项目成果的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力争项目快见成效、快出成果。2014年10月已申报通过的项目平台按照已建立的合同契约,组织专家团队围绕科技创新项目,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促进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以420家服务平台为基础,深入实施专利推送,力争实现专利推送工作市县全覆盖。
(二)全面推进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
跟踪落实省委、省政府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为2015年全面推进积累经验。如综合示范学会实现承接职能的全面覆盖;国家级学会已承接的政府职能在省级学会层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它学会实现已承接职能的常态化和规范化;鼓励引导学会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争;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快组建省工程师学会,引导有条件的市县成立工程师学会,为学会承接职能提供组织保证。
(三)精心组织系列高端学术活动
举全省科协系统之力,全力办好江苏“青年科学家”年会、省“自然科学学术月”等活动,做好青年科学家执委、综合示范学会、提升计划项目成果等三大展示。紧紧围绕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政产学研结合的高端学术沙龙和论坛活动。完善省市县服务发展科学决策建议体系,开展科技工作者建议和软课题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四)深入实施学会创新发展工程
始终坚持依法办会,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自身建设,积极吸纳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等进入理事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组织机制。健全完善学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与承接职能相适应的专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监事会。推进秘书长专职化建设,力争综合示范学会专职人员比例达到会员数的1~5‰。引导学会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外高端专家、中高级人才和学生会员,确保全年新增会员3~10%。不断提高会员会费收缴率,鼓励企业家会员进行捐赠,建立学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符合自身优势的中介服务,增强学会自我发展能力。
二、 提升科普惠民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深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江苏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市县科技场馆建设。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社区、农村、学校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员(简称“站栏员”)建设水平。
(二)深入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确保全年新增科普志愿者20万人。充分发挥学会组织人才优势,扎实开展“三百行动”,持续推进百名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进百校、百个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进百县、百个科技志愿者团队进百村(社区),并建立务求实效的服务机制。深入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确保苏南、苏中、苏北建有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科普网络(简称“站、校、网”),使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协会、科普员(简称“组、会、员”)的社区覆盖率分别达90%、80%和70%。
(三)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
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科学梦想谷”运行水平,提高网站点击率,确保年内注册人数超100万,常年在线30万以上。建好、用好江苏公众科技网微博、微信平台,提升网络科普公众参与度。推进信息化媒介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扩大基层信息科普覆盖面。积极发展手机终端等移动科普新媒体,大力拓展手机报等信息科普新渠道,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四)深入推进科普资源整合工程
鼓励支持学会、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特色园区等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进《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江苏科普影视等平台共享。高度重视报刊发行与影视合作,整体联动共同放大江苏科普的受众覆盖面。充分发挥科普产业的联盟作用,鼓励引导20家科普研发基地多出优秀产品和作品,打造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普品牌。
三、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招引海内外科技人才
(一)切实加强“海智”基地建设
大力提升“海智”基地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水平,确保每个省级“海智”基地有组织机构、载体平台、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充分依托中国(江苏)国际人才技术资源转移网和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使用便捷性、资源可靠性、内容丰富性,着力提升网上招才引智实效。
(二)大力拓展海内外科技合作
提升完善20家海外科技人才服务站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与EBN的合作,力争实现科技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切实加强港澳台地区科技交流合作。以苏台两地农技协合作为平台,每年组织“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扩大两地的科技互动交流。
(三)持续放大“海智”洽谈会品牌
认真总结提升“海智”洽谈会办会经验,继续在市县举办“海智”洽谈活动。用好北美、欧洲、香港、台湾等海外合作平台,确保全年引进“双创”型人才(团队)100人以上,集聚新兴产业项目50个以上。
四、提升科技工作者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成才
(一)拓展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业已建立的420个服务平台作用,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落实省市县三级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家标准,大力推进市县“建家交友”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人才维护权益、反映诉求、提供服务。
(二)拓展活动载体
以会员日活动为平台,充分展示学会会员创新成果,提升科协及各级学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开展“企会协作”、金桥工程等传统品牌活动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在线”、“科学家沙龙”、“科学养生堂”等活动品牌。广泛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形成高质量、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技工作者建议》。
(三)拓展宣传表彰方式
在各级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人物、科技成果、先进事迹,加大对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策划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提升科协自身能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以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着力夯实基层科协发展基础。以市场化理念、信息化手段、社会化机制,不断创新科协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服务科技创新、项目评价、技术鉴定、人才职称评定、技术人才培训等新路径。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园科协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大力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全力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二)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类社会组织,加快建立与转型升级需求、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创造条件在综合示范学会全面建立党支部,力争党组织在省级学会全面覆盖。建立学会党组织日常管理机制,坚持党建工作与学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评,推进学会党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
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基地、规模农业园区等为主体,广泛建立农技协组织。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省辖市及涉农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全覆盖,在乡镇普遍建立农技协组织,每镇建有4-5家各类专业农技协。
[关键词]奋发有为 服务能力 职能转移 海外合作
中国科协在八大代表服务创新试点工作总结会上提出四个“奋发有为”,即要在科技工作主战场上奋发有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奋发有为、在科技思想库建设上奋发有为、在当好科普主力军上奋发有为。科协组织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中奋发有为、多作贡献。江苏科协持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实施“十项实事工程”,奋力推动科协事业实现新突破。
