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探索山水诗词中蕴涵的空间意识和建筑意境,论述了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诗词与现代建筑的全新启示与融合,希望给予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空间品质创造方面一些有益启发。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1 中国建筑追求意境
1.1 中国建筑艺术的组成
中国的建筑艺术大概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物”的设计和创造,包括结构、构造和各种装饰。在建筑艺术上,“物”的涉及和构造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用来表达“意境”的工具。另一方面,意境的创作在于由布局而形成的一系列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而按次序将意境传达给建筑的欣赏者,这就不完全是“物”的创作了,而是由“形”转化为“意”的一个过程。
1.2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
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简单的讲,写实是还原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貌,却也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两者相较,写意虽不酷似自然原貌,却能传自然之神,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写意不求形似,力图达意,使建筑与诗有了交融的艺术审美基础。现代视觉科学证实,由于受人的知觉感受能力的制约,局部的特征越集中概括,其总体的结构特征反而越明显,越强烈,这是因为充盈而写意的内部与外形简洁鲜明的对比。
1.3 古典建筑的文学、戏剧、音乐特质
建筑所带来的美感并不止限于一瞥间的印象,人在建筑群中运动,就会产生一连串不同的空间体验,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另一个封闭的空间时,景物就会完全变换,正如诗词里的一阙一阙,相继而来,陆续离去,也正如戏剧里的一幕一幕,当然也如同音乐里的一个个乐章,陆续展开去。无论那种艺术类型,整个“意境”都是要通过一连串变化的景象综合起来而完成的,如诗词作品中个别“物”的设计只不过是一些诗句,戏剧中只不过是一些“角色”,音樂中只不过是一些“旋律”罢了。
2 现代建筑语境下山水诗空间意境特征与建筑结合初探
建筑空间并不是一种随后用文字进行翻译的经验,它用形象来表达,构成了经验的手段和目的。我们也必须说明,建筑空间并不能完全再现古诗中的场景,即诗词意境也许不能被直截了当地表达或对应一种建筑造型,但它一定可以被某种建筑空间诱发出来,因为建筑空间在由诗句到建筑空间转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语义缺损,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中国古诗词所表达的建筑空间特性,根据创作主客体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建筑形——客观之诗意”和“建筑意——主观之诗意”两部分。
2.1 建筑形——客观之诗意
建筑形,即客观之诗意,是诗人因由古典建筑的空间感受而产生的心理情感变化,建筑空间形态于前而诗词意境在后,诗人表达的多为建筑体验的观后感,是建筑形态以其最动人的一面在诗人审美心理中留下的不灭印记,是其建筑形态最为成功的特征,它启迪了诗的意境。
2.1.1 群体建筑的院落特征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利用空间的渗透和丰富的层次,能极大地加强空间的深远感,围绕一个中心空间组织建筑群也许是人类很早就存在的一种布局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从始至终都基本上都受这一意念支配,其中木结构被最大限度地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是设计有巨大的空间规模、平面铺开和相互连接配合的群体建筑,注重将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有机安排建筑的平面整体。在布局精神和设计意念方面,布局方式因次序手法而不同,努力使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感到“诗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创作的主要意图。
2.1.2 单体建筑的造型
飞动之美——屋顶和平台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屋顶和平台的造型,《斯干》是一首祝贺周王宫室落成的诗,其中讲到在南山幽远深长的地方,竹林丛生,松柏茂密,山涧清流,周王的房子:好像掂着脚尖,却那么稳重;像箭头那样挺直,像鸟一般展翅欲飞。
虚实之美——立面构成
在古典建筑学中,对于立面的构图是十分重视的,讲究均衡、比例、对比、韵律等,并十分小心地将它们的法则总结出来。中国古典建筑在很多方面的具体处理上,往往和西方古典建筑相反,唯有在立面构图法则上却基本一致。建筑学家梁思成在40多年前曾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构图做过一段总结:“中国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明显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属于何种功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能及结构,联络在同一建筑物中,数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始终保持着期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其一部分特殊发展而影响到其他部分,使其失去其适当的均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其实,“三分”说并非近代才提出的,1000年前北宋著名的匠师俞皓在他所著《木经》书上就有:“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之说其中所指“上、中、下分”实际上就是屋顶屋身和台基。
2.2 建筑意——主观之诗意
建筑意,即主观之诗意,是诗人用诗句构筑出的自身理想之国的盛境,是诗人如“空谭泻春,古镜照神”的艺术心灵感悟于心而发乎其外的主观表达。其境界之高妙,吸引着无数后人追怀不已,于是以建筑的形式为例,筑屋砌宇,叠山理水,试图重现诗中的意境。诗中的空间意识在前而建筑表达在后,诗中的空间意念和效果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一个理论指导、一个创作理念,它诱发了建筑的意境表达,不断丰富着建筑艺术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2.2.1 曲径原则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当其空间构成复杂精密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精神气质。空间序列的组织,先后出现的次序成为其最基本的构成逻辑,即是路径,“曲径”是其追求的目标。 路径决定了人感受该空间的方式和角度,路径界面的组成主要有道路和墙垣,它们在路径组织中不止是一种手段,有时也会在某种场合表达其自身的空间特质,如挺立在空中如雕塑一般的楼梯间、凭空而起的天桥等,是路径与空间强烈碰撞的戏剧性效果。
由于受人的知觉感受能力的制约,建筑局部的特征越概括,越集中,其总体的结构特征反而越明显,越强烈,充盈而丰实的内部与外形简洁鲜明形成了对比,因此路径的游走以简约几何性的形式来组织和处理空间的交接逻辑,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其空间情绪。
2.2.2 虚实原则
