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言·明象·求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可谓变化多端,形式也多种多样,透过多样的命题角度和命题形式,笔者认为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主要应抓六个字:析言、明象、求意。
  
  一、析言
  
  诗歌鉴赏,析言是基础。“言”是指诗歌的词语和句子。会析言,诗歌是蹦跳的文字组合;不善析言,诗歌是平躺着的文字排列。诗之言包括象之言和非象之言。象之言是指承载景象、物象、事象的符号,非象之言是指诗中的虚词以及议论、概括叙述、直接抒情的句子。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春风”“绿”“江南岸”是象之言,“又”则是非象之言。析象之言就是分析承载象之言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受,“春风”“绿”“江南岸”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受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诗意也往往落在非象之言上,一个“又”字则传达了诗人在生机勃然的景象面前流露出“归去”的矛盾心态。区分象之言和非象之言而分别加以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走进诗歌的境界,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2007年全国卷(I)要求鉴赏苏轼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其中第1题是: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下阕的语言,重要的象之言有“咨嗟”“思故国”“新火新茶”等,非象之言有“却”“休对”“且将”“诗酒趁年华”,前三个是虚词,最后一句是议论。对照来看,“咨嗟”表达了感叹,感叹传达了内心的苦闷;“思故国”是壮志,但着一个“休”字,则有壮志难酬的心怀;以“新火”试“新茶”是闲适之举,但加“且将”既包含着诗人不愿作此闲适之举的心态,也包含着诗人暂且借闲适之举摆脱苦闷的心理;而“诗酒趁年华”的议论,显而易见是一种超然心态,从而加深了前句希望摆脱苦闷的心理。这样,“表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这个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许多诗歌仅有象之言,这样的诗歌鉴赏在高考中占多数,这只要充分分析象之言就够了。要做到“充分”二字,还需注意三点:(1)充当象的载体的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由它们构成的词组;(2)关注修饰语的表达效果;(3)同一个象用不同的言表达,色调、效果就不同,比如落花与残红。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需要相应的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但具体到某一首诗歌的鉴赏,则也需要以“析言”做基础。比如2007年湖北卷要求鉴赏两首唐诗,其一是吴融的《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其二是李约的《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其中第1题是: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如果能抓住前一首诗“宫中”“外边”两个词,后一首诗“人已尽”“树长生”两个意象,答案自明。答案是: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二、明象
  
  明象包括明哪些为象,明象的特性,明象的组合,明象的效果。上文提到诗歌的语言有象之言和非象之言,这实际上回答了哪些为象的问题,在此不赘述。明确哪些为象是诗歌鉴赏的初步,因此,浙江卷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的诗歌鉴赏第1题都检测这一点。象的特性、象的组合、象的效果,在实际诗歌鉴赏中往往需要综合思考。比如2007年全国卷(II)要求就王维的《新晴野望》进行鉴赏,全诗是:“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其中第1题是: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表面上是检测关键词语,实际上是借助象的组合,明确特定象的特性。因为分析诗歌中某些字之所以传神,主要是,要么更好地表现了象,要么更好地表现了思想感情。此处明显是前者。“分别是哪一个字”,这容易回答,是“明”和“出”;问题是“简要分析”。分析起来则要看这两个字与“白水”和“碧峰”两个象的关联,明确地说,这两个字更好地表现出了两个象的某些特性。但是单独来看,象的特性往往不易确定,比如“白水”,是说水清,还是说水泛波光,抑或说水急速流动时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这就要从象的组合中明确。把整首诗的象排列出来,则是“新晴”“原野”“极目”“氛垢”“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碧峰”“事南亩”等,在这个象的系统中,“新晴”是中心之象,因为“新晴”才“原野旷”,才“极目无氛垢”;因为“新晴”,“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才显得那般明晰;因为“新晴”,才“倾家事南亩”。那“白水”“碧峰”也是由“新晴”而生,因为前雨,而河水上涨,青山苍翠碧绿;因为现在放晴而使水面波光粼粼,使青山更加翠绿、明秀,“白水”“碧峰”的其他特性因而消隐。由此答案便明确了: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再如2007年湖南卷,要求赏析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全诗是:“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题目是: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此题检测的主要是象的效果。但要建立在这两联哪些为象、这些象有什么特性、它们是如何组合的等问题的判明上。诗人写诗,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象,无论创造怎样的象的系统,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意,有利于情意表达的就突出、强化,否则就舍弃。从接受角度看,鉴赏诗歌就要善于发现诗人选择的一系列象的共同特性,看它们如何将要表达的情意强化。下面所引的命题人对此题所拟的答案可以充分看出这一点,答案看起来似乎很复杂,方法却是单纯的。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三、求意
  
  言与象虽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欣赏诗歌最终是为了求意,有了意,言与象才鲜活起来。就一首诗歌的内部而言,求意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循象求意,二是循非象之言求意。
  循象求意最为普遍。诗歌的审美形态有两个方面:意象美和声律美,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不涉及声律,意象就成了命题的重中之重。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意和象不可分割,因此说到象,就是包含着意的象,象即是意象。分开来说,象与意的关系是:象是诗的表层、外层,意是诗的深层、内层;意渗透在象中,深入体会象可以领悟到意。从这一点而言,“明象”是“求意”的基础。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诗歌的非象之言来求取意,却更为便捷。2005年和2006年浙江卷第2题均是分析诗歌(或诗句)思想感情(意),2005年单纯循象求意即可,2006年则需要两种方法综合运用。我们以后者为例加以说明。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回答此题,单独看这个句子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联系整首小令。从象看,前四句用了一连串的象,“溪边小径”“舟”“门前流水”“青山”“白云”,构筑了幽美的环境,浸透了诗人喜爱之情;“隔断红尘路”则可见这幽美的环境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接下来两句是非象之言,“也么哥”是口语,表达强烈的感叹,“寻不得也么哥”意为找不到的啊,复意表达,情意更为强烈,诗人得意、自豪的情感溢于言表。为什么居住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而感到欣喜、自豪,这自然与诗人超然尘世,心向隐居密切关联。命题者所拟的答案是:
  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求意还可以从诗歌的外部找到讯息,比如诗题、诗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注解。如前文所举的《华清宫》《过华清宫》两诗,单看题目,联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大致可以猜测诗歌表达的是对统治者的讽刺或鞭挞。但这些属于辅助性的方法,可以作为补充和印证。
  
