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8119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在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人根据教学实践,从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这两方面谈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
  1 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1.1 引入新课激疑问。新课教学的开始,要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共鸣,顺利进入课题。例如在引入“运动的快慢”教学中,把“看龟兔赛跑,谁跑得快?怎么比赛的?”这样的一般问法,设计成“看龟兔赛跑,你认为谁跑得快?你认为应该怎么比较?”的新奇问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发现问题的症结,为速度的概念形成作铺垫。
  又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教学中,这样问:①力使物体运动;②力改变物体的运动;③力维持物体的运动,这三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用这些看似相近的问题,引起学生争论,让学生露出认知上的“拙”。
  往往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或者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时,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1.2 重难知识多面问。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作大量的引导工作,这种引导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思考。例如在理解“密度”时,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判断:①一块铁锯去一半,它的密度也会减少一半;②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一样;③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小;④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大;⑤一块砖的密度是1.5g/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是多少?利用多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意义,同时加深印象。
  又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有困难,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①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为什么?②停下来的汽车有惯性吗?③正在启动的汽车有惯性吗?④正在行驶的汽车有惯性吗?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表现在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上,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物体是否受力等均无关系,即“一切物体就都具有惯性”。
  1.3 实验探究引导问。一节探究课的教学,我们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由于学生不能明确探究方向,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多方向发散,这就给教学带来盲目性,这时教师必须适时地提出问题,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上来,进行课题探究。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等。
  又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三次试验,小车最终静止,为什么?②三次试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③小车运动的距离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④要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大还是变小?⑤根据实验推理可知小车将……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有方向的分析实验,排除干扰因素,对发现本质具有一定的简化作用。
  1.4 应用知识发散问。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体现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环节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例如在学习“热机”后,讨论这样的问题“有关汽车,你知道什么?”又如“观察白炽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由于这种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思考和应用,既培养了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还能保证稳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
  1.5 复习过程分层问。在复习阶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仅可以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减少了学生“滥竽充数”的机会。
  例如在对“密度”知识的复习中,让差生讨论与密度概念的问题:①一种物质有几个密度;②将密度为7.9g/cm3的铁一分为二,每块的密度多大?③有人说ρ=m/v,故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中等生讨论有关密度的测量,优秀生讨论密度知识的应用。用这种方式分解问题降低难点,使学生各有所得,能力得到肯定。
  2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 课堂提问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如“教室里的噪声有哪些?来源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可减弱这些噪声?”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教室里产生噪声的原因,寻找并挑选出减弱噪声的有效措施,很自然地把物理教学引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提出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应该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学生很容易产生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的问题,是最有想和议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问题,把错误、模糊观念摆到桌面上,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澄清模糊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如在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认识中,利用下列问题:①普通人与强壮的运动员拔河,普通人是否必输无疑?②是不是运动员的“力气大”,运动员的拉力大于普通人的拉力?③让强壮的运动员与一个坚固的木桩拔河,运动员会赢吗?运动员和木桩谁的“力气大”?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本质。
  2.3 提出的问题要有创设性。创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例如“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为什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4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某些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是因为问题的启发性不够。例如在学习大气压一节时,教师演示完矿泉水瓶被压瘪后,教师问到;“水瓶为什么变瘪了?”不如问“是什么把水瓶压瘪的?”一个“压”字,将学生的注意引到瓶子的外部,学生考虑到外部的因素,就能很快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2.5 提问要因人而异。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什么样的问题应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对于学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容易,他们会觉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问的同时应掌握一个度。
  2.6 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学,在思考。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更有意义。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作为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多收集问题素材,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课余文艺是学校文艺向社会文艺过渡的桥梁和纽带,进而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如何使中学生群体能够摒弃各种不利因素,积极有效地参与课余文艺活动,以应付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客观条件是影响中学生参与课外文艺活动的主要因素  1.1 “学习负担重、没时间”是影响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第一因素。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期刊
现在好多初中学生一学到平面几何的证明就感觉几何证明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我们的基本解题工具,主要是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要用上这些工具,就往往要添加辅助线。怎样添辅助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想象与创造,在一次检测中有下面两道题:  问题1:边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ABC内有一点O,过O作OD⊥AB,OE⊥BC,OF⊥AC,垂足分别为D、E、F,那么O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之和为 。  问题2:向△ABC外
期刊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历史课程,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加强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
期刊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个讨论的重点,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所阐述的观点有许多种,但无论是何种观点,最终还是落在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上。  在国外,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实验者装了一台电脑,无人看守。开始的时候,村子里的孩子对这个新鲜事物既好奇又害怕,但很快就发现了鼠标的奥妙。等实验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小山村时,很惊奇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目前,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尤其是自主学习方式。在阅读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
期刊
【摘 要】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从取材到编排都是紧密围绕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展开的。从道德品质到心理健康,从法制法规到我国国情,无不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多方面采集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故事,深入浅出,寓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于经典之中,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典故事就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和道德品德的火焰。  【关键
期刊
【摘 要】 教师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对文化要有较高的素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当然来自于积极主动地广泛获取新知识,从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才能具备较高的文化敏锐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较高文化素养表现在比学生有更深邃的理解、分析,了解的内容更广博、更全面。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不断积累、添充、更新知识,真正成为一泓清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不被书本所限、不被课堂所限。一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想在素质
期刊
【摘 要】 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数学课,让他们主动亲近数学,提高数学成绩呢?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 亲近数学 运用数学 培养兴趣 提高成绩  日常教学中,常常有不少小学生不喜欢数学课,甚至害怕学习数学,数学成绩不理想。这让许多数学教师挠头而烦恼。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期刊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工作、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阵地。教研组教研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延伸个人视野,提高个人能力。无论是一份教案、课件,某种新的导入法、新教具,还是重难点的突破法,都是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教师的团结协作,特别是对教法的探讨,对学法的安排,教后小结与反馈,就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这种协作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
期刊
导学案的设计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学重要步骤之一。“导”为“指引”的意思,“学”是核心,“案”为设计的意思。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关键,这些问题可以直接揭示出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从而发掘出学生的潜能,而且教师也可以对当堂存在的纰漏进行有效的补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必须适应各类型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