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侧写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gkamp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士大夫谈论起“诗人”,也不仅是在说“写诗的人”,而是在讨论一种特殊的身份与人格。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陆游自画像,常让我想起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也让我想起蒋先生本人。杜甫,陆游,蒋兆和,一律是骨骼清奇、忧愤深广的样子,代表了一种最典型、最深入人心的“诗人”形象——如果说“诗”是“穷而后工”的话,那么“诗人”就应当是“穷而后帅”了,越穷愁越有“范儿”(李白那样的就不是“诗人”,是“诗仙”)。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杜甫诗中不乏对自身形象的精彩刻画,比如“乾坤一腐儒”、“艰难苦恨繁霜鬓”,但是他却从来没像陆游那样,清醒地把自己界定为“诗人”。翻遍杜甫的诗集,居然只出现了一次“诗人”,即《留花门》:“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这是“诗人”一词最原始、最质朴的用法,意思是“《诗经》中的作者”,因为《诗经·小雅·六月》有“薄伐玁狁”之句,这里是用典。翻翻《昭明文选》,也全是这种用法,比如王粲《从军诗》:“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诗经·魏风·硕鼠》有“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之句,所以这里的“诗人”也是指“《诗经》中的作者”。
  从中唐开始,“诗人固穷”的观念才真正萌生,“诗人”之名才带上一层意味深长的牢骚,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盘桓下僚的寒士。孟郊最先喊出了寒号鸟一般的苦吟:《送淡公》:“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哭刘言史》:“诗人业孤峭,饿死良已多。”《吊卢殷》:“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白居易更善于总结,其《读邓鲂诗》说:“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这就大大扩张了“穷愁派”诗人的阵容。此后直到晚唐五代,大大小小的诗人都在嘟囔着“诗人固穷”的调调,而且越写越偏激,越说越有理。
  到了北宋,“寒士”们摇身一变,成为科举考试中的新宠、士大夫政治中的新贵。“寒号鸟”们也噤声了很长时间。从宋太祖到宋仁宗,这几朝诗歌中都极少看到“诗人固穷”的论调。等到神宗朝变法一起,倒霉的人又剧增起来,诗人们重新尝到了“窮饿”的滋味。表面上把孟郊诗讥作“寒虫号”的苏东坡(《读孟郊诗二首》),背地里也颇嚎了几嗓子孟郊式的苦吟。这么多穷愁之音,我们就不难理解陆游会在“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自画像的题头写上“诗人”二字了——“诗人固穷”,既是中唐以来的传统观念,也是陆游个人的人生感悟。
  其实,当“诗人固穷”的观念在中唐悄然而兴的时候,“诗人高贵”的观念早已埋藏在很多诗人的精神深处。“诗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往往因为与隐士气节有关,所以“诗人”常和“酒客”、“居士”、“禅客”形成对偶关系。比如之前所举“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诗人识何谢,居士别宗雷”,再比如韦应物《花径》:“朝与诗人赏,夜携禅客入。”韩翃《题慈仁寺竹院》:“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这种对隐士的崇拜,在中唐之前多是一种空想,或是伪饰,很少有人真能耐住寂寞,更多人是贴着隐士的标签去追逐俗世中的功名。而到中唐,尤其到德宗、宪宗二朝,隐士理想真的能在人生中落实,就是白居易所谓“中隐”,或是后来晚唐人津津乐道的“吏隐”。反映在诗歌中,它有一个更美的名号,叫做“闲适”。
  李杜王孟也写闲适诗,但他们的诗,背后都是空想;无论信奉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他们的“闲适”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来拆。只有到了白居易,“闲适”才真正扎根于人生:它不是对某种思想资源的崇拜与追求,而是现实中的随机应变,是一种肤浅但玲珑的智慧。
  综上所述,“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他们不再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成大观,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编辑:彭宇)
其他文献
