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引导其自主创业,对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拓展大学生就业新途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深入剖析创业精神的内涵,探索在新时期背景下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应成为地方高校深化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4-03
  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地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规模从小到大,程度由浅及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了创业精神,提升了创业能力,这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之一。
  一、对创业精神的内涵再认识
  目前,学者对于创业精神的解读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要想有效地培育和发扬大学生创业精神,在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创业精神内涵论述进行重新梳理,有个清晰地认识和把握,以便探索创业精神培育途径。
  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来看,学者陈寒松在《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精神研究》一文中,对中外学者或实践者们的论点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有益的梳理,较为肯定有学者提出的创业精神主要包含“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等等,相比较而言,刘常勇对创业精神的论述更为深刻,从精神的层面,他认为“创业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维的方式;在行为的层面,“创业精神”是一种发掘机会,整合资源建立新公司,进而拓展市场获得新的价值等两个层次对创业精神进行深层理解的,等等[1]。
  从创业精神特征的描述角度来说,法雷尔在其《创业时代》一书中指出了创业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即创业精神是由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多重精神特质综合作用而成的。第二是呈现三维(哲学、心理、行为)的整体性。即创业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内化,以及创业精神的外显、展现和外化,都由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心理学层面的个性和意志,行为学层面的作风和品质三个层面所构建成的一个具备三维特征的整体。第三表现为超越的先进性。即创业精神应该就是开创他人之不敢想、他人之不敢做的事业。第四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由于人们在不同时期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不同,导致创业者的创业精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汲取的营养也不相同,显然创业者创业精神呈现的特征也就不同了[2]。客观的说,法雷尔从四个方面对创业精神特征的论述是全面的、具体的。
  从创业精神功能角度来讲,有学者认为创业精神可以通过导向、规约、激励三种途径对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产生明显的影响。导向,即引导人们做什么,因为创业精神为创业群体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参照系,把创业者引向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规约,即规范人们做什么,因为特定的文化精神构成创业群体的潜在的行为规范,使其背景下创业者的社会经济活动维持着基本的秩序风范,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的;激励,即强化人们做什么,因为创业精神构成了社会行为主体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源动力,为创业者挑战困难、忍受孤独、坚持不懈提供了信念支撑[3]。
  可见学者或实践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业精神范式演进,帮助了人们对创业精神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但本文更倾向地认为创业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发挥个体或群体的创造力,抱着创造价值的想法或时代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想法或时代理念贯穿到实践中,呈现为最终实现价值的行为。
  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创业精神是刺激人们追求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必要因素,是人们创业行为或职业行为的原动力。因此,富有创业精神是一种大学生步入社会理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品质。也就是说,大学生毕业后即使不创业而直接就业,也应该要具有创业精神。
  (一)创业精神是大学生树立创业主体意识的理性认识
  创业主体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就事业,干成事业的内在动机,是创业精神的基础内容。
  创业是艰难的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相关因素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将自身的人力资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逐渐成为创业主体。如果大学生这种创业的主体意识,或主体地位,主体观念等一经形成就会鼓舞他们强抓机遇,挑战风险,努力地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形成创业品格的心理基础
  从教育层面说,在校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塑造应该高于创业能力的培养。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良好的创业品质,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拥有去追求、去学习、去行动的激情等一种综合的心理素质。这种良好品质的塑造显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影响的,因以,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灌输创业精神,培养创业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三)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实现提升创业能力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是核心要素。大学生要想成功创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但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因为,众所周知,创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一个相对漫长、艰辛的过程。创业者在有意识地培养创业能力过程中,潜在的创业精神必不可少,即,要具有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抓住机遇、拼搏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冒险;追求卓越、永不止步”①的精神。
  三、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主要途径
  良好的精神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人对于创业的理解和追求是可以通过理论的陶冶、实践的磨练得来的,因此,地方高校只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创建良好的氛围,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就会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
  创业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依靠自己的努力干事业,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事业的欲望,它是人们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业精神的基础内容。由于创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为此,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又要从实践上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从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创业需求,为大学生想创业做好理性认识准备。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谋职”或“适应岗位”为取向,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对口型”、“适应型”的各类人才。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逐年递增,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地方高校应该抓住机遇,依据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将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并以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建构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其次,由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的诸多因素都是外在的,其必须要通过高校进行一个长期性的、反复性的影响,以此加深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创业情感的培育。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起着潜在的、持久的教育影响作用,那么,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加强创业文化建设,通过创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创业,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第三,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创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5]。
  (二)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
  创新精神是当代创业人才所必须的特质,但这个层面的理念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深入的、系统完备的运行过程。
  在思路设置层面,一是要认识到确定创业目标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本质核心。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我们应该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征。二是要掌握确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关键。创业精神应该是一种理念,是对创业理想的不倦追求,是坚信自已的能力,勇于尝试;是面对创业逆境,保持乐观,不折不挠的拚搏精神。三是理解要建立创业教育管理、服务和评价体系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创业教育是一个的整体,要保证其运行良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体系做保障。
  在实施层面,一是地方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二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途径,全面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三是地方高校应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将创业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四是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创业园、创业基地等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为顺利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撑平台。五是地方高校应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包括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软硬条件、教育效果等内容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和完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6]。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注重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创业精神的核心归根到底是由创业活动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其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和价值理念为创业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创业所必要的具体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从而形成并深化创业能力。
  1.地方高校要大力创办创业园,建成师生全真的创业实践平台或“孵化器”,实现产学研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目的。依托创业园,首先,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为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提供丰富的创业教学案例。其次,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尤其是创业实践过程的体验。再次,能够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因为创业园是大学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融合地,在这个地方,有利于培育大学生一种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一种允许失败的包容精神和诚信合作的竞争精神。
  2.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积极建设一批校外实践育人基地。通过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实践育人基地,将创业精神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载体中,尤其是到合作的企业中兼职或顶岗实习,将创业精神与企业文化融合,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行为能力。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发现自身不足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实践团队,采取短期顶岗实习、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植创业精神,践行社会责任,培育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四)创新校园文化要素构成,深厚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培养高校的优良校风和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将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地方高校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这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深化了高校校园文化时代内涵。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进创业精神,强化包容的舆论氛围,增强应对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念,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只有既依赖于现今在校学生的主观努力,更取决于地方高校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条件去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8]。
  注 释:
  ①1993年3月31日,江泽民主席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64字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寒松.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精神研究[J].商业时代,2007(29):45.
  〔2〕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
  〔3〕吴烨探.析杭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80.
  〔4〕刘旺林.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66.
  〔5〕周秋江.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73.
  〔6〕张之稳等.关于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问题研究[J].http://www.kab.org.cn.
  〔7〕徐峰.试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9):176.
  〔8〕王璜.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142.
其他文献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护理风险存在复杂的原因,不仅对患者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1]。分娩室是对产妇进行产程观察
选取Mg-Zn-Nd-Zr镁合金,制定三种工艺参数对它进行搅拌摩擦加工处理(FSP)。采用Olympus7.0金相显微镜观察合金FSP加工前后高温和室温的显微组织,并利用INSTRON5848 Micro Test
分析民用飞机综合实验过程中安全管理面临的现存问题,以危险作业管理为核心,兼顾民用飞机综合实验过程安全管理方面实时性、智能性、全方位、跨厂区的业务管理和操作违章视频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作出了“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重大决策。如何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党务公开,已成为高校党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等院校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高校党务公开的内容,探讨了高校党务公开的运作机制,对高校党务公开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务公开;内容;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纸币的防伪是世界各国金融系统都面临的十分重要又棘手的问题,笔者在保留了纸币原有防伪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数字化的QR Code二维码与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