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机理分析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总部经济是信息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重构区域经济的动力,是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总部经济以总部基地为载体,以企业总部为集聚对象,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聚集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从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途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解构,研究建立以“总部经济—企业—产业—城市发展”为主线的逻辑关系链,分析识别总部经济影响城市发展的机理,以期解释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关键所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总部经济;城市发展;机理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7-0048-07
  我国城市大多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压力加大等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总部经济应运而生。作为我国最早提出“总部经济”的学者,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生产、研发等不同职能在地理空间上相分离,实现产业价值链跨区域优化配置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和企业组织方式。[1]简单来说,总部经济是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依托“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即总部基地和总部产业经济活动的统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并融入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城市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但辐射帶动作用较弱,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产业层次偏低且开放水平不高,城市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较为突出。总部经济资源配置能力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经济效应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与金融、制度、政治环境的建设为总部经济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分析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机理,将对推动城市发展有所启示。
  一、总部经济的本质及形成动力
  (一)总部经济的本质
  总部经济是企业资源与空间状态的协调、配置和组合的互动过程,是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和城市经济的混合产物,其实质是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2]总部经济的模式是企业基于比较优势在不同价值链区段上进行产业分工,外延拓展到同一区域不同产业的功能集聚以达到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和资源分配。从成本收益角度,发展总部经济目标是在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作用下实现规模效益递增,表现在企业不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进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1.实践层面。一方面,总部经济是在供需机制、分工机制演进下,通过市场合作与竞争,形成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在对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培育等方面形成强刺激的基础上,发力消费引领的内需体系、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体系、以己为主的供应链体系、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是企业资源与空间状态的协调、配置和组合的互动过程[2],表现为以管理、研发、投资等为主的价值链高端环节与以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主的中低端环节在空间上分离,放大企业价值链上有创造价值、比较优势的价值活动,实现企业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内部价值链和内部空间组织的进一步优化,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2.理论层面。总部经济是对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等经济理论的整合,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的经济形态,从多个层面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总部经济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进而在整个区域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3]其二,某些主导部门或企业在大城市集聚,利用城市自身优势实现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在规模经济作用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三,企业降成本、促销售的目标衍生出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总部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其四,全球化使得国际分工由传统的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以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内和产品价值链各环节间的企业内部分工。[4]作为国际分工高端环节的总部经济显示出强带动、强辐射的经济功能。其五,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分工合作的结果,两地区突破行政和地域限制为各经济主体带来经济效益。
  (二)总部经济的形成动力
  1.追求高端要素带来的正外部性,是形成总部经济的根本动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技术、信息、高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有较大需求。欠发达地区获得基础资源的成本远低于获得高端资源的成本,而发达地区则相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使其将产业链上不同部门分布在不同地区,形成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形态。如地价竞租机制,地价竞租机制是指地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主要支出项目,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用机制。[5]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稀缺时,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产业布局逐渐演化为总部经济。
  2.城市功能建设迫切,是形成总部经济的现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政府经济职能集中在项目建设、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项目建设集中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等方面,当下,城市仍需推进满足民生需要的项目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工作重心向制度建设转移,“放管服”改革和改善营商环境是标志性工作。在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时,城市越来越重视以现代服务业和软实力为主的功能建设,城市功能建设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专业化分工和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有着集聚和规模的双重要求,并积极融入数字化;软实力涵盖教育发展、区域文化、治理能力等方面。以现代服务业和软实力为标志的城市功能建设是发展总部经济现实动力。城市要不断培育资本与金融、研发与营销等的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力争成为总部集聚地,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充分放大总部经济在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城市能级上的“虹吸效应”。   3.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形成总部經济的助推力。一方面,国际分工变化。新型国际分工要将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市场、技术、制度和资源“四位一体”系统集成优势,将要素参与型分工合作转化为创新驱动型分工合作,将数量增长型协同转化为质量发展型协同。[6]国际分工使得产品价值链处于不同企业控制之下,比较优势体现在价值链不同环节,而总部经济正是企业价值链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外化。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效果和状态,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完善制约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产业布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通过总体设计发挥城市比较优势,通过专项设计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以深化改革打破行政与地域限制,优化产业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与总部经济发展相契合。
