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具备反思意识。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但不在故事里打转;认识人物,但不在描写中纠结;梳理主题,但不在表象里徘徊。教师要教会学生既会看“热闹”又会看“门道”,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7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文本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篇童话,学生阅读兴趣很浓。学习结束时,学生对故事情节记得一清二楚,对故事所反映的主题却是模糊不清,这是他们“看热闹”的结果。从“看热闹”到“看门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正视的教学课题。
  一、理清情节,不可在故事里打转
  《“没头脑”和“不高兴”》故事情节带有夸张的神话色彩,学生阅读的兴趣很高。教师课堂引导时,要让学生多思考故事背后的东西。不然,学生一味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就会迷失学习方向。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根据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让学生介绍每一个部分的内容;最后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阐述童话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讲述每一部分大意时,由于总结复述能力较差,很多都出现了丢三落四的现象。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纠正学生的偏差上。最后涉及写作线索和阐述道理时,学生大多用一句话带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事情发展的顺序,阐述的道理是从小要培养良好习惯。
  从整个教学引导过程看,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基本的答案要素,但并不代表他们对其中的“门道”有了深刻体悟。由于学生对故事内容能够轻松掌握,教师不妨在故事哲理、写作线索等环节中多设计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多重讨论,或者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演绎,让学生从剧情直观展示中自然感知文本主题要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体系。
  二、认识人物,不可在描写中纠结
  《“没头脑”和“不高兴”》主要人物有两个,从“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名字中可以对人物形象有一些了解和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典型描写有一定的认知兴趣,如绰号的来历、“没头脑”爬楼梯、“不高兴”饰演“打不死”的老虎等典型描写,都紧紧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但这些描写与人物性格之间如何实现匹配,从热闹的现象中如何探索人物的思想属性,需要教师给出一定的引导。
  在进行描写欣赏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人物典型描写,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探知描写的特点、作用,然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纠正和评价。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展开了学习活动。有学生找出了经典描写语段:“锣声锵锵锵敲个不停,武松、老虎打个不停,你来我往,一连打了两三个钟头。武松累得呼呼直喘气,老虎还是精神十足。”这段话是典型的动作描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高兴”来了牛脾气,把“武松打虎”变成了“虎打武松”。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典型描写展开了细致分析,能够体味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但对于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些性格特征却缺少认知。“没头脑”和“不高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丢三落四是“没头脑”的思想性格本质吗?特立独行是“不高兴”的生存秉性吗?显然不是。如果教师能够继续追问一句:“典型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一定会展开引申联想,自然向故事主题靠拢。“看热闹”之后,就是“看门道”了。
  三、梳理主题,不可在表象中徘徊
  《“没头脑”和“不高兴”》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即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学生大多能够说出这个主题要义,但未必真的能内化到思想中,更不会对照自己展开自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活动,让学生形成真切的体会认知。
  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训练: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上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设计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说,如果“没头脑”当上演员,肯定会被打死,因为他会忘记倒向哪个方向了;要是“不高兴”当上了建筑设计师,会把自己封进没有门窗的建筑里。还有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做“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样的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学生的训练体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童话主题有了一些认知,但没有深入联系自身的不良习惯展开反省,其认知是比较肤浅的。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照故事进行反思,谈谈如何纠偏,从而真正提升学习实效性。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情节很热闹,人物塑造也很成功,学生阅读学习后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但这是标准的“看热闹”。要让学生能够看出“门道”,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多重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改进,情节设计技巧要学,经典描写技法也要学,主题内质思想更要学,而不是停留在“看看热闹”的层面上。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选编该篇课文的初衷,与课文构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课后习题,迅速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渐进的朗读训练,展开多样的字词教学,创设有趣的说写环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课后习题“大有作为”。  [关键词]课后习题;字词教学;说写环境;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高度,就必须要对教材有精准的定位和个性化的解读;要有科学恰当的切入,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扎实而充分的教学活动;要有适度的拓展,就必须拓宽语文的视野,从课堂走向广阔的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取;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63-02  区域刚刚进行了一场青年教师的教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
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了发展。因此,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换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师生对话,使学生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教学的碰撞中身心得到发展。要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所斩获,必须要遵守童真、童趣的年龄特征,通过改善外在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沟通,增进课堂交流,满足学生的认识发展需求
[摘 要]《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苏派的于永正,浙派的王崧舟和京派的窦桂梅都曾执教过。笔者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试着对同课异构的课例进行比照,试图找出不同名师派别之间相通或传承之处,以给予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育理念的追求一点启示。  [关键词]真语文;同课异构;眷注生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80-
[摘 要]“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快乐;浸染;成长;识字教学;随文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摘 要]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写什么”,又要训练“怎么写”。教师要依据目标,遵循规律,基于文本、学情和练习,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文本;学情;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2-0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广大教师已形成共识:阅读课既要关注
[摘 要]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巧妙地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以小学二年级语文《葡萄沟》一课为例,首先,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描述,场景呈现出课堂的不足之况;然后,在且教且思中,诊断与分析课堂的尴尬之扰;最后,在感悟与收获中,提出了有效教学之策。  [关键词]语文课堂;且教且思;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探讨作文教学绕不开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属于课程内容问题,怎么教属于教学方法问题。要素作文教学实验重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不断总结适合于学生运用的写作知识、方法,精选出小学作文最常用的五类写作知识,二十多种作文方法,以及五种写作技能,并形成序列,然后融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解决了作文教学“教什么”这一最核心的问题,破解了困扰我国语文教育界多年来的难题。  [关键词]要素
[摘 要]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快乐写话最重要。由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探讨低年级作文教学策略:一、兴趣引路,奠定基础,让孩子们想写、乐写;二、由扶到放,循序渐进,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材,引导他们布局谋篇,提醒他们遣词用句;三、展现个性,与众不同,让文字拥有鲜活的生命。  [关键词]兴趣;引领;个性;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