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Daniels检验;调整成本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9-0096-05
一、引 言
当劳动力市场在供求条件变化后未能及时出清而导致暂时性的效率低下时,就会产生调整成本。贸易引致的调整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力在搜寻工作、重新安置及再培训方面所花费的成本;二是暂时性失业。贸易调整成本产生的根源在于部门间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即要素的特定性和名义工资的刚性。
中美两国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两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两国已互为各自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目前中美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水平一直低于中日、中欧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水平,而且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甚至出现了持续降低的现象。另外,近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两国贸易结构调整与双边贸易平衡的呼声渐高。两国贸易产生的调整成本已影响到两国贸易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贸易调整成本可以利用产业内贸易水平动态分析即边际产业内贸易(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MIIT)分析。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的是特定时期增加的贸易量中产业内贸易所占的份额。Brtilhart以及Menon和Dixon等人提出了关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不同的计算方法,试图从国际贸易的边际变化上来考察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但最终得到普遍认可的是Brtilhart提出的A指数和B指数及Azhar和Elliott通过修正Brtilhart提出的B指数的分母得出的更为全面的s指数。国外学者们大量的研究表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比静态的G—L指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贸易调整成本。而中国学者甚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李坤望和施炳展基于“平滑调整假说”的框架,通过非参数检验方法,评估了中国1987—2004年制造业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他们认为,中国制造业贸易变化绝大多数仍属于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有增加的趋势。由于中国产业内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平滑调整假说”有较大的适用性,中国制造业贸易自由化调整成本总体偏高。佟家栋和刘钧霆基于边际产业内贸易分析,分别运用A指数、B指数和s指数测度法对1992--2003年间中国与日韩制造业贸易的调整成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王福重和白雪对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及评价。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或者静态指标分析上,缺乏动态指标的定量分析,本文选取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新采用的几种主要的衡量产业内贸易变化的边际产业内指标,以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
1.测算方法选择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标测算方法。本文采用使用较广泛的A指数和s指数来测算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Brtllhat提出的A指数公式表达如下:
2.样本数琚
本文选取1992—2008年中美制成品贸易作为考察对象,一方面,从1992年开始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两国贸易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此阶段作为研究周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制成品贸易约占中美贸易90%的份额,占据了中美贸易的绝大部分,选取制成品作为分析对象能够充分代表中美贸易及贸易引致的调整成本的主要状况。
经合组织(OECD)认为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以SITC四分位数来计算比较合适。考虑到选取数据代表性和样本空间的大小,本文选取19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制成品行业,这19个行业占中美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49,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7.49%,因此,能够较好地代表中美制成品贸易整体发展状况。为了便于研究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的规律,本文同时参照经合组织(OECD)按研发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方法把这19个制成品行业大致分为三类,即高技术产业、中等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本文数据均来自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采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修订版第三版四分位数据。
三、边际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分析
1.A指数分析
本文计算了中美1992--2008年高技术产业内贸易、中等技术产业内贸易、低技术产业内贸易的A指数。计算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的五指数为0.193,中等技术产业的五指数为0.1914,低技术产业的五指数为0.109。可见,中美两国之间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三类产业比较,中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低技术产业要高。而在高技术产业中,专用科学仪器、电器机械及器材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电子及通用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发展较低,所以其调整成本较高;中等技术产业中通用设备、有机化学、橡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而金属制品、钢铁、交通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低技术产业中,服装及其纤维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比纺织业、造纸和初级塑料行业的发展水平低。
1992—2008年间,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起伏很大,特别是1996的贸易水平达到了最低点,其A指数仅为0.113。中等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却从1992年来一直处于一种波动上升的状态,由1992年五指数为O,160上升到2008年的0.198。可见,中等技术产业的贸易水平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向产业内贸易转变,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调整成本相应减少。低技术产业的A指数在1992年为0.16,在2008年为0.12,其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逐渐降低,而且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五指数大约在0.1—0.16之间变动,所以低技术产业主要属于产业间贸易,调整成本较大。
2.S指数分析
本文在分析s指数的时候,发现s指数呈现波动性。为了分析其发展趋势,本文采用Daniels检验,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式(4)计算变量序列与时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如果系数为正,随着时间的增加,对应变量的顺序越来越靠前,说明变量序列有上升的趋势;反之,有下 降的趋势,当然相关系数要具有统计上的显著
在表1中,下数第二行是Daniels检验的Spearman系数值,最后一行是该系数的显著性,如果该值P-value小于1%,则认为系数值在1%水平上显著,就接受时间序列具有趋势的结论,依此类推。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中的6个行业的Daniels检验并不具备显著性(P>0.1),s指数比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表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变化并不稳定,没有固定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因此,高技术产业的贸易调整成本没有上升或下降趋势。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s指数比率集中在0.4左右,且s指数比率大部分为正,说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贸易变化为出口扩张的产业间贸易和不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电子及通用设备的产业内水平发展很低,其中2001—2005年的s指数比率大于0.5,表现为纯粹的产业间贸易,所以调整成本很高,这与A指数分析趋同。专用科学仪器由进口扩张型逐渐转变为出口扩张型,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也逐渐升高,调整成本相应减少。
在表2中,钢铁行业的Daniels检验在10%(0.05
表3测算了低技术产业的s指数比率。
在表3中,低技术产业中造纸行业的Daniels检验在1%(0.00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产业内专业分工的不断深入以及在规模经济和要素报酬递增的推动下,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而成为主要贸易方式。所以,在中美高技术产业部分产品的贸易中,其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会促使两国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递增报酬而更多地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中美高技术产业贸易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会保持高位的状态(因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且已经近乎成熟),相应地其调整成本也比较低。但是,由于国家对研发投入的不足、居民收入水平的有限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不稳定状态。此外,在两国中等技术产业贸易中,由于两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也存在趋同倾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随着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及工业化的深入,中等技术部门有向高技术部门转化的趋势,其调整成本也相应地呈不断降低的倾向。然而,在两国低技术产业产品的贸易中,由于低技术产业大多是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靠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发展的产业,仍是粗放型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且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两国进出口产品因要素、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两国比较优势的不同导致低技术产业的贸易一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因而其调整成本很高。为了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减少贸易调整成本,实现中美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提高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差异性需求就越高,越能促进差异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第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对传统产业分工和升级。中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服装及其纤维制品,其产业的贸易发展水平很低,属于产业间贸易。但是在产业间分工带来的贸易利益和增长效应还没有完全耗尽时,还应该发挥其现有潜力。其次要加快发展研发密集度高的产业,比如高技术产业和中等技术产业。
第三,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表现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优化支出结构及降低运营成本。
第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能独立开发和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技术产品还不多,多数是以加工贸易方式生产的,处于微笑曲线利润最薄的阶段。中高技术产品附加值率较低,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因此,要想在更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走自主创新、建立品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