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观主义与科学传播研究的新进路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新客观主义及其社会性知识观这一新的科学观为切入点,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科学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认识过程,重构面向异质性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将科学传播的内容看作可认识与可运用的社会性的知识,从社会认识论和社会性知识的维度剖析客观性内涵与生成机制,进而在新客观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科学传播的中层模型研究、科学传播的反观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元策略研究,使科学传播的理论得以建立在可能融贯社会价值与认知价值、兼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广义客观性之上。
其他文献
中英两国格律诗的韵律在语音维度能够呈现出一种共通的特性,这一特性可使用语言学当中的“标出项”概念加以扩展来进行说明。将这种特性延伸至中国新诗“非格律韵律”的探索
193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企图控制文学生产,以“合法”的形式建立起对作家的专制控制,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审查范围。国民党的审查制度,是正式审查的一个例子,是出版前审查和
科学技术在社会运行中会产生各种社会后果,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分析,使得科学技术应用中我们要倾心关注其奖惩均衡的价值。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可能会促进科学活动向前发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久而恒定的支撑力量和前进动力的必然结果;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深层基因的精准剖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
非衍生内容之争由来已久,但是争论双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亚当斯等人并没有给出有效的反驳;福多错误地解释了对立关系,把对立关系解释为因果关系;同构理论只能保证X和
从后结构主义与诠释学的交融中探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哲学诠释学新学派的社会科学观,不仅是诠释学哲学化所导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表现,也是哲学后现代转向或哲学后现代主
敖德嘉在他的《关于技术的思考》中,提出了"人的存在"之谜的主题。他以一个三段论式的人与技术关系来阐述人的生存问题。他认为,在创始期,人在技术中展开自己属"人"的东西,将人创
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爱丁堡学派",以其"强纲领"等论断被奉为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研究的鼻祖之一。时至今日,"爱丁堡学派"是否风光依旧?它是否还是当初人们所
1925年,湖南出现了极大的旱灾。面对这次灾荒,在政府有意识地主导和提倡下,湖南各地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祈雨运动。这场运动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稳定了地方政局,可以说
南京国民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着手解决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即通过设立蒙藏委员会,主动派人与西藏地方当局沟通,优抚九世班禅,竭尽全力协调和化解达赖与班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