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对猪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病情况以及病因进行分析,探究猪混合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法并进行总结讨论,以期找出最优的治疗方案,保障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混合感染疾病;仔猪;育肥猪
0引言
仔猪的抵抗力较差、体型较小,一旦患病会出现较高死亡率,母猪抵抗力较强、死亡率较低、一旦患病很可能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生猪养殖场应针对各类患病生猪的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基于此,对于猪混合疾病治疗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猪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病情况
在探究猪混合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案时,应选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区域的发病猪,并分别配置患病猪群众的仔猪、育肥猪、哺乳母猪、妊娠母猪的数量。对每只实验猪进行编号,根据发病猪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病猪的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仔猪通常会在前期出现腹泻症状、体温升高,在发病后期腹部、头部、肩部逐渐发紫,眼圈呈青色且出现水肿。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育肥猪,在初期会出现大便干燥、全身发红的症状,在患病后期,身上会逐渐出现紫色斑点。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母猪会在临产前后出现厌食、精神不振、尿色赤黄,大便干燥、体温升高、全身发红的症状,随着病情逐渐严重,会有针尖形状的出血点遍布在母猪的背部鬃毛处,并且母猪的耳尖部会呈现紫色。
经过境检发现患有混合感染的病猪体内附红细胞体的含量较高,其中与圆环病毒病、猪瘟、链球菌病混感的分别为85%、86%、45%,整体的附红细胞体的检出率达到90%。附红细胞体主要附着在病猪的红细胞表面,也可称之为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不会对病猪造成严重影响,但会降低病猪体内的氧气、营养含量,削弱病猪的机体抵抗力,进而诱发其产生多种类型疾病。在对猪混合感染疾病进行实验时,研究人员可以发现较高的附红细胞检出率,而这也是猪混合感染疾病的真正诱因。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温和型猪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种疾病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但不会导致病猪出现急性死亡。通过对病猪样本进一步开展培养、镜检,能够发现病猪体内含有的圆环病毒是导致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病猪出现病情易反复、用药效果差且死亡率较高的根本原因。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会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复方磺胺注射液、盐酸克林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复方蟾酥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猪混合感染疾病。
2治疗方法
对于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母猪,医疗人员可以采取静脉注射法,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将金蟾热毒克、黄芪、超抗粉针进行稀释,每天向病猪体内注射一次。与此同时,每天向患病母猪喂服混感血虫杀,每天25克,服药周期为七天,每个疗程间隔七天;使用静脉注射方法,向患病母猪体内注射疫毒血清;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母猪体内注射新克林,每天一次。
患病仔猪通常表现为腹泻,具有较弱的耐药性;使用腹腔注射法,向患病仔猪体内注射维生素c、能量合剂、生理盐水、超抗粉针,连续注射两天,每天一次,并辅助肌肉注射法,向患病仔猪体内注射金益安、疫毒血清,每日注射一次,进而有效控制宰猪病情。
育肥猪普遍易动且体型较大,需要采取肌肉注射法,向其体内注射药物,将金蟾热毒克、黄芪、超抗粉针混合注射到患病育肥猪体内,每日注射一次;注射冠军五合一,并辅之以普润红肽拌料,連续服用七天;采取肌肉注射方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圆蓝正康生、红弓链康,每日注射一次;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疫毒血清,并配备普润红肽拌料,服用周期为七天;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金益安;在完成药物治疗后,还需对猪舍进行每日消毒,并隔离发病猪。
3总结讨论
经过药物治疗并对比各种治疗方案的药效,可以发现西药对于猪混合感染疾病的药效更快。通常情况下,发病猪在用药一小时左右,精神状态明显转好,能够开始进食,身上红色逐渐变淡、消退;当患病猪用药一星期后,会产生较高的死亡率。即便是治愈完全的生猪也很容易出现反复情况且在病症反复后,再次注射药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比于西药组方,复方药的药效更为持久,但见效较慢,需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方可见到实际疗效。复方药用药后,患病生猪的斑点处开始蜕皮,皮肤红色逐渐演变为淡黄色。患病生猪在用药超过一星期后,具有较高的治愈力且很难出现反复情况。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采取镜检、采血处理疑似患病牲畜并开展药物敏实验,尽可能地降低用药时间,将抗病毒、杀虫、抗菌的药物添加到药物组方中,并将注水疗法与口服疗法相搭配,保证治疗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猪混合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为附红细胞体,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介质为蚊、蝇。因此,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在换季时节做好灭蚊工作,使用中医药增强杀虫效果;在日常养殖期间,要注意消毒杀菌处理,隔离患病生猪;在药物治疗进程中,尽可能地降低药物更换频率,防止生猪产生耐药性。
参考文献:
[1]赵时明. 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防治[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3):38-38.
[2]陈连芳, 顾宏程. 浅谈规模猪场疾病混合感染的预防及综合治疗措施[J]. 兽医导刊, 2016(18):178-178.
