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点上,“写”是最高层次的综合性能力点。它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素质,是学生文化素养、真实个性与灵性的直接体现。要达到作文的如此成效,又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个相对系统的有机的训练过程,因此,首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指导训练工作。
一、美文感化,激发兴趣——走进教材、打开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美文感化、循循善诱。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六朝时期李密的《陈情表》,被公认为催人泪下的经典美文,史称读《出师表》不流泪的不是忠臣,读《陈情表》不流泪的不是孝子。足见经典美文的感人力量。教师要在学生受感动之后及时启发引导,从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宏论,到传统认为人生须“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业,认识文章对人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而激起学生想读想写的欲望和兴趣。这是 作文教学的第一环,也可看做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不提倡茫无目的的“泛读”,反对囫囵吞枣的“多读”,要求心领神会的“精读”,要精选精读文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兴 趣。
二、花草会说话,山水即文章——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感情的源泉,又是文章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根本,脱离了生活的作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道,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因为写作如无真情实感,岂非无病呻吟,故作卖弄?能有感人魅力?因此,失去了“真意”,也便失去了作文的根本。那么,“真意”应从何而来呢?这是大家都明了的事,应从生活中来。实际情况也应是如此,学生作作文,大多数是记真人,写真事,描真景,状实物,谈已见,抒真情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由因学业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的逃避生活变为亲近生活,漠视生活变为感受生活,厌烦生活变为体悟生活,鼓励他们把自己亲力亲为的平淡生活和生活中平凡的点滴体悟用朴实的文字记写下来,这就是“作文”!破除他们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后,进而引导他们,体会“花草会说话”、“山水即文章 ”的意境,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屡屡激发出灵感,使其情不吐不快,不写不行,自然形诸笔端 ,见诸文字,写出有血有肉的锦绣文章。
三、仿写体验,善学技巧——授之以渔、“终南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多重视写作技巧的分析与借鉴,几乎篇篇课文都有写作技巧的总结,但就是不管用,技巧是人家的,自己还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实际上,在古代是很重视临摹——仿写教学的,比如古代童子入学的必做功课“对对子”就 是。老师说“白菜”,学生要对“红薯”;老师说“刮风”,学生要对“下雨”。通过对对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词性、词义、结构和用法,语文水平提高很快。历史上一些年少对对子的高手如北魏曹植、唐代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纪晓岚、近代郭沫若等最后都成了文坛高才,这充分证明了仿写对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仿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研究仿写的方法和特点,从仿词、仿句到仿段、仿篇,使学生书山有路、苦海有舟,仿得轻松愉快,学得卓有成效,然后再进一步学会独立写作。
四、希望鼓励、促进提高——成长进步、适时加油
不会写的拦路虎被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的仿写赶跑了,但写得好不好、能不能继续下去,主要看老师的引导了。作文批改时要留心寫作能力差的学生的亮点,评讲作文时不要总是表扬写作能力强的优等生,要分层次、分角度,让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表现机会。得到老师的认可,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写作欲望。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老师的适时鼓励无异于“润物细雨”。
五、美化外观、精心包装——淡妆浓抹、乔装打扮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还要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样的文章才能令人一见而生好感。 卷面,卷面,卷子的脸面,它是文章的直观的外在形象。清爽宜人的卷面,就像盛夏的凉风,给人极大的愉悦。美洁的卷面会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产生好感,甚至偏爱。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1)书写。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固然很好,如不能也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把字写认真、端正、清楚、规范,让人看起来不累就行了。
(2)标点。要求正确使用标点,做到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各用其形。那种随手一点,句逗不分的做法,只会破坏文面的视觉效果。
(3)行款。行款格式要正确(标题的要求、每段的开头空两格等),分段要合理,注意各段的匀称协调,除非表达上的特殊需要,那种臃肿的“大肚子”段落或者过于破碎的“鸡脖子”段落,都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应当避免。
(4)修改。能做到一气呵成,一字不改最好,做不到的话,也要讲究改法,何处该加,何处该删,加在相应位置,使用正确的符号。