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一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词意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实是有机体的关键特征之一,虚实原则是建筑空间表达的规则,专注于空间的气质对比。空间的曲折和虚实变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虚来补满完形,使整个建筑不令人感到阻滞,打破了因秩序感的存在而产生的单调和平淡,极大地丰富了空间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2.2.3 藏与露原则
藏与露是指有机体的性格特征,是對路径进行创造性指导的理念之一。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远幽深之处,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从外表上看平淡之极,甚至根本看不到,只一墙之隔,竟不知里面另有一番天地。“藏”的设计重点与精彩之处往往就在入口空间的处理,对路径的阻绝。
2.2.4 “微花”原则
建筑不但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在建筑中对诗的意境美的感受,不能单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必须借助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作用。建筑是自然的神龛。自然的伟力在建筑中被微缩、削弱,并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以便达到与人类相匹配的尺度,光线、水流、花木、山石,都是自然抽象的表达者。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始终对这些“微花”元素保持密切关注,不断思考它们对建筑塑造的影响,以及在它们相互作用下的空间气质的创造。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创造,综合运用一切感观因素来获得诗的意境美。
2.2.5 “色彩”原则
色彩的组合,给建筑带来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如同“以画法为诗法”的诗人,建筑师们也深谙其中之妙,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将大千世界中绚丽多彩的景物,构成不同色调,呈现于建筑空间中,唤起观者的联想。色彩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使空间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可以使建筑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3 结束语
建筑艺术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内涵并重的艺术门类,其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品味。当今世界,全球化迅速展开,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交织与冲突,世界建筑景观日益复杂,无地域文化性建筑也日益泛滥,传统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掘和颠覆,再现重构和无度追捧的当今社会,脚踏实地地研究分析并隐喻地表达建筑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屋建瓴地解决建筑和文化相互塑造的规律和手法,是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中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第二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董煊.土生土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国建筑师小住宅方案综述[J].时代建筑,2010,(09).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1 中国建筑追求意境
1.1 中国建筑艺术的组成
中国的建筑艺术大概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物”的设计和创造,包括结构、构造和各种装饰。在建筑艺术上,“物”的涉及和构造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用来表达“意境”的工具。另一方面,意境的创作在于由布局而形成的一系列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而按次序将意境传达给建筑的欣赏者,这就不完全是“物”的创作了,而是由“形”转化为“意”的一个过程。
1.2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
写意与写实的区别,简单的讲,写实是还原自然的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它虽然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原貌,却也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两者相较,写意虽不酷似自然原貌,却能传自然之神,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写意不求形似,力图达意,使建筑与诗有了交融的艺术审美基础。现代视觉科学证实,由于受人的知觉感受能力的制约,局部的特征越集中概括,其总体的结构特征反而越明显,越强烈,这是因为充盈而写意的内部与外形简洁鲜明的对比。
1.3 古典建筑的文学、戏剧、音乐特质
建筑所带来的美感并不止限于一瞥间的印象,人在建筑群中运动,就会产生一连串不同的空间体验,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另一个封闭的空间时,景物就会完全变换,正如诗词里的一阙一阙,相继而来,陆续离去,也正如戏剧里的一幕一幕,当然也如同音乐里的一个个乐章,陆续展开去。无论那种艺术类型,整个“意境”都是要通过一连串变化的景象综合起来而完成的,如诗词作品中个别“物”的设计只不过是一些诗句,戏剧中只不过是一些“角色”,音樂中只不过是一些“旋律”罢了。
2 现代建筑语境下山水诗空间意境特征与建筑结合初探
建筑空间并不是一种随后用文字进行翻译的经验,它用形象来表达,构成了经验的手段和目的。我们也必须说明,建筑空间并不能完全再现古诗中的场景,即诗词意境也许不能被直截了当地表达或对应一种建筑造型,但它一定可以被某种建筑空间诱发出来,因为建筑空间在由诗句到建筑空间转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语义缺损,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中国古诗词所表达的建筑空间特性,根据创作主客体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建筑形——客观之诗意”和“建筑意——主观之诗意”两部分。
2.1 建筑形——客观之诗意
建筑形,即客观之诗意,是诗人因由古典建筑的空间感受而产生的心理情感变化,建筑空间形态于前而诗词意境在后,诗人表达的多为建筑体验的观后感,是建筑形态以其最动人的一面在诗人审美心理中留下的不灭印记,是其建筑形态最为成功的特征,它启迪了诗的意境。
2.1.1 群体建筑的院落特征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利用空间的渗透和丰富的层次,能极大地加强空间的深远感,围绕一个中心空间组织建筑群也许是人类很早就存在的一种布局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从始至终都基本上都受这一意念支配,其中木结构被最大限度地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是设计有巨大的空间规模、平面铺开和相互连接配合的群体建筑,注重将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有机安排建筑的平面整体。在布局精神和设计意念方面,布局方式因次序手法而不同,努力使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感到“诗意境”,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创作的主要意图。