关键词:混合感染疾病;仔猪;育肥猪
0引言
仔猪的抵抗力较差、体型较小,一旦患病会出现较高死亡率,母猪抵抗力较强、死亡率较低、一旦患病很可能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生猪养殖场应针对各类患病生猪的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基于此,对于猪混合疾病治疗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猪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病情况
在探究猪混合感染疾病的治疗方案时,应选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区域的发病猪,并分别配置患病猪群众的仔猪、育肥猪、哺乳母猪、妊娠母猪的数量。对每只实验猪进行编号,根据发病猪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病猪的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仔猪通常会在前期出现腹泻症状、体温升高,在发病后期腹部、头部、肩部逐渐发紫,眼圈呈青色且出现水肿。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育肥猪,在初期会出现大便干燥、全身发红的症状,在患病后期,身上会逐渐出现紫色斑点。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母猪会在临产前后出现厌食、精神不振、尿色赤黄,大便干燥、体温升高、全身发红的症状,随着病情逐渐严重,会有针尖形状的出血点遍布在母猪的背部鬃毛处,并且母猪的耳尖部会呈现紫色。
经过境检发现患有混合感染的病猪体内附红细胞体的含量较高,其中与圆环病毒病、猪瘟、链球菌病混感的分别为85%、86%、45%,整体的附红细胞体的检出率达到90%。附红细胞体主要附着在病猪的红细胞表面,也可称之为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不会对病猪造成严重影响,但会降低病猪体内的氧气、营养含量,削弱病猪的机体抵抗力,进而诱发其产生多种类型疾病。在对猪混合感染疾病进行实验时,研究人员可以发现较高的附红细胞检出率,而这也是猪混合感染疾病的真正诱因。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温和型猪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种疾病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但不会导致病猪出现急性死亡。通过对病猪样本进一步开展培养、镜检,能够发现病猪体内含有的圆环病毒是导致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病猪出现病情易反复、用药效果差且死亡率较高的根本原因。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会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复方磺胺注射液、盐酸克林霉素、乳糖酸红霉素、复方蟾酥注射液、黄芪多糖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猪混合感染疾病。
2治疗方法
对于患有混合感染疾病的母猪,医疗人员可以采取静脉注射法,用浓度为5%的葡萄糖,将金蟾热毒克、黄芪、超抗粉针进行稀释,每天向病猪体内注射一次。与此同时,每天向患病母猪喂服混感血虫杀,每天25克,服药周期为七天,每个疗程间隔七天;使用静脉注射方法,向患病母猪体内注射疫毒血清;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母猪体内注射新克林,每天一次。
患病仔猪通常表现为腹泻,具有较弱的耐药性;使用腹腔注射法,向患病仔猪体内注射维生素c、能量合剂、生理盐水、超抗粉针,连续注射两天,每天一次,并辅助肌肉注射法,向患病仔猪体内注射金益安、疫毒血清,每日注射一次,进而有效控制宰猪病情。
育肥猪普遍易动且体型较大,需要采取肌肉注射法,向其体内注射药物,将金蟾热毒克、黄芪、超抗粉针混合注射到患病育肥猪体内,每日注射一次;注射冠军五合一,并辅之以普润红肽拌料,連续服用七天;采取肌肉注射方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圆蓝正康生、红弓链康,每日注射一次;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疫毒血清,并配备普润红肽拌料,服用周期为七天;使用肌肉注射法,向患病育肥猪体内注射金益安;在完成药物治疗后,还需对猪舍进行每日消毒,并隔离发病猪。
3总结讨论
经过药物治疗并对比各种治疗方案的药效,可以发现西药对于猪混合感染疾病的药效更快。通常情况下,发病猪在用药一小时左右,精神状态明显转好,能够开始进食,身上红色逐渐变淡、消退;当患病猪用药一星期后,会产生较高的死亡率。即便是治愈完全的生猪也很容易出现反复情况且在病症反复后,再次注射药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比于西药组方,复方药的药效更为持久,但见效较慢,需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方可见到实际疗效。复方药用药后,患病生猪的斑点处开始蜕皮,皮肤红色逐渐演变为淡黄色。患病生猪在用药超过一星期后,具有较高的治愈力且很难出现反复情况。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采取镜检、采血处理疑似患病牲畜并开展药物敏实验,尽可能地降低用药时间,将抗病毒、杀虫、抗菌的药物添加到药物组方中,并将注水疗法与口服疗法相搭配,保证治疗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猪混合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为附红细胞体,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介质为蚊、蝇。因此,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在换季时节做好灭蚊工作,使用中医药增强杀虫效果;在日常养殖期间,要注意消毒杀菌处理,隔离患病生猪;在药物治疗进程中,尽可能地降低药物更换频率,防止生猪产生耐药性。
参考文献:
[1]赵时明. 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防治[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3):38-38.
[2]陈连芳, 顾宏程. 浅谈规模猪场疾病混合感染的预防及综合治疗措施[J]. 兽医导刊, 2016(18):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