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新文科”强调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知识更复合、实践能力更增强的理念,从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实践教学目的多元化等方面分析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多元化趋势,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位民间文学课程;与时俱进,积极探讨多元化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 民间文学课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56-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我们的社会。高校民间文学课程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但是,不少高校的民间文学课程只是选修课,大多依照学科发展历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文学体裁及代表作品赏析的思路进行教学,对实践教学有所忽视,或者实践教学大多为采风、田野调查等,这使得民间文学课的实践教学显得比较单调,课程的“民间”特性难以得到真实的体现,学生也难以体会到民间文学的真实魅力。本文分析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探讨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兴趣。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书本理论也是因为实践凝结成为理论,而理论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原有的理论。因此,要适应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就必须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把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的价值取向、生活和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一方面比较容易接受文化信息,思想更为活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理论的理解往往较为肤浅甚至片面。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
  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民众口头流传、集体创作的文学形式,民间文学作品凸显地方民俗、地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内容的实践上看,民间文学的内容较为生动、活泼,在民众口耳相传中的神话、故事、歌谣、史诗等,积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反映劳动和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爱的作品的挖掘、搜集和整理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民间文学本身来自民间,大多是劳动人民即兴的作品,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这类艺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不像作家文学那样注重“精雕细刻”与过分的“典型化”,其文学形式呈多样性,而且大量的尚未形成作品的艺术形式更是多彩纷呈。神话和传说的神奇与幻想,史诗的震撼与恢宏,民歌的鲜活与韵美,生活故事的生动与传神……经过若干年的口耳相传、不断加工、丰富和发展而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艺术成就,要将之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方式表达出来,必须付出更大的实践,才能让多元文化在碰撞与互补、冲突与交融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
  二、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多元化的趋势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是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是完成课程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民间文学有许多相通相似的内容,大都为歌颂劳动、表现劳动和生活,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承载着民族的形成和历史的变迁以及对勤劳、朴实、善良、奉献、和睦、友爱、包容、正义、协作、自律等价值观的表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
  当然,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要保持其先进性和持久性,必然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愈发频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对世界各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与各国文化交往中吸收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优秀文化以充实和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而在国内,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积极整理,也使高校的民间文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多元化。因此,民间文学在理论教学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多元化,有针对性地、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民间文学作品优秀的部分,并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价值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之中,构成多元的民间文学内容。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即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以及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表现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中国民间文学一样,世界许多国家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乏优秀的内容,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已成为世界文學宝库的一部分,这是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乃至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瑰宝。由于我国民族较多,民族民间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教材及作品选不能尽其所有。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的濒临失传,有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民间文学实践课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传承及产业化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必将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其他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兄弟民族民间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独特文化魅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彼此的尊重、和睦相处,促进民族团结,并为今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打下政策基础。   (二)实践教学目的的多元化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当前高校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为目的,简言之,实践的目的只是学好民间文学课程,对“为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要求并不是很明了,从“新文科”的要求来看,民间文学课程的这些实践教学的“面”显得有些窄。根据“新文科”的理念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向,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应注重多元化。
  第一,加强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过程,还是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民间文学作品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由于民间文学来自民间,具有群众性、集体性的特点,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经过反复加工、日趋成熟,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许多作品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没有太多的条件限制,语言表达自由,充满了生活意蕴。而多种多样语言艺术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比兴、顶真、对仗、韵律等,更是民间文学独有的特征。通过开展田野作业,了解和采录那些活在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获得丰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深刻了解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内涵,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有利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增进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民间文学是前人留给后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事物有所忽视,由于老的民间文学艺术家逐渐离去,而许多年轻人又不太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加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口头创作为主要特质的民间文学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抢救性地搜集整理优秀的民间文学资源迫在眉睫。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都有许多歌颂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主题,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民间文学的实践教学,亲自搜集整理、改编、展演作品,用方言或民族语言讲故事等,可以近距离感受民间文学的精髓,更深刻地领会民间文学作品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及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更便于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将来培养具有责任感、担当意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增加社会阅历,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实践也是社会实践能的内容要素之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得到拓展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学到校园里学不到知识,并磨炼意志、发展个性、积累经验、开拓创新,培养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民间文学资源挖掘、搜集整理也是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尚有许多待以挖掘和搜集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大多蕴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农村,条件相对辛苦。