针对高中生书面表达的实际困难,老师应从吸引学生兴趣入手,悬着贴近生活的题目,并从语言、阅读、自我评价和批改以及读、写、思、研的综合训练导入,使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得到巩固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
一、美文感化,激发兴趣——走进教材、打开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美文感化、循循善诱。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六朝时期李密的《陈情表》,被公认为催人泪下的经典美文,史称读《出师表》不流泪的不是忠臣,读《陈情表》不流泪的不是孝子。足见经典美文的感人力量。教师要在学生受感动之后及时启发引导,从曹丕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宏论,到传统认为人生须“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业,认识文章对人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而激起学生想读想写的欲望和兴趣。这是 作文教学的第一环,也可看做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不提倡茫无目的的“泛读”,反对囫囵吞枣的“多读”,要求心领神会的“精读”,要精选精读文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兴 趣。
二、花草会说话,山水即文章——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感情的源泉,又是文章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根本,脱离了生活的作文,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道,写作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因为写作如无真情实感,岂非无病呻吟,故作卖弄?能有感人魅力?因此,失去了“真意”,也便失去了作文的根本。那么,“真意”应从何而来呢?这是大家都明了的事,应从生活中来。实际情况也应是如此,学生作作文,大多数是记真人,写真事,描真景,状实物,谈已见,抒真情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由因学业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的逃避生活变为亲近生活,漠视生活变为感受生活,厌烦生活变为体悟生活,鼓励他们把自己亲力亲为的平淡生活和生活中平凡的点滴体悟用朴实的文字记写下来,这就是“作文”!破除他们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后,进而引导他们,体会“花草会说话”、“山水即文章 ”的意境,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屡屡激发出灵感,使其情不吐不快,不写不行,自然形诸笔端 ,见诸文字,写出有血有肉的锦绣文章。
三、仿写体验,善学技巧——授之以渔、“终南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多重视写作技巧的分析与借鉴,几乎篇篇课文都有写作技巧的总结,但就是不管用,技巧是人家的,自己还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实际上,在古代是很重视临摹——仿写教学的,比如古代童子入学的必做功课“对对子”就 是。老师说“白菜”,学生要对“红薯”;老师说“刮风”,学生要对“下雨”。通过对对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词性、词义、结构和用法,语文水平提高很快。历史上一些年少对对子的高手如北魏曹植、唐代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纪晓岚、近代郭沫若等最后都成了文坛高才,这充分证明了仿写对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仿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研究仿写的方法和特点,从仿词、仿句到仿段、仿篇,使学生书山有路、苦海有舟,仿得轻松愉快,学得卓有成效,然后再进一步学会独立写作。
四、希望鼓励、促进提高——成长进步、适时加油
不会写的拦路虎被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的仿写赶跑了,但写得好不好、能不能继续下去,主要看老师的引导了。作文批改时要留心寫作能力差的学生的亮点,评讲作文时不要总是表扬写作能力强的优等生,要分层次、分角度,让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表现机会。得到老师的认可,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写作欲望。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老师的适时鼓励无异于“润物细雨”。
五、美化外观、精心包装——淡妆浓抹、乔装打扮
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还要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这样的文章才能令人一见而生好感。 卷面,卷面,卷子的脸面,它是文章的直观的外在形象。清爽宜人的卷面,就像盛夏的凉风,给人极大的愉悦。美洁的卷面会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产生好感,甚至偏爱。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1)书写。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固然很好,如不能也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把字写认真、端正、清楚、规范,让人看起来不累就行了。
(2)标点。要求正确使用标点,做到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各用其形。那种随手一点,句逗不分的做法,只会破坏文面的视觉效果。
(3)行款。行款格式要正确(标题的要求、每段的开头空两格等),分段要合理,注意各段的匀称协调,除非表达上的特殊需要,那种臃肿的“大肚子”段落或者过于破碎的“鸡脖子”段落,都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应当避免。
(4)修改。能做到一气呵成,一字不改最好,做不到的话,也要讲究改法,何处该加,何处该删,加在相应位置,使用正确的符号。
针对高中生书面表达的实际困难,老师应从吸引学生兴趣入手,悬着贴近生活的题目,并从语言、阅读、自我评价和批改以及读、写、思、研的综合训练导入,使学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断得到巩固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