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概念的再认识——“全球化”运动行进中的概念解读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性社会转型运动。然而,对全球化的概念却有着诸多错误的解读,这种误读是极其有害的。一方面,它扭曲了全球化运动本身;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反全球化的各种各样的抗议行动。为了促进全球化运动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对全球化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定义。实际上,全球化是一场发生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的运动,它与工业化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化进程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目标。资本主义世界化是一场确立世界中心—边缘结构的运动,而全球化恰恰是要打破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是要建构起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
其他文献
由于李斯特经济学在20世纪长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得到相应的创新和发展,继承李斯特某种传统的现代经济学流派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它们没有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做出科学的分析,这就使得我们创立新李斯特学派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基于笔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李斯特经济学的拓展性应用、修正和突破、提出原创性理论学说这三方面入手,概要性地提出了新李斯特学派需要深入研究并做出创造性发展的十大理论学说:市场保护说、中国人力资本优势说、不对称全球化理论、价值链高端保护说、发达国家产业保护说、国民
本文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置于中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考察,从整体性角度衡量这一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体系绩效,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将执政党的意志通过民主形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治理的需要,完成立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承担的两个基本的体系功能.尽管这些功能不断实现,但是还带有很强的形式性,需要采取更为切实的举措,实现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化.
在全球治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本文以煤矿安全为例,分析了中国从管制型国家向治理型国家转变的必要性和条件。本文先描述了中国煤矿生产安全的现状和问题,梳理了关于中国矿难发生原因的五种主要观点,然后表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制思路不能完全解决煤矿生产安全问题。为此,必须从管制转向治理,本文分析了这种转型的必要性和四个条件。最后,本文认为治理思路对于解决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腐败问题同样适用。
《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没有中国文化自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从封闭走向开放,就不可能有《新青年》的创刊,而《新青年》的创刊,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性的理论家,他清晰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实质问题,发现了商品神化的秘密,批判了对资本的运行逻辑,揭示了“异化”现象及特征,进而设想通过关注物质生产实践实现人性复归,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扬弃异化的生存状态,通过共产主义共同体实现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社会组织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社会基础。与政党、政府、人大等其他主体协商民主建设相比,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建设具有行业、专业、第三方、扎根基层这四大独特优势。加强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建设,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战略取向,承载着社会组织的殷切期盼。今后应深化思想价值认同,区分协商类型,加强协商能力建设,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建设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组织协商民主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机统一这三大关系,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情感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情感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将情感因素融于学习之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特别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文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后,中美人文交流快速发展,机制化合作日益巩固、实质性合作全面深入、创新性合作初显成效。中美人文交流已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大支柱,既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早期收获贡献了力量,也为早期收获的长期可持续性提供根本的民心保障。为进一步夯实和提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人文交流仍需在理念更新、战略规划、机制完善、危机预防、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提升中美新型大国关
最近,我校文学院东嘎·洛桑赤列教授的《东嘎藏学大辞典》荣获基础资料成果类一等奖,学报编辑部拉巴次仁同志的《藏族苯教与纳西族东巴教之特征比较研究》一文获藏文类专著类二等奖,文学院拉先同志的《藏文虚词研究》一文获藏文类学术论文类三等奖,另我校图书馆西绕桑布同志参与编写的《哲蚌寺所藏古籍目录》荣获基础资料成果类二等奖。
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的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论的基础和方法论及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的唯物史观动力论的新发展,使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的建构成为可能。以动力预测、动力增强、动力转换、动力培育为标志的动力新观念实现了由单一决定动力观向决定与建构相统一的新动力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