精于手艺的人,不用规矩就可以画圆和直线,那是因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经化合为一,可以专心致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記右脚的存在,鞋子穿起来就舒适了;忘记腰的存在,皮带束上也舒服了。  心志不变,便不会受外物的影响,所在之处则无不安适。  (北方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老子的智慧》一书)
“偏见是无知的产物”。如果说缺少对一国文化的理解尚属格局不高和能力不足,那么刻意歧视和公然侮辱一国文化和一国人民则直接彰显狭隘的心胸和分裂的嘴脸。回顾杜嘉班纳辱华事件的始末就会发现,一边是“DGLovesChina”的时装作秀,一边是“无知肮脏”的破口大骂,堪称将180度转弯的“精分”态度集于一身。这正应了网友的评价“你不爱中国,你爱钱”。企业市场逐利无可非议,但倘若赚了中国的钱,还想侮辱中国的人
上榜理由:★★★★  当第一缕晨雾升起时,我便知道,该起程了。  村头的那棵古树已有百年历史,枝叶上还凝着未干的雾水。空中弥漫着星星点点的尘雾,朦胧了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也模糊了那只哼着小调,缓缓而来的渡船。  我踏过石桥,桥面像是结了霜般冰冷刺骨,寒意透过草鞋,窜上脊背。迎面走过一位女子,眉眼弯弯,面容清秀温婉。我心叹可惜,此去经年,怕是再没机会见一面了。  昨夜我枕着手臂,在屋顶上思索了一整
如果我们能将全世界缩小为100个人的村庄,情况会变得如何呢?  57个亚洲人,21个欧洲人,14个南北美洲人,8个非洲人;有52个人是女性,48个人是男性;有30个人是白种人,70个人是有色人种;有70个非基督教徒,另外30个是基督教徒;有89个异性恋,有11个同性恋;80人住房条件不好;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对,只有1人)拥有大学文凭。  
老木匠做了一辈子手艺活,毫不夸张地说,方圆几里的农户家里几乎都有一两件出自老木匠之手的用具。老木匠的手艺非常好,无论是大件的诸如壁柜、屏风,还是小件的供人欣赏把玩的工艺品,他都能做得异常精美,人们用了几十年后,看起来依然结实、美观。所以提起老木匠,人们都会竖起一个大拇指。  可是,老木匠最近却遭受到了很多非议。事情是这样的:老木匠的手艺声名远扬,一位颇有权势的乡绅找上门来,请老木匠给他定做一张床。
有些东西,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东西,却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怎能轻易消失?必得一代一代,生得愈发光彩。  我自小便生活在镇子上了。  镇子很大,人心却不远。老人们常坐在一起,下象棋,喝上口茶。孩子们自是打成一片,村里村外到处窜。不得不提的是沙河大集,每月农历初三、初八,各地商人一早便顶着星星收拾开了。路两边满满的,溢出了好几条街,鸡鸣声也混在喧闹中分辨不出。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月月如此,岁岁
主题阐释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传统美德,就像一根丝线,将每一个成员紧紧地连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发扬传统美德,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秩序,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真正的美德,应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清洁剂,时时地净化我们思想的污垢。出口伤人、乱扔垃圾、铺张浪费、遇到跌倒老人不扶……当各种不文明现象发生时,我们内心深处的美德已经受到了伤害。  精彩言论  中华优秀
文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说:“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  2018年2月,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  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乍读之下,我们很容易被“追”“捕”和“不见”吸引目光,得出“专注”“目标”等立意。但仅就此类常识性话题立意,难免落入俗套。此时必须考虑所追与所不见的关系,以聚焦思维,使思考深入。  鹿与山,鱼和水,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前者是后
在烟火流年里勾勒岁月的刻痕,在之乎者也中高歌人生的哲理。  中华有一条蔓延三千余载的文脉,蕴藏着丰富浩大而澎湃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龟甲上的铭文,是秦俑宋瓷的惊艳;是漫卷诗词的文气,是泼墨山水的风采;是阖家欢乐的庆年,也是举杯望月的洒脱。  我們的身上烙着中华的印迹,烙着传统文化的吻痕,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岁月变迁中留存的明珠。  历史在前进,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发展,我们在改变。新时代的钟声在敲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