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模糊教学艺术

来源 :高等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文本存在大量模糊信息,学生认知过程和知识建构的生成过程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模糊性,同时语文课程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模糊理论观照下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具体地阐述了三种语文模糊教学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模糊艺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模糊策略的运用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语文;模糊理论;模糊教学
  
  美国学者札德在1965年第8期《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模糊集合》是模糊理论诞生的标志,札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目的的批判性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互克性原理:“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与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互相排斥的特性。”[1]人们对精确性的崇拜往往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信念:精确性和有意义性总是一致的,越精确就越有意义。然而,实际的情形却是认识结果的精确性常常以方法复杂性为代价,不能为现实生活所采纳。认识的有意义性,这正是形而上学认识观所忽视的,模糊理论将此置于首位,从而奠定了模糊理论的基本态度,即承认认识模糊性的客观存在,并肯定模糊思维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地位。模糊理论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并被广泛应用。
  
  语文教育“目标模式”的引入与研究,尤其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和教学信息量化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使语文教学的科学品行日益显著。然而,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醉心于精确性而忽视模糊性,片面追求教学目标的简单化、教学过程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语文训练的标准化,这就抽去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韵味,从而在本质上戕害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在不影响学生对教材中清晰知识准确理解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模糊理论,开启学生的模糊思维机制、激发学生的模糊意识,调动其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对语文模糊知识更清晰、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使其获得审美享受。这里主要讲三种模糊课堂教学艺术:
  
  一、感悟与意会,体验语文教学的诗性
  
  感悟是语文学习主体对文本内容的感同身受,是主体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一种油然而生的体验,一种与作者心心相印的认同,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一种知识的融合,一种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自身的修养,凭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中的情感,然后把这种体验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渗透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流贯我国的语文教学。其实这种感悟和意会,就是模糊理论典型运用的方法。感悟和意会,揭示了语文学习过程对语文书面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经由模糊渐至精确,又到较高层次的模糊,到高层次的精确的认识过程,终至以“得意”为目的。课文是作者惨淡经营之作,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学生初识则是模糊的,对作者的良苦用心未必能理解。但学生再读,渐至清晰,从而有所理解。然而要想深层理解,须得又生疑、质疑,又遇模糊,待到无疑而出,释疑,学生的理解就更臻于精确。这种由模糊而精确的“意会”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由朦胧——清晰,在字里行间穿行,倾耳入神,一句一点头,由言而象而意,求真、启善、审美,从而悟得敏锐、细腻、独特。杨振宁先生曾说过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小时候,老师让学生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古典诗词,当时大家都不太明白,只知道要背下来。到后来自己出走他乡,生活在异国,才深深体会到诗的真谛。体验是现代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主体超越主客二分的一种洞察、直观与体悟,是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物我两忘[2]。由于体验主要是通过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而获得,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切体味教学内容的审美意蕴,就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整体而又深切的感受,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其愉悦的审美体验过程。例如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诗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为什么会是老水车?为什么纺着疲惫的歌?歌怎么会是疲惫的?“我”为什么会是刚挣脱蛛网的理想?神话的蛛网又是怎样一幅具体的图景?这里边难以穷尽,大有文章可做,做得越多越细,则越难以刨根究底,证明读者仍未最后感觉到它究竟表达了什么,仍未真正捕捉住隐藏在言语幕后的内蕴。教师提供一个或几个答案让学生对这些诗句所蕴含的真正的意进行“是”或“非”的简单判断,总是难免给人一种雾里看花、隔岸观火之感。但语文教学终究是引导学生由言求意,怎么办?只有借助于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的方法,求取近似值,将这些诗句视为从历史、现实角度对“我”与祖国割舍不断的血肉的整体,让人去感悟、去意会其深长悠远的韵味,不必将它的完整画面与深邃意境肢解为具体的思想与清晰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所具有的模糊性,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依照言语作品的不确定性进行笼统认知与模糊理解。它以其更广泛、完美与高效的特征,使学生与课文迅速沟通起来,节约了信息传递,并且更自由灵活地诱发学生大脑中表象的聚集,促使学生更深切地把握言语作品整体寓意以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享受。
  
  二、填空与留白,开启心灵想象之门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3]。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发。而填补这些“空白”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则是有意采用粗疏教学法,自己讲得少,故意留出一些内容空白,要求学生给予填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学表明,人们在面对有空白的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在激起大脑的冲动力,提高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4]。对教材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师只要略加提示或总结就行了。如关于《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问题就是一个相当复杂、颇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用“虚伪”这个词来表述显然过于简单也难以令人信服。让人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专门为此展开了课堂讨论:有人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况侍萍还替他生了儿子呢!也有人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纪念是假的,否则当他真的见到侍萍时为什么会那样惊恐万状、威逼利诱,生怕侍萍纠缠不清呢?还有人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亦真亦假时真时假的,是他年老孤独、寂寞时怀旧心理的特有表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空白还表现在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成为一种“召唤结构”,形成对学生“期等视野”的强烈呼应,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和谐美。
其他文献
摘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意义深远,它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长期拥有绿色家园,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地球能否长期提供充足的资源。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经验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意义深远,它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长期拥有绿色家园,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地球能否长期提供充足的资源
期刊
摘要: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本质,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修复受损、破旧、危塌的部分,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尊重历史是第一位的,还要深刻认识古旧建筑是城市的真正财富,哪怕只是一段墙体都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整旧如旧;修旧如初;环境如初。  早在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就对“西化”风潮中我国古旧历史建筑的颓萎凋零忧心忡忡。他曾叹道,研究和保护历史建筑,是一种“逆时代的工作”。[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
期刊
摘要:我国的人本思想最初隐含于“民本”思想里。相对君本、官本而言,民本指中国古代的君王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以人民作为国家之本的说法。在我国,民本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两汉唐宋的发展,最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人民自己执掌政权的条件下转化成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但与它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现阶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总体现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优秀的企业家和先进的管理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并做大做强,培养和壮大企业家队伍,建立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文化。  关键词:新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    一、新疆上市公司的总体现状    2006年新疆资本市场取得巨
期刊
摘要:随着假日旅游的不断升温,如何看待假日旅游,如何发展假日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课题。因此要根据假日旅游的特点,分析其市场规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假日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字:假日旅游;经济;发展    1.假日旅游经济及其产生背景    假日旅游经济是以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
期刊
摘要: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度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者的自主性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本文就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者自主性    1.引言    原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
期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
期刊
狄更斯是位天才的小说家,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家不具备的“神奇、美妙、新鲜、迷人的品质”,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狄更斯一生中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小说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
期刊
摘要: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结合面临的任务,提出了“四有”新人这一衡量各行各业各类人才的新标准,是对全民素质提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现实思考,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    邓小平同志“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在今天美术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素描写生教学中写实性素描与表现性素描的教学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的组合两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素描写生教学,同时也讨论了素描临摹对于素描写生教学的辅助作用。文章强调素描写生教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开教学体系,必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素描教学;写实;表现;临摹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