  二、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机理
  总部经济的出现对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着重大影响。总部经济一般对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产生影响,但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对企业的影响引起产业变化,最终影响到城市发展,故建立以“总部经济—企业—产业—城市发展”为主线的逻辑关系链分析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机理(见图1)。
  (一)总部经济通过空间集聚与专业化分工促进城市发展
  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总部经济借助空间和虚拟两个载体平台,外化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集中配置优势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1.总部经济依托空间和虚拟载体增强城市能级。第一,以梯度链为主的空间载体。在区域范围内,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轴,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的梯度链。[7]总部经济借助梯度链载体平台,激发企业价值创造,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落脚于城市发展。第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虚拟载体。总部经济带来的价值增值源自企业总部所拥有的无形高端要素,源自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工合作中的内部互动、资源配置、市场扩张等虚拟形态,源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总部经济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市场主体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变革与重塑,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升级赋能。
  2.总部经济集中配置资源,发挥城市比较优势。第一,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出于成本收益考虑,将同一产品的不同业务剥离,链接到不同城市、国家和地区特定产品的生产链条上,实现价值链增值,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在总部经济中,垂直专业化生产发挥了城市比较优势,使得企业生产更有效率,同时增加了中间品贸易规模。第二,优势资源集中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企业总部大多聚集在通达性好、中心性强、历史名声好的中心城市[8],对技术、信息、高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较强,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得到增强,逐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中小城市凭借土地、原材料、能源、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低成本优势,承接产品生产加工,实现城市优势资源的集中配置,发挥优势资源的最大效能。
  (二)总部经济通过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发展
  企业是总部经济的最小单元,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企业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中小城市,通过空间载体与虚拟载体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总部经济实现了企业内部要素的耦合,促进企业组织创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助力城市发展。
  1.企业内部要素的耦合优化城市要素结构。总部经济是区域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形成企业、产业和城市“三赢”的局面。[9]46一方面,总部经济与企业内部要素禀赋结构有交互耦合关系。由于资源禀赋差异,总部经济内生于企业内部要素禀赋结构,同时受其制约,企业选择与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总部经济,进而总部经济推动城市要素结构的优化,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总部经济强化了企业内部要素禀赋结构的异质性。城市部分要素禀赋的不可流动性形成了异质性,总部经济扩展企业价值链,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丰富异质性,促进企业内部要素的耦合。
  2.企业组织创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组织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一,总部经济强化了企业总部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高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总部的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企业管理创新,放大企业总部对城市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总部经济强化了企业总部的创新基础,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产业链技术短板,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第二,总部经济实现创新的集聚,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仅实现自身累积性发展,更是培育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合作中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推动城市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第三,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以企业总部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要素市场,为创新提供更优质的平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3.企业交易成本降低纾解城市压力。在数字经济较为发达的今天,企业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一起,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总成本最小化。而总部经济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能有效降低资源配置产生的交易成本,符合产业的空间分化规律,减小城市的压力。第一,企业内部通过契约减少市场交易中的搜索成本、谈判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且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得到有效监督,减少了交易摩擦。第二,由于产业集群或产业组织是有分工性质的企业群体,分工产生交易费用,总部经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资产专用性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最终减少交易费用。第三,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建立健全制度来减少资源配置的非市场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由于空间上分离,总部经济导致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成本如管理、沟通、运输、时间成本等增加,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弱化组织协调成本,当总部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大于组织协调成本时,总部经济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让城市获得发展机会。   (三)总部经济通过统筹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发展
  企业总部与周边工厂、子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进行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协调管理与运营,企业总部与关联企业围绕优势产业进行分工合作,同时涉及多个产业多个领域,形成产业价值链。从企业来看,總部经济使得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地域上分离,进而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的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价值链体系。从产业来看,总部经济形成总部产业集群,引致产业决策、管理、生产等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进而形成了以产业为主体,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促进周边生产制造基地分工合作的企业总部与产业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1.产业链重构优化城市产业分工布局。改革开放后,分工由产业间分工逐步转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进而转向产业链分工,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仍存在城市间产业梯度过大、纵向分割明显、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不足等问题。而总部经济实现了产业链的价值重构、组织重构、空间重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分工布局。第一,价值重构是区域产业链重构的基础。上下游产业通过分工合作,在一系列相互关联但又互不相同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竞争优势,实现价值增值。