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但是有些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优等生身上,忽略了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整体教学效果。本文就语文课堂中学困生的成因和策略展开探索。
一、语文课堂学困生的成因
(一)课堂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好大学才是重点。这就使得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分数的高低当做评论学生的标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困生的几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降低了语文教学整体效果和水平,从而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二)学习缺乏持久性,动机不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强,自制力较差,缺乏自律能力,没有积极参与到班级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问题,就开始退缩,动摇学习的信心,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和教师、同学沟通,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较差。
(三)缺乏阅读习惯
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只是为了敷衍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机械阅读,没有思考、消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方法、技巧展开阅读。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缺乏个性化引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采取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较好的同学感觉知识点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就掉以轻心,不重视课堂活动。语文素养较差的同学认为课堂知识难度过高,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更加厌烦语文学习,从根本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卑感严重、自我评价比较低,觉得自己学习差,比不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有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是家长、教师的批评对象,经常受到家长的指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树立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因为学困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知识点讲一遍或许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积极引导学困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学困生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加鼓励、表扬,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环节。比如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搜集一些关于作者苏轼的个人信息、写作背景、之前学过的其他诗歌,或者了解到的其他诗词等等。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提问学生,在提问环节着重找学困生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针对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西湖雨天的微视频,找一些关于西湖场景的图片,便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对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学生重点指导。
(二)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从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立足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合理设置难度,确保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内,避免教学目标的难度过高,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困生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加班级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可以加入启发式教学法,让学困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配合的结果,这需要二者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多,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教”这一角色,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尤其是学困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这首诗时,提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关于黄鹂、白鹭等图片进行课堂分享,还可以找一些杜甫写的其他的诗,思考杜甫的诗和其他诗人的诗有什么不同,其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把这首诗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例如杜甫的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分组阐述各组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得体会。教师集中总结发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语文学习水平不太好的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困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写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问难,学困生在写作方面比较薄弱,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作文的写作,字词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以及写作的关键。
在教学指导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词句训练,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教会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强化开头、结尾的写作训练。开展词句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展开词句训练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类记忆词语,比如描写山川的词语、描写河流的词语、描写花草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等等。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词语,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使用修辞手法造句。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困生的造句练习,重视他们的学习。语文作文写作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结构顺序,比如说正叙、倒叙、结构上总分或者分总等模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顺序,让他们在描写事物、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根據其具体特征进行有顺序地描写。比如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由近及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教师可以采取作文序列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条理性。让他们按顺序观察事物,了解观察顺序,掌握事物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可以深入了解事物、按照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比如,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从这几方面入手,细致地展开描写。在描写植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植物进行观察,先描写树干,再描写树枝,最后描写树叶。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文章更有条理。
针对学困生写作能力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活动,比如先观察篮球场,再观察花坛等,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加深写作的理解,以《我眼中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对学困生的作文加以指导,作为范文朗读,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责任编辑 林 娟)
一、语文课堂学困生的成因
(一)课堂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好大学才是重点。这就使得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分数的高低当做评论学生的标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困生的几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降低了语文教学整体效果和水平,从而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二)学习缺乏持久性,动机不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强,自制力较差,缺乏自律能力,没有积极参与到班级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稍微遇到一些问题,就开始退缩,动摇学习的信心,存在自卑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和教师、同学沟通,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较差。
(三)缺乏阅读习惯
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只是为了敷衍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机械阅读,没有思考、消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方法、技巧展开阅读。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缺乏个性化引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采取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教师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较好的同学感觉知识点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就掉以轻心,不重视课堂活动。语文素养较差的同学认为课堂知识难度过高,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更加厌烦语文学习,从根本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卑感严重、自我评价比较低,觉得自己学习差,比不上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有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是家长、教师的批评对象,经常受到家长的指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树立问题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感,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因为学困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知识点讲一遍或许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积极引导学困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学困生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加鼓励、表扬,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环节。比如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搜集一些关于作者苏轼的个人信息、写作背景、之前学过的其他诗歌,或者了解到的其他诗词等等。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提问学生,在提问环节着重找学困生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信。针对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关于西湖雨天的微视频,找一些关于西湖场景的图片,便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对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学生重点指导。
(二)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从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立足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合理设置难度,确保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内,避免教学目标的难度过高,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困生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加班级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可以加入启发式教学法,让学困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配合的结果,这需要二者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之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多,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教”这一角色,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尤其是学困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这首诗时,提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关于黄鹂、白鹭等图片进行课堂分享,还可以找一些杜甫写的其他的诗,思考杜甫的诗和其他诗人的诗有什么不同,其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把这首诗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例如杜甫的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分组阐述各组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得体会。教师集中总结发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语文学习水平不太好的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困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写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存在问难,学困生在写作方面比较薄弱,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作文的写作,字词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以及写作的关键。
在教学指导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词句训练,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教会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强化开头、结尾的写作训练。开展词句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展开词句训练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类记忆词语,比如描写山川的词语、描写河流的词语、描写花草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等等。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词语,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使用修辞手法造句。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困生的造句练习,重视他们的学习。语文作文写作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和结构顺序,比如说正叙、倒叙、结构上总分或者分总等模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顺序,让他们在描写事物、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根據其具体特征进行有顺序地描写。比如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可以采用由近及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教师可以采取作文序列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条理性。让他们按顺序观察事物,了解观察顺序,掌握事物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可以深入了解事物、按照观察顺序进行写作。比如,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从这几方面入手,细致地展开描写。在描写植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植物进行观察,先描写树干,再描写树枝,最后描写树叶。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文章更有条理。
针对学困生写作能力的不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活动,比如先观察篮球场,再观察花坛等,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加深写作的理解,以《我眼中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对学困生的作文加以指导,作为范文朗读,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