  言、象、意不可分割,鉴赏时常常需要综合考虑。比如2007年山东卷要求对清代徐兰的《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作鉴赏,其中第1题是: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从言来看,如果换下前两句,那么整首诗除了第三句外,其余都是非象之言,缺乏形象性。从象来看,“凭山俯海”“旆影风翻”,壮阔而富有气势。从意看,“古边州”“见戍楼”暗含苍凉况味,与“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怀乡之感相应;而“必封侯”三字与此句含义相去甚远,换下前两句则诗意不谐调。把这样的分析概括一下,就容易得出下面的答案了: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其他文献
(括号内依次为刊期、页码)    课 改 前 沿  新课程教学从制订“模块学程纲要”开始  林荣凑(1·3)  中学英语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陆正荣(1·7)  例谈物理教学如何构建探究任务张晓宇(1·9)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初探  沈坤华(1·11)  前沿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宋文玉(2·3)  例谈新课程下的数学建模教学  ——从阅读材料“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说起  杨柳峰(
劝说  试卷上有一道题:如何劝小明别去网吧?同学们的回答千奇百怪,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答案格外清新脱俗:小明,你别去了。我已经去过了,今天不营业!笑露八齒  听广播里说,笑露八齿是最好看的。于是我天天对着镜子练习,终于练成了。我逢人就笑,大家都惊呆了,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把嘴咧得这么圆的?”我回答:“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后来我才知道,笑露八齿露的都是上排的牙齿……修行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关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
一  窗外,月亮高挂天中。服过药,妈妈静静地睡着了。  “上一次,我把妈妈叫作姐姐,妈妈听到后,就慢慢醒过来了,为什么这次就不灵了呢?”小米双手托腮,轻声问爸爸。  “也许,妈妈的病情加重了。等爸爸把这个活儿干完,要了工钱,就送妈妈去医院。”爸爸说。  “不,我不让你送妈妈去医院!我听别人说如果媽妈在医院发病了会被绑在床上,我不想让妈妈离开我。”小米含着泪,大声说。二  早上,小米给妈妈端来一杯白
电影《夺冠》上映后大获好评,巩俐“神还原”郎平,连郎平本人都说:“看得我都有点恍惚了,真像,好演员就是不一样!”  巩俐的执着个性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为了扮演“最好的郎平”,巩俐提前入住女排训练基地,与女排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仔细观察郎平的言行举止,并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巩俐说:“要想进入郎平这个角色,就要跟排球一起过日子,这个排球不能离我手,就跟我的包包、我随身的东西一样,成天和我在一起,这个东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照在破旧的漫画书上,仿佛一只大手打开了时光大门,一下子把漫画书拉到了几个月前。  一本崭新的漫画书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了书架上,它通体幽兰,中间有一条红黄相间的纹饰,就像天空的晚霞,肆意释放着自己的华丽。漫画书额头抬得老高,鼻眼正冲着垃圾桶,用轻蔑的眼神扫了一圈说:“你又矮又丑,满肚子都是垃圾。看我这身华丽的衣服,主人每天都把我抱在手中看好久。”  垃圾桶丝毫不在意,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
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政治课变得五彩缤纷?笔者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等系列娱乐节目。电视节目中的那些“课”上得如此生动,“学生”热情如此高涨,效果如此明显,想参与的人如此之多,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凡是参与节目的人员,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不会忘记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的参与与回答。《幸运52》《开心辞典》创制了独特的中国电视益智节目形
李老師的板书写得好,这是同学们公认的,其他老师也是交口称赞。把白板从中间一分为二,先写左边后写右边,从上写到下,这功夫很多老师都会,不稀罕。稀罕的是全白板上的字一样大,就像白板上印有作文本上的格子。但是,格子我们看不见,李老师看得见。李老师写的字嘛,活脱脱的像全国中学生都知晓的庞中华写的。黑色的板笔在他手里就像一条游走的心情舒畅的鱼,鱼从白板的左上角游到白板的右下角时,表示这堂课就要结束了,误差不
新学期科学第一课是关于绿豆种子的实验。因为实验需要,我把七颗绿豆放进一个没有土壤,仅有一些湿润纸巾的盒子里,并把盒子放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地方。我心想:唉,无土无光,对于种子来说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呀!绿豆还能生长吗?一开始,我就对它们没抱希望,便不再关注。  一天,无聊的我突然想看看绿豆是否有变化。我不抱希望地打开盒子——竟发芽了!一刹那,我惊呆了。我揉了揉眼睛,真的不是幻觉!细白的根在盒底无序地向四
唐伯虎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并拜在大画师沈周门下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地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經常称赞他。  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细心的沈周察觉到了。一天,沈周把唐伯虎叫来吃饭,席间,唐伯虎提到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沈周笑着说:“酒喝多了,有些热,你去把窗子打开。”于是唐伯虎去开窗,可是他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