产业链主要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几个环节,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的附加值较高,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附加值最低。在总部经济中,经济主体会确立自身的优势环节,重构自身的价值活动。第二,组织重构反映了区域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变迁。总部经济对产业链的分解与重构,构成了以企业总部为重要节点的网络型的产业链组织。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强化了企业总部对产业链的协调管理能力,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分工合作,同时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第三,空间重构体现区域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演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中跨区域配置资源,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空间重构,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总部经济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总部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和丰富的产业上下游组合链,在城市间形成空间跨度小或者空间跨度大的较优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促进城市产业分工布局的优化。
  2.产业结构高级化加速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逐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一个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体现在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中间产品产业占优势、最终产品产业占优势演进。[10]总部经济通过产业升级、转型、转移、淘汰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第一,产业升级。总部经济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企业总部的设立加速城市中产业的升级换代,改变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既深化本地区产业,又充分发挥“产业乘数”效应,衍生出相关配套产业,包括以物流、金融、房地产、教育、交通、医疗为主的上游产业和为其服务的下游产业。总部经济的高水平分工模式加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在产业链高端的集聚,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转型。我国不乏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总部经济依托分工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转型,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缓解环境压力。第三,产业转移。总部经济使得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分离,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低要素成本优势加快了产业转移速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产业细化后在城市间布局的成本,纵向分工链出现更多的横向联系,形成复杂的分工格局。第四,产业淘汰。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迁,总部经济在比较优势作用下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业态,提升城市竞争力。
  (四)总部经济通过营造良好生态与经济环境促进城市发展
  总部经济推进城市生态与经济环境建设。随着总部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日益增加的合作交流与市场竞争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发展。
  生态环境方面,发展总部经济将引进高素质企业并将生产制造企业转移到要素成本比较低的地区,减少其对本地区的污染,同时企业总部应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济环境方面,一是改善政务环境。总部经济使得政府效率更加快捷高效,能够有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的深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形成更加便捷、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为企业提供最大便利。二是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总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城市政策法规降低了投资风险,培育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推动城市成为高质量的投资洼地。三是优化制度环境。总部经济有效化解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依托的经济模式解决了寻租问题,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总部经济增强了企业总部所在城市的辐射能力,将科技资源向周边城市以及生产制造基地辐射,有利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化反映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11]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专业化分工,通过产城融合构建价值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现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加快推动城市发展。第一,总部经济能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广阔的空间布局,实现高端要素与基本资源的自由流动,深化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的繁荣。第二,总部经济能够推进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总部经济更加重视以城市群、产业集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要素的集聚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第三,总部经济能够提升城市辐射功能。总部经济发挥产业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城市创新极的辐射作用,同时以城市辐射乡村发展。第四,总部经济能够为城市带来社会效应,在税收、就业、消费与社会资本等方面都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总部经济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带动城市发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提升城市能级,城市外部环境建设为企业、产业以及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综上,城市是承载总部经济的空间载体,总部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两者在发展中相互统一、不可分割。企业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产业带动城市之间的内部经济循环,要素的流动和企业、产业内部的联系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鉴于此,城市发展总部经济要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抓住总部经济发展新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地理界限正在淡化,目前总部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逐步摆脱空间限制,呈现出平台化发展的趋势,创新集群和新的产业集聚形态,也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的产业集聚形式,以物理空间集聚为特征的总部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但也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其次,正确定位总部基地水平。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第一梯队,以杭州、南京、天津、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为第二梯队,以大连、沈阳、长沙、厦门等城市为第三梯队的总部经济新格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要明晰自身独特优势,正确定位总部基地水平,第二、三梯队的规模实力、总部功能、产业布局与第一梯队相比还有差距,在引进“三类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的行政总部、管理总部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可力争第二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的落地。最后,平衡好城市间的利益分配。在成果分配过程中,附加值较高的企业总部获得了较高的利益,而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基地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小,由此引发的利益分配不均將制约总部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促进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分工合作,实现城市间的共赢。
  参考文献:
  [1]赵弘.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J].中国城市经济,2003,(8):39-43.