利用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机会,深入农村基层,一方面可以通过采集获得第一手材料,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真实地了解民情民意,反映人们的诉求,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培养出具有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定位民间文学课程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都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不同实际、不同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许多高校只将其当作选修课,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因此,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文科类高校的文学专业,不仅应该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还应科学定位民间文学学科,强调民间文学在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将民间文学纳入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加以建设。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在教學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秉承其学科要求,将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和基础理论知识,注重理论教学”转变为营造重视民间文学学习和教学的良好氛围,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去挖掘、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与时俱进,积极探讨多元化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生活形式的反映,它不但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也维系着民族精神的活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潮流,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与时俱进,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接纳外来文化有用的元素。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理所当然地担负起文化多元化的责任。因此,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创新文化体验室,吸收多元文化元素。文化体验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感受和体悟。由于体验客体(民间文学内容)和体验主体(大学生)的多元化,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中,民间文学的实践也应该寻求多元化的体验。为了让大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认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民俗文化,高校文学系的民间文化综合体验室的创建,在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居安思危、厚生爱民、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文化,让学生体验到许多没有挖掘、没有见到或听到的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民族文化,并在实践应用上将这些优秀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建立校内各类民间文化学习团体,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根据专业要求和学习的需要,应组建民俗民间文学类的学生社团或学习兴趣小组,如民俗文化协会、中华文化体验协会、民歌欣赏协会、灯谜协会等。根据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民间文学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活动,以达到交流思想、互相启迪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层次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理论,增强实践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研究,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资源不仅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是多彩纷呈,如神话、传说、生活故事、民歌、史诗、谚语、民间说唱等,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民间文学,不能停留在民间文学教材或理论资源之上,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将民间文学现象的解读语境化、历史化,从而体验丰富真实的民间文学场。这就要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民间故事的讲述,了解民间文学反映的深刻主题,从民间文学的语言中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在遵循民间文学特点的基础上,改编、自导、自演民间文学作品,用民族语言将经典民间文学作品搬上舞台,体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制作民间文学题材短视频,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学领域的跨界融通;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体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兄弟民族文化了解的欲望;利用全媒体技术对外传播民族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等等。
  当然,民间文学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不限于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多更好的实践教学方法会不断涌现出来。
  4.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开展有关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论文)。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部分高校也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扶持,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中,这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民族地区许多高校文学专业都开设有民间文学课程,与中国文化概论、民俗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构成“中国文化”的课程群。学生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类的选题,这主要是因为民族地区更为注重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容易出成果。因此,学生项目获得立项后,部分学生也将之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细心指导,引导学生挖掘文化的深层含义,创新研究方式,探索出合乎逻辑的成果,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
  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尤其是“新文科”理念的提出,高校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逐渐趋于融通和跨界发展,文化课程呈多元化、多樣化的趋势。民间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既要立足自身特点,又要适应不断呈现的“多元”现象,根据课程的独特性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课程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培养合格的、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惠文,罗红流.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吴晴萍.地方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文学教育(上),2016(4).
  [3]李姣玲.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18(7).
  [4]王双梅.《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为中心[J].语文学刊,2016(5).
  [5]吴新锋.高校本科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2(6).
  [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性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
  【作者简介】黄文吉(1965— ),男,广西巴马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学。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针对直升机军事需求论证的迫切需求,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结合工程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方案—评价方案—形成结论”的研究思路,提出了直升机军事需求论证框架。在基
通过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对"宠物美容与护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实践。结果显示:在真实工作情景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采用乙醇热溶剂法合成了TiO2纳米带,将所合成的TiO2纳米带与可卡因适体和壳聚糖混合后修饰到玻碳电极上,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适体传感器用于可卡因的检测。考察了适体传感器的电化
针对目前矿井环境参数监测采用有线通信存在的布线结构复杂、数据采集点固定和容易出现监测盲区的问题。根据矿井巷道环境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ZigBee技术的适用于煤矿巷道多参
提出了一种可自动识别肠道出血区域并具有药物释放功能的微系统方案,设计了基于颜色传感器的出血检测模块和可用于粘附肠道血液的特殊吸附性薄片。引入HSL(色相Hue、饱和度Satu
当前我国面临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电能替代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综合考虑能源价格、碳排放量等因素的作用,从4个维度出发构建电能替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是钱老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后提出来的。按照《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践》总课题规划,在今后三年之后,将联系410所相关学校进行课题实验,在十到十五年
目的优化骨骼肌教学切片的制作方法,以期提高制片效率与切片质量。方法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不同物种之间骨骼肌组织以及不用厚度的骨骼肌组织切片横纹结构的差别
针对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网内数据融合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K-平均聚类(DKCWSNs)算法的WSNs节点传感数据的分组策略,并采用基于自适应加权的数据融合方法对分组后的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从而获得更合理的结果。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国有商事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去留存在争议。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国有商事企业法律性质为营利法人,对其法律适用应与其性质保持一致,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