一、 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
(一)深入实施学会能力提升工程
抢抓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机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不断加大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计划实施力度。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持续做好两轮提升计划项目成果的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力争项目快见成效、快出成果。2014年10月已申报通过的项目平台按照已建立的合同契约,组织专家团队围绕科技创新项目,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促进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以420家服务平台为基础,深入实施专利推送,力争实现专利推送工作市县全覆盖。
(二)全面推进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
跟踪落实省委、省政府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为2015年全面推进积累经验。如综合示范学会实现承接职能的全面覆盖;国家级学会已承接的政府职能在省级学会层面实现全面突破;其它学会实现已承接职能的常态化和规范化;鼓励引导学会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争;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快组建省工程师学会,引导有条件的市县成立工程师学会,为学会承接职能提供组织保证。
(三)精心组织系列高端学术活动
举全省科协系统之力,全力办好江苏“青年科学家”年会、省“自然科学学术月”等活动,做好青年科学家执委、综合示范学会、提升计划项目成果等三大展示。紧紧围绕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政产学研结合的高端学术沙龙和论坛活动。完善省市县服务发展科学决策建议体系,开展科技工作者建议和软课题研究,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四)深入实施学会创新发展工程
始终坚持依法办会,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自身建设,积极吸纳科技型企业、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等进入理事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组织机制。健全完善学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与承接职能相适应的专家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监事会。推进秘书长专职化建设,力争综合示范学会专职人员比例达到会员数的1~5‰。引导学会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外高端专家、中高级人才和学生会员,确保全年新增会员3~10%。不断提高会员会费收缴率,鼓励企业家会员进行捐赠,建立学会发展基金,加快发展符合自身优势的中介服务,增强学会自我发展能力。
二、 提升科普惠民能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深入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江苏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市县科技场馆建设。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社区、农村、学校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员(简称“站栏员”)建设水平。
(二)深入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确保全年新增科普志愿者20万人。充分发挥学会组织人才优势,扎实开展“三百行动”,持续推进百名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进百校、百个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进百县、百个科技志愿者团队进百村(社区),并建立务求实效的服务机制。深入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确保苏南、苏中、苏北建有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科普网络(简称“站、校、网”),使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协会、科普员(简称“组、会、员”)的社区覆盖率分别达90%、80%和70%。
(三)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
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科学梦想谷”运行水平,提高网站点击率,确保年内注册人数超100万,常年在线30万以上。建好、用好江苏公众科技网微博、微信平台,提升网络科普公众参与度。推进信息化媒介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扩大基层信息科普覆盖面。积极发展手机终端等移动科普新媒体,大力拓展手机报等信息科普新渠道,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四)深入推进科普资源整合工程
鼓励支持学会、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特色园区等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进《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江苏科普影视等平台共享。高度重视报刊发行与影视合作,整体联动共同放大江苏科普的受众覆盖面。充分发挥科普产业的联盟作用,鼓励引导20家科普研发基地多出优秀产品和作品,打造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科普品牌。
三、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招引海内外科技人才
(一)切实加强“海智”基地建设
大力提升“海智”基地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水平,确保每个省级“海智”基地有组织机构、载体平台、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充分依托中国(江苏)国际人才技术资源转移网和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使用便捷性、资源可靠性、内容丰富性,着力提升网上招才引智实效。
(二)大力拓展海内外科技合作
提升完善20家海外科技人才服务站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与EBN的合作,力争实现科技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切实加强港澳台地区科技交流合作。以苏台两地农技协合作为平台,每年组织“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扩大两地的科技互动交流。
(三)持续放大“海智”洽谈会品牌
认真总结提升“海智”洽谈会办会经验,继续在市县举办“海智”洽谈活动。用好北美、欧洲、香港、台湾等海外合作平台,确保全年引进“双创”型人才(团队)100人以上,集聚新兴产业项目50个以上。
四、提升科技工作者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成才
(一)拓展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业已建立的420个服务平台作用,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落实省市县三级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家标准,大力推进市县“建家交友”平台建设,努力为科技人才维护权益、反映诉求、提供服务。
(二)拓展活动载体
以会员日活动为平台,充分展示学会会员创新成果,提升科协及各级学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开展“企会协作”、金桥工程等传统品牌活动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在线”、“科学家沙龙”、“科学养生堂”等活动品牌。广泛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形成高质量、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技工作者建议》。
(三)拓展宣传表彰方式
在各级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人物、科技成果、先进事迹,加大对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策划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五、提升科协自身能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以县级科协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着力夯实基层科协发展基础。以市场化理念、信息化手段、社会化机制,不断创新科协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服务科技创新、项目评价、技术鉴定、人才职称评定、技术人才培训等新路径。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园科协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大力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全力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二)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类社会组织,加快建立与转型升级需求、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创造条件在综合示范学会全面建立党支部,力争党组织在省级学会全面覆盖。建立学会党组织日常管理机制,坚持党建工作与学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评,推进学会党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
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基地、规模农业园区等为主体,广泛建立农技协组织。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省辖市及涉农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全覆盖,在乡镇普遍建立农技协组织,每镇建有4-5家各类专业农技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