2.1.2 单体建筑的造型
飞动之美——屋顶和平台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屋顶和平台的造型,《斯干》是一首祝贺周王宫室落成的诗,其中讲到在南山幽远深长的地方,竹林丛生,松柏茂密,山涧清流,周王的房子:好像掂着脚尖,却那么稳重;像箭头那样挺直,像鸟一般展翅欲飞。
虚实之美——立面构成
在古典建筑学中,对于立面的构图是十分重视的,讲究均衡、比例、对比、韵律等,并十分小心地将它们的法则总结出来。中国古典建筑在很多方面的具体处理上,往往和西方古典建筑相反,唯有在立面构图法则上却基本一致。建筑学家梁思成在40多年前曾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立面构图做过一段总结:“中国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明显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属于何种功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能及结构,联络在同一建筑物中,数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始终保持着期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其一部分特殊发展而影响到其他部分,使其失去其适当的均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其实,“三分”说并非近代才提出的,1000年前北宋著名的匠师俞皓在他所著《木经》书上就有:“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之说其中所指“上、中、下分”实际上就是屋顶屋身和台基。
2.2 建筑意——主观之诗意
建筑意,即主观之诗意,是诗人用诗句构筑出的自身理想之国的盛境,是诗人如“空谭泻春,古镜照神”的艺术心灵感悟于心而发乎其外的主观表达。其境界之高妙,吸引着无数后人追怀不已,于是以建筑的形式为例,筑屋砌宇,叠山理水,试图重现诗中的意境。诗中的空间意识在前而建筑表达在后,诗中的空间意念和效果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一个理论指导、一个创作理念,它诱发了建筑的意境表达,不断丰富着建筑艺术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2.2.1 曲径原则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当其空间构成复杂精密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精神气质。空间序列的组织,先后出现的次序成为其最基本的构成逻辑,即是路径,“曲径”是其追求的目标。 路径决定了人感受该空间的方式和角度,路径界面的组成主要有道路和墙垣,它们在路径组织中不止是一种手段,有时也会在某种场合表达其自身的空间特质,如挺立在空中如雕塑一般的楼梯间、凭空而起的天桥等,是路径与空间强烈碰撞的戏剧性效果。
由于受人的知觉感受能力的制约,建筑局部的特征越概括,越集中,其总体的结构特征反而越明显,越强烈,充盈而丰实的内部与外形简洁鲜明形成了对比,因此路径的游走以简约几何性的形式来组织和处理空间的交接逻辑,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其空间情绪。
2.2.2 虚实原则
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一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词意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实是有机体的关键特征之一,虚实原则是建筑空间表达的规则,专注于空间的气质对比。空间的曲折和虚实变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虚来补满完形,使整个建筑不令人感到阻滞,打破了因秩序感的存在而产生的单调和平淡,极大地丰富了空间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2.2.3 藏与露原则
藏与露是指有机体的性格特征,是對路径进行创造性指导的理念之一。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远幽深之处,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从外表上看平淡之极,甚至根本看不到,只一墙之隔,竟不知里面另有一番天地。“藏”的设计重点与精彩之处往往就在入口空间的处理,对路径的阻绝。
2.2.4 “微花”原则
建筑不但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在建筑中对诗的意境美的感受,不能单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必须借助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作用。建筑是自然的神龛。自然的伟力在建筑中被微缩、削弱,并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以便达到与人类相匹配的尺度,光线、水流、花木、山石,都是自然抽象的表达者。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始终对这些“微花”元素保持密切关注,不断思考它们对建筑塑造的影响,以及在它们相互作用下的空间气质的创造。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创造,综合运用一切感观因素来获得诗的意境美。
2.2.5 “色彩”原则
色彩的组合,给建筑带来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如同“以画法为诗法”的诗人,建筑师们也深谙其中之妙,运用富有色彩美的语言,将大千世界中绚丽多彩的景物,构成不同色调,呈现于建筑空间中,唤起观者的联想。色彩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使空间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可以使建筑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3 结束语
建筑艺术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内涵并重的艺术门类,其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品味。当今世界,全球化迅速展开,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交织与冲突,世界建筑景观日益复杂,无地域文化性建筑也日益泛滥,传统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掘和颠覆,再现重构和无度追捧的当今社会,脚踏实地地研究分析并隐喻地表达建筑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屋建瓴地解决建筑和文化相互塑造的规律和手法,是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中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第二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董煊.土生土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国建筑师小住宅方案综述[J].时代建筑,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