  [2]石琴,许国新.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及其效应分析[J].理论月刊,2006,(8):76-78.
  [3]刘小辉,栗会敏.广东发展总部经济的新思路[J].企业经济,2004,(12):136-137.
  [4]曹文,陈建成.总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学分析[J].山东经济,2007,(5):15-20+54.
  [5]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58-65.
  [6]王修志,谭艳斌.携手世界构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2-25(1).
  [7]王凤洲,孔丰.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成本效益分析研究[J].东南学术,2006,(5):75-80.
  [8]贺灿飞.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7,(3):59-68.
  [9]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高远东,张卫国,阳琴.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6):96-101+108.
   [11]张志彬,龚玉琨.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战略转型[J].城市学刊,2021,42(1):13-18.
  责任编辑  魏亚男
其他文献
1961年,北京,一座四合院内.年逾古稀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正在伏案疾书,飞扬的神采和舞动的笔端流露出他的澎湃心潮.夜色沉沉,星光淡淡,万籁俱寂,一灯独明.直到东方曙光已现,一份近两万字的文稿整齐地摆放在桌面,第一页上醒目的大字标题——《竺可桢入党申请书》.rn1962年6月4日,经过党组织的考察、批准,竺可桢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期刊
[摘 要]后扶贫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带领人民以解决相对贫困为核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巩固脱贫成果和加强返贫治理、消除多维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等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巩固脱贫成果,夯实相对贫困治理的基础,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动力,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组织保障,推动相对贫困治理取得实际效果。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贫困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
[摘 要]深入开展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阶段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应细化工作流程、适应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會服务能力、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品牌化等建议,就如何提高主题党日活动质量、提升主题党日活动的教育性,以及对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高校党建工作新的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创新路径  [中图
[摘 要]国外对私人数字货币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国内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持续涌现。但总体上看,学界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本质和功能的探讨还远未达成共识,并且大多沿袭西方经济学的货币范畴和分析工具。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本质、功能及其发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行更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货币本质;货币功能  [中图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逐渐成为社情民意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大数据时代爆炸性增长的数据信息使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化,网民失范和失序的在线行为导致极端言论和负面情绪大量汇集于网络空间,不断放大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分化现象。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要求与挑战。目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实践中依然存在应对被动与回应滞后的困境、内部协同与外部诉求的治理难题、发声自由化与传媒市场化的
[摘 要]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安定平稳,更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紧密相连,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对领导干部而言,应急处突能力是一种政治要求,更是一种素质本领,不仅需要从政治高度严肃对待,更要从具体能力层面把握梳理,谨防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对局促、措施不当。  [关键词
[摘 要]消费本是当代大学生社会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实践内容,蕴含其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然而,从现实的大学生消费情况来看,存在一部分非理性消费的现象,如盲目从众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重物质性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攀比消费等。储蓄观念的缺失、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盲目追星等内在因素,加之大众传媒的倾向性引导、移动支付的消极影响等外在因素皆为其诱因,因而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实际,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蕴含着丰厚的科学思维,是理解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之匙。这些科学思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统一并蕴含于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战略思维为发展全局指明了方向,辩证思维为想问题、办事情提供了根本方法,创新思维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打
阿尔都塞认为,在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条件下,劳动力再生产的非物质条件包括技术能力资格和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臣服意识两个方面.依据技术能力所做出的看似价值中立的劳动分工,实则是一种带有鲜明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操作.为构建并维护劳动技术分工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启用了以学校系统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国家装置,在将工人阶级驯化成“顺民”的同时,也缔造了一批从被雇佣者阶层升迁上来的意识形态的“卫道士”.正是在意识形态的国家装置的高效运作中,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顺利开展.
[摘 要]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学界关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和实现形式等研究大量涌现,但总体呈现观点众多、共识不足的局面。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廓清研究贡献和不足,指明尚待研究的问题,对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促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落地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